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21 孔 子(一) 论语记载,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_,_。”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1给文中的标红字注音。论语( ) 处世(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设身处地:_(2)推己及人:_3按原文填空。4文中的哪个句子解释了文中所填的句子的意思?请用“_”画出来。来源:学.科.网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_来源:【答案】11n ch2(1)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2)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3己所不
2、欲 勿施于人4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5孔子与弟子子贡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没有偷吃,心中不由感(概 慨)万分,便对弟子们说:“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 是),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 段)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_3联系上下文,说说孔子为什么感慨万分。_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孔子对弟子们说的话的。_5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来源:_6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打算以后怎么做?_【答案】1概 是 段来
3、源:ZXXK2孔子与弟子谈“识人不易”。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3因为孔子误解了颜回。4不能仅凭表面看到的现象去下结论,要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后再得出结论,这样才可靠、正确。这个工作可
4、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5孔子是个善于闩省、知错就改的人。“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6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