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979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苏联的共产主义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2分)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其实践产生了

2、哪些相似效果?(6分)材料二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2

3、)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4分)【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答案】答案:(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分)特点:“退却”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是指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4分)相似效果: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固了政权和社会制度;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6分)(2)核心:政府成为生产的管理机关(政府管理经济)。(2分)

4、目的:调节经济秩序;挽救民族危亡。(4分)国际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西方各国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成就显著。(4分)解析:(1)从材料一中“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知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是指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从材料中“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可知“计划”是指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突出特点”则是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的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

5、”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发展资本主义分析。“相似效果”则从对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2)“核心”从材料二中“统制经济”“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可分析出答案;“目的”从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可得出答案;“国际因素”结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如苏联和美国,可分析出答案。【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并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

6、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给出了两个理论性观点,联系所学分析各个选项,罗斯福新政的典型特点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能说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典型特点同样是对经济进行严格的国家干预,也不符合题干所述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极端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具有国家干预经济造成的政策失灵的缺陷,所以答案为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解。3(16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7、息息相关。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 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

8、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8分)

9、(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6分)(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2分)【知识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全球化的利弊;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答案:(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任答两点即可) (4分)变化: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

10、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分)(2)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3分)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1分)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2分)(3)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2分)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

11、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容易联想到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材料一美国治理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中可以总结出其特点所在,即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可直接得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结合材料二文字“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和所学内容可直接得出苏联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材料二中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苏联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难得

12、出环境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3)材料三文字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4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191319261931195219651985英国04171761.7美国

13、33205396.73.5由此可以判断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答案】C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带来的严峻危害各国英美两国纷纷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当然这种以邻为壑的举措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次经济危机过后,两国大幅度下调了关税,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信息的准确解读。5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评论

14、: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作用。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准

15、确理解。6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他认为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知识点】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中这种刺激对于经济危机的彻底缓解没有作用。A并不是他强调的中心意思。B、C理解

16、错误。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7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准确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年份GNP总量(10亿美元)GNP增长率%失业率%1930904-123871933556-4124919357221092011938847-63190-摘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据高不下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知识点】各国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

17、案】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失业率中1935-1938年,失业率下降,A项中的“始终”说法错误;从1930-1933年的GNP总量下降,增长率上升;1935-1938年的GNP总量上升,增长率下降,B、D项说法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的数据信息的准确分析。8民主改革与发展经济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6分)材料一: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

18、度与大革命材料二:下面是英国改革简表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人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19世纪末两党制逐步完善摘编自特里维廉英格兰史材料三:“布”党将依次遇到四大危机:饥荒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和崩溃危机国家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领土甚至它的历史,而是民主传统和公民的生活水平。摘编自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1918年)(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是如何通过改

19、革来避免革命的来临的?(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改革。(10分)(3)材料三普列汉诺夫的预言在20世纪末成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党出现崩溃危机的根源。20世纪的美国也曾先后面临三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转危为安的。(8分)【知识点】新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答案】第一问,此题主要是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在农村主要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则是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等。第二问,根据材料可以

20、看出英国的民主改革具有时间长的特点,体现了渐进性和连续性,从内容上看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问,苏联解体和共产党的下台主要原因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面临着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美国实行的是经济改革,进行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危机,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参考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三大政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实行科教兴国。(2)特点:民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为解决民生问题而

21、立法;时间长,具有渐进性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价:通过责任内阁制的建立、1832年议会改革、实行两党制等逐步完善代议制,使民众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2分)通过立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2分)英国改革成为西方各国改革的样板,但与建立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2分)(3)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2分) 措施:罗斯福新政,摆脱饥荒危机;发动冷战,走出意识形态危机;减少国家干预,走出了经济滞胀危机等。(6分)【思路点拨】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消除危机,作用只能是延缓危机周期和降低危机破坏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后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前期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期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失之偏激,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9(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

23、。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材料二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

24、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4分)材料三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

25、、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材料四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

26、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百度文库 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6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4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答案】(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就是要从材料一去提炼答案, 可以在材料中围绕着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四个角度展开适当的论述。例如,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就可以总结出交通是否便利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再例如,州很早

27、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就可以总结出工商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就是要从材料二中去提炼答案,可以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和城镇功能的增多两个角度去概括答案,例如,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就属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再例如,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就属于城镇功能的增多。(3)材料中的“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可以提炼出答案“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

