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560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2配套教师用书: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当堂双基检测).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2.识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3.理解并能科学评价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重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难点: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1.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为了夺取战争胜利的需要,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商业方面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度(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采取军事非常手段,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2、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随着条件的改变,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带来了1921年春的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2)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3新经济政策的意义(1)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恢复了国民经济。(3)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2认识的进步(1)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共产党

3、人要学会经商。(2)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国家调节商业。3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帝国主义列强力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1918年夏,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1921年初,除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外,苏俄发生了政治危机,工农联盟出现了裂痕实质其实质是采取军事非常手段,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内容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工业方面,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由各级政府

4、统一安排生产,统收统支;在商业方面,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禁止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私人交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度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用使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随着条件的改变,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带来1921年春的危机首先,巩固了工农联盟。其次,恢复了国民经济。最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对点训练】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下列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全部工矿企业收归

5、国有,由政府统一安排生产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实行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度ABCD【解析】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统一安排生产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工业政策;实行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度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商业政策。故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答案】C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2列宁对商品货币、市场作用的认识(1)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强调要消

6、灭商品生产和货币。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认识到苏俄的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学会做经济工作。(2)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列宁提出要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共产党人学习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3对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的评价(1)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列宁把包括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仅仅当成了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7、。【对点训练】2(2009江苏单科)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材料引用了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从评价中可以看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既有正确的成分,也存在局限性。【答案】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

8、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一、选择题1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力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1918年夏,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自由贸易主义政策 D国家资本主义政策【解析】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政权,要求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卫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2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是()A以粮食税

9、代替余粮收集制B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C商业方面实行国家垄断经营D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度【解析】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因此A项正确。B项观点虽是这一政策的内容,但不是其标志,应排除。C、D两项的观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可选。【答案】A3实施新经济政策有巨大意义,表现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AB CD【解析】的观点有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而不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答案】C4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

10、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苏俄的生产力水平B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C政府没能直接控制商业D没有看到共产党人还没学会经商【解析】商品货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列宁没能正视苏俄当时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现实。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5“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列宁全集)(1)上述材料中的“失败”指的是什么?(2)在材料反映的背景中,苏俄出台了什么政策?【解析】本题以列宁全集中的一段话为材料,考查对新经济政策背景的理

11、解。审题时抓住时间“1921年春天”,苏俄正是在1921年春天发生严重的危机,原因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中的失败是指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造成了工农联盟的裂痕,甚至引起了农民的暴乱和军队的兵变。在此背景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答案】(1)苏俄在国内战争胜利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1921年春的危机,列宁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看作是“失败”。(2)面对现状,列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必须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材料一1906年,列宁曾提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

12、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材料二1918年春,在列宁制定的经济建设纲领中规定,对最重要的商品实行国家垄断,以便逐步用有计划有组织的分配来彻底代替“贸易”。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初稿和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商品生产,并强调要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是怎样的?(2)列宁的上述观点正确吗?为什么?【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列宁的观点。第(2)问,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13、系分析列宁的现点错误的原因。【答案】(1)列宁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不相容的,商品和货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经济。(2)列宁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经济。事实上,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并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生产力条件。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的消失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这一高度,因而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一、选择题1苏俄曾经采取军事非常手段按照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14、这一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社会主义政策C共产主义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此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苏维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聚力量。A、B、C三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错误的。【答案】D2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属于该政策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工矿企业收归国有,由各级政府统一安排生产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答案】C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

15、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行()A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B是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C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D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由题中观点可知,新经济政策使无产阶级同农民相结合,巩固了工农联盟,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题中观点所指的意义。【答案】C41906年,列宁曾提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上述材料体现了列宁在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

16、系上的认识是()A认为要消灭资本主义,必须消灭市场经济,消除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B认为商品货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C认为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是消灭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D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遵循市场规律【解析】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从题干材料看,这是1906年列宁的讲话内容,故应选B项。题干考查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而A项则体现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故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5材料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生活待遇。当时

17、苏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材料二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材料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开始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三段材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解析】第(1)问主要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前两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的情况,材料三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第(2)问较容易,熟悉材料内容即可作答。【答案】(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

18、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了尽管遇到很多困难,但苏俄的国民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的事实。(2)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6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业和产品分配。现在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

