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落实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解析:D项,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
4、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解析:B项,“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
5、文:_(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译文:_(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_答案:(1)只是不到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使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而没有遗憾了。(3)这种说法和杀死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
6、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
7、,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注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寒疾,不可以风风:吹风,
8、受风B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C今天下地丑德齐 丑:相等D吾何慊乎哉 慊:不足,少解析:齿:年龄。答案: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D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解析:B应改为“尧将
9、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舜”。答案:B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
10、管仲者乎解析:本段文字断句主要依据句义和陈述对象的变化来推断。另外,句式特点也可帮助断开个别句子。如“无他”为固定句式,“其所教”与“其所受教”句式接近。答案:C8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解析:B“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在文中没提到。答案:B9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译文:_(2)辅世长民莫如德。译文:_(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译文:_答案:(1)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辅助君王、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3)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参考译文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您如果来朝见,我将临朝听政,不知能否让我见见您呢?”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
12、,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诏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
13、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吗?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吧。天下普遍看重
14、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王、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王,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
15、君王)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子,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子。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探究拓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
16、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
17、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
18、、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
19、底线。解析:A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看恻隐之心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项,张冠李戴,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D项,“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恻隐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了恻隐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答案:C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
20、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解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的父母”分析,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答案:A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解析:
21、A项,无中生有,“恻隐比自爱更重要”不当。第二段比较了恻隐与自爱,但并未指出哪一个更重要,从文中也推断不出。答案:A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
22、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梃,棍棒。洒(x),通“洗”,洗雪。耨(nu),锄草。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B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C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23、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D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解析:解答文言文断句,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注意文中的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答案:D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B饿莩,饿死的人。C叟,老头儿,是对老年人不太尊敬的称呼。D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解析:C项,“叟”在文中是对老年人的尊称。答案:C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一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
24、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过“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解析:A项,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一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答案:A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译文:_(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译文:_(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译文:_答案:(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注意“以”“异”的
25、意思)(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注意“耻”“比”“如之何”的意思)(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注意“事”“长”“以”的意思)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
26、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
27、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又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语言运用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B邻国之民不
28、加少 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归咎解析: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检”,应解释为“制止、约束”。答案:C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B树之以桑 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D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答案:A1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29、国也 无,通“毋”,不要。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戴,通“载”,承担。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解析:此题考查通假字,A、B、D三项的解释均正确,C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戴”的意思是“顶着东西”,不是通假字。答案:C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B2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
30、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解析:B项,“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答案:B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其
31、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答案: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23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依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答案: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