28、首都都市圈”,可以提炼出答案: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可以提炼出答案: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带来很多的启示。例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参考答案:(1)原因: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4分)(2)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功能的扩展。(4分)(3)因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6分)启示:政府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

29、的城市化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思路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近代化是近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一轮复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角度进行归纳总结。10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

30、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到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这从侧面反映了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B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C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知识点】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题干中“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分析,应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金融、工农业、社会保障等

31、方面,C项说法片面;D项与题干内容方面不符。【思路点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1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苏联的共产主义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

32、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2分)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6分)材料二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

33、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4分)【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答案】答案:(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分)特点:“退却”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是指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4分)相似效果: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固了政权和社

34、会制度;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6分)(2)核心:政府成为生产的管理机关(政府管理经济)。(2分)目的:调节经济秩序;挽救民族危亡。(4分)国际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西方各国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成就显著。(4分)解析:(1)从材料一中“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知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是指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从材料中“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可知“计划”是指美

35、国的罗斯福新政。“突出特点”则是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的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发展资本主义分析。“相似效果”则从对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2)“核心”从材料二中“统制经济”“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可分析出答案;“目的”从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可得出答案;“国际因素”结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如苏联和美国,可分析出答案。【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并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12毛泽东曾经就苏联

36、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这样谈论“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C民生生计D工业生产【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以及“他们是竭泽而渔”并结合所学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从牺牲农业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故本题中的“渔”应该指的是工业生产,答案选择D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苏联工业化实质的正确理解13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

37、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说明苏维埃为了适应战后经济发展需要,允许商业发展,依次可以判断世新经济政策,故选择B想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14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相同

38、实质是指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 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旧的不合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的共同实质是利用市场发展生产。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

39、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A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 B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C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 D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引起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梦”、“发展中的事业”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符合题意。而A、B两项说法错误。从题干的

40、意思可以看出,D项未涉及到,故正确答案为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解。16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科学的规划”“避免了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可知这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即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故选:C【思路

41、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的准确把握。1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是指斯大林时期建立的高度集

42、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有助于缓和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影响的理解18民主改革与发展经济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6分)材料一: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二:下面是英国改革简表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

43、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人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19世纪末两党制逐步完善摘编自特里维廉英格兰史材料三:“布”党将依次遇到四大危机:饥荒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和崩溃危机国家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领土甚至它的历史,而是民主传统和公民的生活水平。摘编自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1918年)(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是如何通过改革来避免革命的来临的?(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改革。(10分)(3)材料三普列汉诺夫的

44、预言在20世纪末成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党出现崩溃危机的根源。20世纪的美国也曾先后面临三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转危为安的。(8分)【知识点】新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答案】第一问,此题主要是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在农村主要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则是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等。第二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的民主改革具有时间长的特点,体现了渐进性和连续性,从内容上看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问,

45、苏联解体和共产党的下台主要原因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面临着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美国实行的是经济改革,进行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危机,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参考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三大政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实行科教兴国。(2)特点:民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为解决民生问题而立法;时间长,具有渐进性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价:通过责任内阁制的建立、1832年议会改革、实行两党制等逐步完善代议制,使民众

46、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2分)通过立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2分)英国改革成为西方各国改革的样板,但与建立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2分)(3)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2分) 措施:罗斯福新政,摆脱饥荒危机;发动冷战,走出意识形态危机;减少国家干预,走出了经济滞胀危机等。(6分)【思路点拨】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消

47、除危机,作用只能是延缓危机周期和降低危机破坏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后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前期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期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失之偏激,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19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价粮食、资金和原料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

48、【知识点】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答案】A 解析: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高速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榨取农民、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的办法,工业化资金受惠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BC项为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俱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思路点拨】苏联工业化建设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0、(25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

49、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

50、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10分)(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7分)(3)

51、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知识点】各国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答案】答案:(1)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4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成功;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思想;美国:美国民主制度;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6分)(2)愿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1分)方式: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十一届三中

52、全会以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逐步加入了世界市场。影响:近代被迫开放后,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灾难深重。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国家平等互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6分)(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4分) 解析:(1)从材料“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

53、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可以分析英国创立的模式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创立的模式是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分析背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分析。(2)从材料“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可以看出维新派的主要愿望是发展商业,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即近代与现代两个时期,先后是被动与主动,扼要简述影响:近代被迫开放后,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灾难深重。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国家平等互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社会主义三大

