收藏 分享(赏)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201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概览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容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纲要

2、求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 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 过渡时期总路线3“一五”计划4三大改造 思维导图“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关系思维发散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政治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必修1)经济上: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修2)思想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修3

3、)文化上: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必修3)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解读史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巩固国防安全。史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

4、的0.36%。解读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美苏等工业化国家。史料三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解读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史论1过渡时期史论2“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1)两大特点: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2)四大成

5、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三大改造史料一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解读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

6、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史料二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解读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史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2)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7、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1 (2013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答案B解析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2 (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8、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故大中型项目多集中在东北。B、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3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

9、的问题是()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答案A解析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两大主要任务,即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从题干中的“不失业、不饥饿”反映最紧迫的问题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4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失去的

10、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 阅读材料:表1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煤炭(万吨)3 55016 600368棉纺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 3009 55031表2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 60013 10098棉纺物(亿米)38.350.532谷物(万吨)16 93219 50519表1据王斯越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表2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

11、统计资料汇编请回答: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答案(1)特点:工农业产值都增长;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农业。(2)问题:农轻重比例不均衡;农村、农民、农业牺牲较大;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与经济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等。考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与“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5经济建设成就思维导图十年探索的

12、经验与教训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文革”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2出现起色3复苏发展4.“文革”的影响轻巧识记新中国历史上“左”倾失误(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13、的局面。(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解读史料再现了“大跃进”的本质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明显违背经济规律。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

14、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解读史料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史料三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解读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史料四

15、1970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化解读“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及社会动乱使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但由于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仍取得一些建设成就。史论1“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2)“大跃进”的特征: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人民公社化特征: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超越了历

16、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史论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史论3“文革”的教训与启示(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科学发展。(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17、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1 (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项。土地改革是在50年代初期,此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借鉴

18、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故B项错误;苏联未进行过类似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尝试,故C项错误。2 (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联想到1960年八字方针中“调整”的三大内涵:“调整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调整城市及工业布局”,即可知答案当选A,其它备选项均与“60年代初”时间信息不一致。3 (2012新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

19、”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故选D项。中美关系当时

20、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4 (2014广东调研)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答案D解析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是纠正1958年以来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故选D项。5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

21、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减轻农民负担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改革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选C。A项不正确,当时中国不可能打破“大锅饭”;仅靠家庭副业并不能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合。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从1949年新

22、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正确。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实现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但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确。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

23、盾,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5“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错误。“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3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

24、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4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6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