19、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实施的目的。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中的“必须再退,再后退”的?【解析】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说明了列宁对商品经济认识的深化。材料一是讲以“余粮收集制”为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材料二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不适合苏俄小

20、农占优势的国情;材料三和材料四表明列宁的转变,利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从现象入手,分析经济政策的新变化,进而认识本质,即实行新政策的目的和实质。【答案】(1)经济政策的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除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后者是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列宁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不是一下子能消灭的,它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只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才是无商品货币关系的

21、产品经济社会,因此,“必须再退,再后退”,退到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来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知道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2.了解苏联经济建设和五十年代初的争论。3.理解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重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难点:斯大林对

22、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1.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及意义: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充分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苏联经济界对若干问题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1.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

23、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当该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2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斯大林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3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

24、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斯大林所说的两种公有制和两个生产部门分别指什么?【提示】两种公有制,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生产部门指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1.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

25、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斯大林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

26、。但是,他又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对点训练】1斯大林和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观点的理解。斯大林原来的观点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存在商品生产”,抓住材料中“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即承认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存在商品生产。是列宁的观点,可排除。符合题意。【答

27、案】C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1.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2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产生和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通过扩大和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3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

28、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点训练】2针对社会上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斯大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由此可见,斯大林()A主张经济规律是可以创造的B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内容的表述总体上是正确的C科学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D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可以认识利用【解析】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客观存在着,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表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完全正确,所以选B项。【答案】B一、

29、选择题1针对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界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_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A政治经济学教科书B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C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解析】依教材知识可知D项当选。【答案】D2斯大林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中,认为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是()A保持商品生产、限制商品分配B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C限制商品生产、鼓励商品交换D限制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解析】在执政初期斯大林曾经否认商品生产,以后改

30、变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这才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B项符合题意。【答案】B3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这里所说的“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是指()A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C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D农业和工业【解析】斯大林所说的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是指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故选C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4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下列属于其理论成果的是()A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B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再存

31、在商品生产C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切领域都要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D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运用计划代替利用价值规律【解析】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存在商品生产,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故B项错误;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只在个人消费品领域中起调节作用,故C项说法错误;斯大林主张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5斯大林指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

32、,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同时还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斯大林是如何分析这一观点的。回答时应根据斯大林对该观点的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时应结合当代商品经济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答案】斯大林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中,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

33、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斯大林的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但是,他又片面地认为,由于受决定性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当代商品经济学理论认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因此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范围的分析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62012年12月21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诞辰133周年。斯大林的著作影响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为人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寻找到了一条路子。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是怎

34、样的?【解析】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最后指出其观点总体是正确的。【答案】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正是由于存在这一规律,才使得国家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

35、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坚持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表述,从总体上来看是正确的。一、选择题1斯大林指出,科学规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这告诉我们()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C经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只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规律【解析】斯大林指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他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B项符合题意。【答案】B2“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这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上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A认为价值规律是主观的,是唯意

36、志论的表现B没有认识到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服从于国家的经济计划C认识到无产阶级国家要摆脱价值规律的影响D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解析】题中观点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其错误在于没有认清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是其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所以D项正确。【答案】D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这就是高级赢利形式。据此回答34题。3上述观点旨在表明()A国民经济的计划化能产生高级赢利,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经济失去活力C国民经济的

37、计划化不符合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D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消灭生产赢利的原则【解析】斯大林的高级赢利的观点意在说明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优越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优越性,不符合题意。【答案】A4从上述观点可以推知()A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矛盾的B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可以使国家获得更多利益C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企业将无法获利D计划与市场对资源配置都起重要作用【解析】A、C说法本身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5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存在价值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社会上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二是社会

38、主义社会虽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但苏维埃国家是无所不能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必须服从于苏维埃国家的经济计划。(1)指出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2)斯大林对价值规律是怎样认识的?【解析】第(1)问,回答两种观点错误之处,首先要把握材料中有哪些观点,然后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本题材料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否认价值规律的存在;二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第(2)问,斯大林承认价值规律的存在,但又认为在社会主义生产领域价价值规律不是“调节者”,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答案】(1)第一种观点否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了价值规律的存在。第二种观点

39、否认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2)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的配置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不受价格、赢利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但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6材料一20世纪

