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考试(题目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蓊(wng)蓊郁郁 伶俜(png) 落蕊(li) 颓(tu)废B流觞曲(q)水 癸(ku)丑 虚诞(dn) 鸷(zh)鸟 C旌(jn)旗蔽空 公姥(m) 桂棹(zho) 溘(k)死D青青子衿(qn) 庐冢(zhn) 窈(yo)然 枕藉(j)2下面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袅娜缈茫敛裾靓影B一椽 房檩 潇索 混饨C激湍形骸 聘怀谣诼D嫠妇酾酒蜉蝣葳蕤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 (3分)A载(承载)饥载渴忍尤攘(忍受)诟感君区区(真挚的情意)怀暧暧(温暖)远人村B少长咸集(都)修短随化(变化) 喻之于怀(比喻) 终期于尽(至,及)C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危坐(端正) 下江陵(攻占) 举匏樽以相属 (劝酒 ) D何可胜(胜过)道 夫夷(平)以近 非常(意外的)之观 无物以相(帮助)之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B相与枕藉乎舟中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5. 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A舞幽壑之潜蛟 B侣鱼虾而友麋鹿C火尚足以明也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亦将有感于斯文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而今安在哉D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三坊七巷将要拆迁,里面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住了多年的老房子。B郑校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C他最近的状态一直都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D李老师放在桌上的钢笔不胫而走,同学们都怀疑是宋小宝拿走的。.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 (3分)A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骚”指离骚,代指楚辞,是现实主义文学源头。C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多表现离别相思之情、失意飘零之感以及人生短促的悲叹和世事不公的怨嗟,带有较浓厚的感伤色彩。二、背诵默写(15分,每空1分)9(1) ,以望复关。 (2)
5、,二三其德。(3)淇则有岸, 。(4) ,谣诼谓余以善淫。(5)亦余心之所善兮, 。(6)民生各有所乐兮, 。 (7) ,池鱼思故渊。(8)暧暧远人村, 。(9) ,复得返自然。 (10)群贤毕至, 。(11) ,俯察品类之盛。(12)寄蜉蝣于天地, 。(1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4) ,泣孤舟之嫠妇。(15) ,旌旗蔽空。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
6、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
7、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
8、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胜国:前朝。劣:仅仅,才。夥:hu 多 窅:yo深远幽深 磐折:弯腰。恚:hu恨、怒 较然:明显的样子。 吊:悲伤。讵:j 岂、怎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C亦阳慑力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11下列四组中,对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A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B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C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D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
9、潜息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5分)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5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任
10、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
11、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
12、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
13、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4下列关于中
14、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3分)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1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
15、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1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
16、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五、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拉萨的黄昏 刘宏伟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到过很多的城市,欣赏过无数的美景,或欣喜若狂,或惊叹不已,或黯然感伤,无论哪一种,都带给了我无限的享受。但要提及钟爱,唯有拉萨的黄昏。我在拉萨的日子,一直住在拉萨晚报社的总编楼。它位于江苏路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旁边有一棵矮小的小桃树,每到夏天,桃树上便会密密麻麻地挂满又脆又甜的小桃子。我住的小楼,有一扇朝西的窗户,每天傍晚,都能看见血红的夕阳,从我的窗前慢慢滑落。三三两两晚归的人们,穿过金色的余晖,走过我窗前的银杏树。消失在
17、小院旁的一栋高楼里从我居住的小楼二楼的窗台望出去,夕阳就挂在不远处的檐角后,金色的光芒无力地从远方投射而来,先是将附近的山峦映照出几片暗影,到了跟前,就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昏黄了,为眼前的那片低矮的房屋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亮。如果你睁大眼睛,仔细地瞧瞧,能清楚地看见夕阳的轮廓,和上面色彩纷呈的光斑。每当此时,我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任凭几缕穿过浓密的银杏树叶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静静地看着温顺的夕阳,缓缓地落到远处的屋檐后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晚饭后,顺着江苏路走一小段。然后沿着解放东路一直前进,就到了拉萨河边。一座拱型的大桥,把桥另一头的荒岛(现在叫仙足岛)与城区
18、连在了一起,桥上随处可见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沐浴着金色的夕阳余晖,对着桥下奔流的拉萨河水,尽情地述说着彼此心中的思念和爱意。除了一所中学和一个度假村外,偌大的岛上很难见到其他人为的建筑痕迹。偶尔会有晚归的藏胞同行,他们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前行,全身都被霞光染红了,唯有手上的经轮发出金黄的光泽。沿着河边向东,步行十来分钟后,就进入了一片林荫覆盖的山坡,上行二三百米,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在那棵最大的松树前停下来,回转身,就能将河对岸整个拉萨城的轮廓尽收眼底。夕阳血红地挂在西天,余晖笼罩下的拉萨城,弥漫着一片暗红和金色的光晕,与缭绕升腾的暮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神秘的人间密境。远处的拉鲁湿地偶尔泛出一片
19、白光,低矮的建筑从拉萨河边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峦,稍微宽敞一点儿的街巷里,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一圈积雪,如同给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却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虚无,甚至夹带着几丝恐慌,为内心某个涌动的欲望。这样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想,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就地随意找个地方。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本身已成风景,没有远山与近景的区别。如果你一时还无法安静,也没有关系。看看远处褐色的山,那些寸草不生的砾石直指天堂,把你的思索连同空冥一起投进那些龟裂的缝隙,无论是顷刻的豁然,还是更加绝望,都属于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如果此刻,你依然感到有些烦
