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精确预测命题前瞻 1.公元521年,梁武帝曾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朝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非无为而治,
2、排除A;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选A。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和其他时期形
3、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巅峰的结论,排除B;据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3.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 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4、解析】选D。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太祖朝以武将为主到太宗朝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材料说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B;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4.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仁宗、英宗时,政府的财政
5、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但是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导致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故选A;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较快,正如题干中仁宗、英宗时,政府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而不是经济发展趋向滞缓,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这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题干所述现象与国家局部统一无关,排除D。5.下表为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 年代出身806至826 827至846 847至873 874至906 合计进士 士族 72 121 128
6、 70 391寒族 21 18 4 9 52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选B。从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中我们看到士族进士人数远远高于寒族,这说明唐代世家大族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寒族,故选B;材料不能说明科举选拔程序公正与否,排除A;材料只是唐代进士登科中出身的对比,几百个人说明不了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排除C;没有常科(进士、明经等)、制科等科目人数的对比我们得不出科举考试是选官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D。6.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
7、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赏罚。这说明中国古代()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解析】选C。“保任”制所体现的连带责任,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说明中国古代注重对官员的管理,C符合题意;“保任”制无法说明选官制度的完善与否,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虽体现了“连坐”性,但并不能说明法律惩罚的严酷,故B不符合题意;“保任”制无法体现官员的职责是否分明,故D不符合题意。7.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
8、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 比较研究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
9、评定,防止以字识人。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解析】第(1)题趋势:根据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总人数是73,其中进士出身的是11人、宰相总数在南宋时期是63人,其中进士出身的是48人”可知从唐玄宗到南宋时期进士出身的宰相比重在上升;由“举荐、行伍、门荫”到“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可知体现的是入仕途径更多样化。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选官变化趋势出现的原
10、因主要和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有关。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可知体现的是严格控制考试过程;根据材料“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可知体现的是严密考试操作程序。第(3)题原则:根据从唐朝到宋朝宰相的出身来看可归纳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二中宋朝对科举考试的规定可归纳出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意义: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意义需要从阶层流动、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体现公平公正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趋势:宰相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更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2)特点:严格控制考试过程;严密考试操作程序。(3)原则: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作用: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选拔人才。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