40、50年代初,苏联有人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和国民经济的计划化,消灭着生产赢利的原则。材料二斯大林说:“情形正好相反。如果不从个别企业和个别生产部门的角度,不从一年的时间来考察赢利,而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比方从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考察赢利,那么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部门暂时的不牢固的赢利,就决不能与牢固的经久的高级赢利形式相比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的关系的认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斯大林有关论述的科学性,也要看到其局限性所在,要指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答案】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1、,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因此,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嬴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斯大林对于计划发展能够使国家获得高级赢利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一味地强调计划的作用,会使经济失去活力。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

42、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2.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3.理解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重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以及正确处理的关系。难点:如何协调比例关系。从“基本照抄”到“以苏为鉴”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随着苏联国内问题的暴露,怎样借鉴苏联经验、少走弯路,成为当时我国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3)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4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待苏联经验问题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提示】斯大林逝世后,长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在1955年底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改变了对苏联经验“基本照抄”的做法。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1.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2.协调比例关系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际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2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1)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

44、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2)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1.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2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要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向外国学习1.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全面领会论十大关系1.背

45、景: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建国初期的经验,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作。2主要内容: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以下十个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前五个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后五个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3论十大关系的中心: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

46、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意义: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点训练】1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A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C全国一

47、盘棋,统筹国家各项建设D团结一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依教材知识可知B当选,A、C、D不合题意。【答案】B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的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为了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

48、加强经济建设。【对点训练】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在建设中应处理好的经济方面的关系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BC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十大关系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其内容。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前五个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后五个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题中列五个方面主要是经济关系。【答案】D一、选择题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提出“以苏为鉴”C提出“以俄为师”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解析】我国从1953年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49、1956年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答案】D2“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在国内,“积极因素”的基本力量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工人和农民 D中间势力【解析】工人、农民和中间势力都是积极因素,其中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答案】C3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是为了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的需要B要大力发展沿海工业C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并重D内地工业要支持沿海工业【解析】B、C、D三项都不是这一关系的正确观点,A项正确指出了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原因。【答案】A4毛泽东认

50、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必须()A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可有可无B三者利益兼顾,不能只顾一头C首先满足个人利益,以调动积极性D首先满足国家、集体利益,以促进经济发展【解析】A、C、D三项的观点都错误,也不符合毛泽东的观点。【答案】B二、非选择题5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谈谈你对“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51、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相关论述回答即可。【答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反对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52、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6材料一毛泽东说:“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材料二毛泽东认为:“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毛泽东对待外国经验的主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对待外国经验的主张,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

53、可。【答案】毛泽东主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坚持有批判地学习,洋为中用。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我们要很好地去学习。同时,我们必须有分析有判断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特别是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一、选择题1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表现在()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ABC D【解析】此题考查论十大关系的意义。论十大关系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

54、建国初期经验而进行的理论探索,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四种观点都表明了其意义,故选D项。【答案】D2关于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A农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B必须优先发展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C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D要按照重轻农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解析】关于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由此可见,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选C项。【答案】C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55、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一论述强调的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让地方独立行使权力维护中央的权威A BC D【解析】符合题意;认为让地方独立行使权力不正确,可排除;维护中央的权威对材料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故A当选。【答案】A4论十大关系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这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是()A做到学习国外的一切东西B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D要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解析】A项的观点错误,我们要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B不是材料所指。D项的观点否定了借鉴的

56、“批判”性。【答案】C二、非选择题5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经济关系有五大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工业与农业这两个产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的建设道路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这篇讲话中首先阐述的关系。(1)毛泽东同志是如何阐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2)上述阐述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有何积极意义?【解析】本题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强调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为背景,考查毛泽东同志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论述,并回答这一论述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第(1)问立足于教材,第(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

57、结合,应从两个角度作答。【答案】(1)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也就无法发展重工业。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2)毛泽东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经济建设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立足全局、统筹发展。毛泽东强调要发展重工业,如今我们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毛泽东强调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我们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作为基础的

58、基础。6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为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建设初期的经验,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系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从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的矛盾出发,通篇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科学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正确方针,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有哪些?(2)列举事例说明以

59、上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意义?【解析】理解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和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回答其主要观点应分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方面;回答意义应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理解其对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的重要意义。【答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

60、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2)事例略。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

61、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提出的背景。2.知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3.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重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难点: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1.“三个为主,三个补充”要求的内容:(1)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2)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3)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2“三

62、个主体,三个补充”要求提出的意义:要求的提出,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 ,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提出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背景是什么?【提示】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然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失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1原因: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