20、躁,没有关系,回望近前的那些树吧,那些把翠绿和金黄染遍高原的树,在天地间直棱棱地矗着,只为给白云留出一丝飘忽的空间,而任凭风的挑逗和奚落。当你的目光穿透白亮亮的河水后还残留着几缕忧伤,那就伸手摸摸身旁的小草吧,望着那些在粗糙的砾石上匍匐的小叶片,还有零星夹杂在它们中的那些微微昂起头的藤蔓,你会不会觉得能哭、能笑、能自由地行走,已经很幸福?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依然与你无关,那就请你用心地听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的钟声吧,还有那些随风飘散的诵经声,再用力地吸一口空气中的湿润,然后闭上眼睛,问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吧,你就能听见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回答。当夕阳散尽最后一抹金光,踏着残存的几丝暮色,和隐隐吐露的星光,
21、舒一口长气,起身回家。四周一片沉寂,唯有拉萨河水,依然在纵情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 (选自散文百家)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段采用对比的写法引出本文要写的风景拉萨的黄昏,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作者“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欣赏拉萨的黄昏,是渴望在这样的黄昏之下能够让生命得到片刻的休憩,不再为生活而疲惫。C文章第段写了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意在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仙足岛为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作铺垫。D作者认为仙足岛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并非因为仙足岛有多美,而是由于仙足岛尚未开发,平时人少,能够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休憩,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E文
22、章借写拉萨的黄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寓情于景,拉萨黄昏的静美,一如作者内心的平静,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18“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请你谈谈第段在文章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19文章两处写欣赏拉萨城的黄昏,作者对两处黄昏的感悟有什么不同?(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8分)20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向。请阅读下面的调查表,对“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向”做具体说明。60个字以内。(4分)中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种类统计阶段政治历史类文学艺术类科普类军事类其他高中137人26%205人57%187人37%45人9%160
23、人31%初中157人23%337人49%261人38%37人5%190人27%21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注意与前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相一致。(4分)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七、作文(60分)22请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结构清晰。福州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考试(答案)一、 基础知识1.选C,A俜(png) 蕊(ru)B曲(q) 癸(gu)D衿(jn)藉(ji)2.选D,A渺茫倩影B萧索 混沌/馄饨C骋怀谣诼3
24、.选C,A载(一边,又)饥载渴暧暧(模糊的样子)远人村B修短随化(自然,造化) 喻之于怀(明白) D何可胜(尽)道 非常(不同寻常的)之观4.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在对B相当于“于”,在 语气词,呢 D自己反问语气,难道5.选B,例句和B都是意动用法,A使动用法,C形容词作动词,D名词作状语6.选B,都是状语后置句,A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省略句7.选A,B抛砖引玉是谦辞,用在自己身上,C屡试不爽,试了多次都没有什么差错,D不胫而走指消息不经意传开来。8. 选B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源头。二、 背诵默写(略)三、文言文阅读10: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25、的意义。A.“会”可联想“会天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B.“意”可联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测其意义为“料想”“考虑”。C.“慑”可联想“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D.“虞”可联想“无冻馁之虞”,推测其意义为“忧虑”“担忧”。11:D 试题分析:略 12:C 试题分析:本题从无中生有、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其宴于外者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这里曲解了词义。13、(1)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
26、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试题分析:得分点: (1)句中“疾”(快速)、“以”(因为)、“尤”(更加)等是关键点。(2)句中“为”后的省略、 “白”(报告)、“下”(让下来)等是关键点; 参考译文: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
27、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
28、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
29、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
30、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4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章的“和文化”是区别于本土文化的一种消融性文化,AD项在文章的第四段有体现,B项在第二段有体现,只有C是第三段中“本土化”代表,故选C项。15D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在时间上错位,“南北朝时期就大范围推广”与原文背离。16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说会被世界各国认可,而且这种说法很绝对。五、散文阅读17、DE(A项,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B项,文章没有写到作者为生活而疲惫;C项,不是铺垫,仅是客观描写。)18、 (1)
31、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2)由上文描写居住的小楼处的黄昏自然过渡到描写荒岛上的黄昏,也突出强调了荒岛上的黄昏,对于作者来说,又是一道迷人的风影。(2分)19、(1)居住处欣赏黄昏,作者感到的是温暖,得到的是享受。(3分)(2)荒岛处欣赏黄昏,作者感到的是安静,得到了对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和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3分)六、语言文字运用20、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是文艺类作品(1分),对科普、政史读物的兴趣也较为浓厚(1分),对军事及其它内容的书籍也有涉猎(1分)。(4分,每点1分,语言通顺1分)21、(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共4分,每句1分,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前文不一致不得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