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1)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2)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2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4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归纳总结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
2、:可以概括为“一个高潮、一个原则、两个会议、三大政策”来识记。“一个高潮”指同苏联等17国建交;“一个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会议”指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三大政策”指“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政策。深化探究材料图一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图二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思考(1)观察图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对此,新中国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予以应对?(2)图二反映了当时中苏两国怎样的国家关系?这一做法有何重要历史意义?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和仇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3、平外交方针,推行“一边倒”的政策。(2)关系:同盟关系。意义: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参加日内瓦会议(1)召开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2)召开: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3参加万隆会议(1)召
4、开: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2)概况: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3)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会后,许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知识点拨1“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2“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中的“同”指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肩负共同的历史使命,即反殖、反帝和反霸,维护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异”则主要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深化探究材料1954年周
5、恩来总理同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会晤缅甸总理吴努思考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总理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够达成这种共识?答案(1)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原因:三国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都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又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3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深化探究材料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
6、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深层点拨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9年,经过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按照国际公认原则,作为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理应代表全国人民参加联合国,蒋介石集团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依据。但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经过长达22年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终于得以恢复。思考(1)乔冠华因何大笑?他的笑那么潇洒豪放、痛快淋漓,他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说明了什么?(2)20世纪70年代初
7、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1)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说明: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2)一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才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四、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1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
8、的共同要求和愿望。(2)经过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易混易错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建交,而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因为尼克松访华只是表明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才是根本原因。2中日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意义: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
9、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易混易错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教材互补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声明的签订,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深化探究材料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录大权之所在一书的第204页上这样写道:(日内瓦会议之后)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杜勒斯看了一眼旁边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图一)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回忆道:“(1
10、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图二)图一图二思考(1)两幅照片的拍摄时间相隔多少年?(2)为什么杜勒斯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3)为什么尼克松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答案(1)18年。(2)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3)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
11、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答案C解析“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宣传画,它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是()中苏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A不结盟 B“一边倒”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B解析题干中“中苏友好”是关键信息,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
12、的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方针。3“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据题干中“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分析,说明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作用。1954年4月至7月,苏、美、英、法、中等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4
13、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所给时间1971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D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答案A解析“破冰之旅”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表明了美国改变
14、了对华敌对态度,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即使在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国仍然没有放弃,排除D。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B。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故答案为A。探究思考1提示中美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双方的主要共识是中美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双方在其他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可以存异。2提示小论文提示:论文应以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为核心:对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对世界,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并为维护
15、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基础达标1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为首的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选择B项。2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
16、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是建国初,是1950年1月,排除含的选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敌视中国,针对这一形势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正确。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写到:“在中国,对外政策重新回到周恩来1954年所倡导的路线上来,即把外交政策同最
17、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过多地同意识形态的目标联系起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与“周恩来1954年所倡导的路线”直接相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建国后外交方针变化的理解能力。1954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表明中国对外政策更多的是谋求国家利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的对峙。故选C。4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18、A“一边倒”政策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根据题干引文分析,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5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答案D解析万隆会议是在印尼召开而非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于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我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B、C项均可排除,故D项正确。6由
19、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答案D解析“扬眉吐气”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冰释雪融”是指中日邦交正常化。7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出发点不包括()A取得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影响B改善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C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D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解
20、题关键是把握中美关系改善的历史背景,这一点教材叙述的很清楚。此外要把握当时美国的国际霸权地位,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善中美关系绝不是要走美国的霸权道路。8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他的访谈录中这样写道:“邓小平无疑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1979年我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他立即回复下月就可成行。邓小平那次访美非常成功,一种好感和友谊很快在中国领导人和美国民众之间建立起来。”促成“那次成功访问”的最重大因素是()A中美关系解冻B美国总统正式访华C中美正式建交D中国重返联合国答案C解析由“1979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C项正确。能力提升9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
21、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答案B解析趋势图反映19世纪40年代两者关系走向敌对,二战期间趋向友好,新中国成立后,又趋向敌对,大致70年代趋向友好并长期曲折发展。二战期间,日本与德国都是法西斯国家,中德与中日关系是敌对的,A、D项排除;近现代以来,中苏关系一直以来较友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C项排除;依据中美关系演变来看,中美关系符合题意。102012年2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到:“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为中国恢复联
22、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B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D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答案A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始于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故A不属于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11中美上海公报记载:“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发表的影响是()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准备了条件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上海公报
23、发表于1972年2月,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故排除。12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答案C解析战后日本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七十年代,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先于美国与中国建交,反映了美日在国际关
24、系上既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13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毛泽东(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
25、倒”方针的必要性。(2)既要“独立自主”又要“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国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于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的需要。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中苏同是人民民主或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2)不矛盾。认识:“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地、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
26、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第(1)问注意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角度分析;第(2)问注意结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考虑,也要注意这种意识形态外交的局限。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55年,在这里(万隆引者注)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
27、容?(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答案(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大多数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进会议取得成功。(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解析回答第一问,思考“异”,要从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着手;思考“同”,要从与会各国在历史上的遭遇以及面临的相同历史问题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问的“情况”时,一要说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二要说明与会各国之间的分歧。关于“作用”,要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回答第三问,要结合中国五十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