63、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2范围:毛泽东提出了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提出背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

64、态度,这对保证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三大改造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市场作用的措施,但毛泽东仍然非常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2具体内容角度内容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3.评价“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对前苏

65、联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它是对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点训练】11956年,我们党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应该以_为主,附有_为补充。()A国家经营集体经营B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C公有制个体私营经济D公有制私有制【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要求的认识。在工商经营方面,我们党提出:应该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答案】B马克思、列宁、斯大林、

6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主要观点背景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自由竞争时代列宁商品经济的存在只是权宜之计(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政府调节商业)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斯大林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领域保持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苏联经济建设与50年代的争论毛泽东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

67、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但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大跃进、人民公社尝试的失败【对点训练】2(2012承德检测)在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相比()A都坚持商品生产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B都认为发展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C都坚持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D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解析】此题考查三位领导人对商品经济认识的共性。A项的观点迷惑性最大,他们虽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但仍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是

68、不兼容的,发展商品经济只是权宜之计,故D项可选。【答案】D一、选择题1(2012成都质检)“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坚持党的领导B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C违背经济发展规律D没有坚持“基本照搬”苏联模式【解析】抓住“根本”原因。【答案】C21956年的三大改造即()A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三座大山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农、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历史上社会主义改造内容的认识。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3在总结

69、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对此,正确的认识是()A注重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B对保证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C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防止资产阶级复辟D是为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解析】“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提出的,B说法不妥当;C项中“限制商品经济发展”说法错误,该要求注意利用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D说法不当。【答案】A4毛泽东等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一现实意义体现在()强调发展生产

70、为社会主义服务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注重发挥市场和计划的作用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ABC D【解析】不具备现实意义;说法错误,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5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它的活动范围不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例如拖拉机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商品的。”根据材料回答: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

71、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解析】在材料中毛泽东提到“只有,只有,只要”这些都说明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必要性,与斯大林的观点进行比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解答本题要从毛泽东与斯大林观点的比较以及毛泽东自己的观点两个角度分析。【答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赞同斯大林的观点,即承认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因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毛泽东认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

72、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这就从生产力这一最终根源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6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问题,曾经是困扰着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毛泽东在探索实践中,对商品经济理论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和失误。(1)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精辟论述有哪些?(2)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存在着哪些历史局限性?【解析】题目考查我们对毛泽东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及评价。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要注意只要求我们回答历史局限性即可。【答案】(1)商品经济

73、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消灭商品生产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必须利用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商品生产的命运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2)对商品经济的范围界定的还较小。其实生产资料都可以是商品。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看法也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还要利用它;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不能起决定作用,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一、选择题1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观点,实际上是()A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74、B更注重计划对资源配置的作用C计划和市场并重D实行市场经济【解析】“国家市场为主体”实际就是国家计划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实际就是市场调节为补充,所以上述观点更偏重于强调计划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故选B项。【答案】B2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比斯大林更为科学,表现在()A看到了两种所有制的存在B认识到了商品生产的命运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C反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分析D认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密切联系【解析】A项属于二人的共同主张,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3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有些_也是商品

75、的论断,发展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范围的理论。()A消费资料B生产资料C生活资料 D精神资料【解析】斯大林认为,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毛泽东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答案】B4毛泽东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这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A价值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价值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出路C要自觉认识和运用价值法则来管理经济D价值法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必须遵循的规律【解析】毛泽东的论断主要强调在依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76、社会中,价值法则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认识和利用价值法则来管理经济。故应选C项。A、D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B项说法欠妥。【答案】C二、非选择题5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9日给全党各级领导发出关于读书的建议,在19581960年期间带头读书,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见解。其中重要理论问题之一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论述。(1)毛泽东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与突破是什么?(2)这一论述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启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毛

77、泽东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其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领域局限,既看到了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在生产领域中的作用,但是没有看到其基础性作用。设问二属于启示类试题,既然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阐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发展商品经济,一定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答案】(1)内容: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突破:毛泽东既看到了在商品流通领域价值规律的作用,也看到了其在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作用。(2)只要生产资料与商品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就存

78、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斯大林认为: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材料二毛泽东认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1)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突破?【解析】解答第(1)问,要能通过审题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是分析毛泽东与斯大林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共同之处,不难发现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社