54、改造由私有到公制,第二次是改革开放,由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并存,原因从国内处的政治与经济等分析并扼要回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理解。21、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

55、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 B解析: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根据实际司,不断进行调整,西方政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新的官僚机构涌现。所谓的技术统治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B项正确。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关键在于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准确理解。22、凯恩斯对合格经济学家评价:“他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水准,然后把这些很难捏合在一起的各种天分融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他必须既是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同时还是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在研究现在的同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他必须富有激情,追寻目标而又排除先入之见。

56、他必须像艺术家那样远离尘世,又像政治家那样脚踏实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答案】A解析: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材料的关键信息的理解,可知,凯恩斯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B项的“强制”、C项的“反对”、D项中的“完全”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凯恩斯主义的正确理解。23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危机来临后这样考量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

57、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经济崩溃是因为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B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C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D政府应系统强力干预,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

58、。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的信息显然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来控制消费者的工资水平,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信息的正确理解24“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 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 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 是在美国制定了第三条道路的经

59、济政策后提出 D 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D 解析: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故D想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货币理论的理解。25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

60、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61、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26.“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在实践中追求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下列体现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二战后福利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自由主义【答案】D 解析:新自由主义为70年代经济危机后,各国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

62、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由此可知A、B、C错误,世界贸易组织强调协调各国贸易,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所以选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自由经济理论的理解27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A增加福利投入 B发展混合经济C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奉行自由主义【知识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80年代美国经济【答案】B 解析:里根经济学以“供应学派”为基础,强

63、调“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目的就是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A项错误,里根政府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支出;C项错误,里根政府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D项错误,自由主义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里根时期政府采纳了供应学派主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思路点拨】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

64、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细心体会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但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

65、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材料二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4分)材料三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

66、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材料四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

67、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百度文库 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6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4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68、【答案】(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就是要从材料一去提炼答案, 可以在材料中围绕着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四个角度展开适当的论述。例如,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就可以总结出交通是否便利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再例如,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就可以总结出工商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就是要从材料二中去提炼答案,可以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和城镇功能的增多两个角度去概括答案,例如,市政道路交通、供水

69、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就属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再例如,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就属于城镇功能的增多。(3)材料中的“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可以提炼出答案“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可以提炼出答案: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可以提炼出答案: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带来很多的启示。例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参考答案:(1)原因:军事要地、政治中心,

70、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4分)(2)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功能的扩展。(4分)(3)因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6分)启示:政府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思路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

71、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近代化是近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一轮复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角度进行归纳总结。292011年以来占领华尔街运动由一小批年轻人发起,发展成全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并蔓延至欧洲,引发对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其中有一些人认为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开始反思,因而产生了一股 “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这种现象说明经济危机下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C这种现象说

72、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出现D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人们的进一步关注【知识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斯大林模式【答案】D 解析:材料“对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开始反思”表明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试图借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信息的正确反映,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同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30“撒切尔夫人的上台预示着崇尚自由市场和货币作用的撒切尔主义政治哲学登

73、上历史舞台。在西方集体向右转,东方集体偏左的特殊历史时代,撒切尔主义与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版本里根主义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为此,传记作家尼古拉斯瓦普肖特曾将其比喻为二人的政治联姻,使得自由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对材料中所说的“撒切尔主义”评论正确的是A是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完全回归 B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C是在经济滞涨状态之下的政策调整D是“新经济”出现后的产物【知识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思想理论的变化【答案】C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崇尚自由市场和货币作用”。A项“完全回归”说法错误;B项“全

74、面否定”说法错误;二战后,欧美各国加强对经济干预,致使70年代经济滞胀,货币学派产生,主张减少国家干预,C项正确;新经济出现是在90年代,排除D项。【思路点拨】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时注意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探讨西欧、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原因,总结出共同原因,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改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兴国之路。31.人口出生率统计表19401960年年份19401945195019551960适龄女性每

75、千人生产婴儿数量8185108118119据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26页改编该材料A说明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女婴的数量持续增加B扭转了美国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滑的局面C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的不断增长D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点】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D材料所给的是女性生产婴儿的数量,而不是“女婴”,排除A项。B项的叙述与材料相反,排除;材料也无从看出政府的政策导向,排除C项。人口增长对于经济的推动具有滞后性,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意味着年轻的劳动力资源和旺盛的消费市场的形成,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 2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