79、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第(2)问的回答,要抓住要求回答出毛泽东对此理论的突破,首先我们要准确地阐述两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去分析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突破。【答案】(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与斯大林都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毛泽东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

80、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专题复习课一、对比斯大林和列宁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方面的认识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同样二人后来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都有所改变。1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他说,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较正常地发

81、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发展商品经济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2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其进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分,存在着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第二,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三,斯大林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斯大林的这一

82、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第四,斯大林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一所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但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二、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角度斯大林的观点毛泽东的观点商品经济存在

83、的原因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商品经济存在的范围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消费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个人消费品领域,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不是调节者。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综合检测(四)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

84、讨一、选择题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措施是()A.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商品买卖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国家掌握涉及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解析】题中要求回答的是最主要的措施。在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中,从实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来看,重点是固定粮食税。所以A项可选。【答案】A2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是()A列宁的英明决策B维护苏维埃政权的需要C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D苏俄当时生产力水平所致【解析】新经济政策是由当时苏俄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是根本原因,D项入选。其他选项也是原因,但这些原因最终还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所以

85、不符合要求。【答案】D3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这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列宁把这些变化当成()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步骤B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C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手段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过渡阶段【解析】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这也是他的认识的局限性。【答案】B4斯大林关于经济规律和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的关系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规律是可以创造的B经济规

86、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C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D正是由于存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才使得国家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关于经济规律和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的关系的认识。A项表述错误。B、C两项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答案】D5斯大林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是()A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后应消除资本主义B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C生产资料也是商品D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解析】A、B、C三项的观点都与斯大林的观点相悖,故不能选。斯大林指出由于

87、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以D项正确。【答案】D6“最近苏联方面暴露出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这段话表明我国当时()A基本照抄B以苏为鉴C与苏联结盟 D与苏联矛盾激化【解析】这是苏联暴露出一些问题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讲话,是“以苏为鉴”。【答案】B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这个基本方针指的是()A推翻三座大山B正确处理十大关系C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

88、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析】A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项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答案】C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这里讲的是要处理好()A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C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D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解析】材料表明的是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答案】D9毛泽东曾

89、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句话点明了()A利用商品交换可以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划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C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D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解析】本题阐明了与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相结合,这是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标准,故应选B项。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答案】B10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

90、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这种认识认为()A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B价值规律只在消费领域起作用C价值规律只在生产领域起作用D国家的计划决定价值规律的作用【解析】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其实也就是对价值规律的利用规定了条件。他认为,价值法则存在于各部门之间,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项是对毛泽东观点的正确理解。B、C两项说法都不全面。D项说法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1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91、但苏维埃国家是无所不能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必须服从于苏维埃国家的经济计划。材料二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国有企业在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2)结合材料二谈谈对价值规律的认识。【解析】第(1)问,材料一否认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了计划的作用,忽视了经济规律的作用;材料二承认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92、第(2)问,要辩证地分析斯大林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认识。【答案】(1)材料一虽然承认价值规律的存在,但是否认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是唯意志论的体现;材料二承认价值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要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斯大林认识到价值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无论在消费领域还是在生产领域,都起着调节作用。斯大林只看到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调节作用,认为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这是不科学的。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基础性的,

93、国家计划要服从于价值规律的作用。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1)简要谈谈你对“大力发展内地工业,要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认识。(2)这一论断对我们今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何启示。【解析】第(1)问,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说明。第(2)问,“大力发展内地工业,要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实

94、际就是统筹区域发展,做到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问题,结合当前党的相关方针,不难得出问题答案。【答案】(1)建国初,为了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装备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在发展内地工业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能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2)面对东、中、西部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国家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号召东部沿海地区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13在商品生产的作用上,斯大林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一

95、是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可以具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作用;二是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决定性的经济条件”下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毛泽东同意斯大林的有关论述。针对我国一些人害怕商品生产,他一针见血地说:“现在我们有些同志怕商品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结合材料分析,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必怕商品生产?(2)探究毛泽东的“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现实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关于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点,考查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在我国“不必怕商品生产”的原因,实际主要分析说明我国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96、以及发展商品生产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2)问可结合发展商品生产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一简要分析,答案较为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在我们国家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因为,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有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有各级党组织,有成千上万的党员,有广大的贫下中农作为我们的依靠。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发展商品生产,可以换回等价物资,满足人民生产上和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今天来说,发展商品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生产目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