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金华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不含磷元素的是( )A. ATPB. 核苷酸C. RuBPD. 油脂【答案】D【解析】【分析】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为C、H、O、N;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详解】A、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A错误;B、核苷酸为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为C、H、O、N、P,B错误;C、RuBP是1,5-二磷酸核酮糖,是磷酸化的五碳糖,除了C、H、O外,还含有P,C错误;D、油脂的组成元素为C、H、O,不含P,D正确。故选D。2. 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
2、确的是( )A. 均能合成蛋白质B. 基质均能产生ATPC. 均能产生葡萄糖D. 内膜均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3、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细胞器,均含有少量的DNA,二者都含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A正确;B、线粒体基质能产生ATP,叶绿体基质消耗ATP,B错误;C、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葡萄糖,线粒体不能产生葡萄糖,C错误;D、线粒体内膜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叶绿体内膜不能,D错误。故选A。3.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地球变暖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缩小B. 降低人口增长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
4、C. 保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可为人类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D. 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会造成湖泊中生物多样性彻底丧失【答案】A【解析】【分析】全球性气候变化(1)变化原因及危害:(2)【详解】A、地球变暖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A错误;B、降低人口增长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B正确;C、保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可为人类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C正确;D、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会造成湖泊中生物多样性的彻底丧失,D正确。故选A。4. 某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过程如下:弃耕农田稀疏灌木阶段乔木林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不变B.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C. 各地的弃耕农田都可以演替到
5、乔木林阶段D. 在此演替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均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结果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
6、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详解】A、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会发生改变,A错误;B、该演替的起点不为零,因此属于次生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B正确;C、各地的弃耕农田并不是都可以演替到乔木林阶段,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允许,C错误;D、在此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的数量增加,而非优势物种的数量不一定会增加,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或减少,D错误。故选B。5. 鸡尾酒疗法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IV含有来自宿主细胞的脂类膜B. HIV可以通过体液接触和身体接触传播C. 鸡尾酒疗法可以减少抗药性
7、病毒产生D. 鸡尾酒疗法中的抗病毒药物可能为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点。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一种人体免疫缺陷病,HIV是RNA类病毒。【详解】A、HIV在侵染宿主细胞时,遗传物质是HIV提供,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A正确;B、身体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B错误;C、鸡尾酒疗法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从而可以减少抗药性病毒的产生,C正确;D、因为HIV是逆转录类的RNA病毒,故鸡尾酒疗法中的抗病毒药物可能为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D正确。故选B。6.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G2期姐妹染色单体尚未形成B. DNA复制和核糖
8、体增生在S期进行C. 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核仁及核膜会发生周期性变化D. 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一致,但间隙期长短基本一致【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2、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90%95%)和分裂期(5%10%)。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Gl期主要合成RNA和蛋白质;S期是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终止,合成RNA及蛋白质;M期是细胞分裂期。【详解】A、G2期已经过了S期,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形成,A错误;B、S期细胞内发生的变化是DNA复制
9、,而核糖体增生发生在G1期,为蛋白质合成做准备,B错误;C、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核仁及核膜会发生周期性变化,C正确;D、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一致,间隙期长短也不一致,D错误。故选C。7. 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肿胀的症状。下列不会引起水肿的是( )A. 人体感染丝虫后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堵塞B. 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C. 急性肾炎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D. 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
10、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人体感染丝虫后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堵塞造成组织液回流至淋巴受阻,可能导致水肿,A错误;B、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会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肾小球炎症导致蛋白尿,血
11、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B。8. 下列关于稳定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初级生产量大于次级生产量B. 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C.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D. 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次级生产量【答案】A【解析】【分析】1、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2、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用NP表示。净初级
12、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3、次级生产量: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详解】A、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大于次级生产量,A正确;B、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但也有特例,如树上的虫子有很多,但树只有一棵,B错误;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初级生产量,C错误;D、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为生产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净初级生产量,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 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
13、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未稀释的红墨水染色不会影响实验结论B. 实验前需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C. 可通过比较两组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来说明细胞膜的选择透性D. 未煮过的玉米胚被红墨水染成淡红色的原因可能是纵切时部分细胞受损【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即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2、细胞膜是否具有选择透过性可通过红墨水染色观察实验探究,红墨水不能透过胚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透过胚乳死细胞,进而被染色。【详解】A、用未稀释的红墨水染色会影响实验结论
14、,A错误;B、实验前需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增加细胞的活性,B正确;C、可通过比较两组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来说明细胞膜的选择透性,C正确;D、未煮过的玉米胚被红墨水染成淡红色的原因可能是纵切时部分细胞受损,D正确。故选A。10. 如图表示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B段,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属于主动转运B. 曲线BC段,有水分子进出小肠细胞C. CD段变化原因是载体蛋白达到饱和D. 氧气浓度会影响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曲线AB段、细胞外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内;BC段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外,小肠细胞吸
15、收葡萄糖方式为主动转运。【详解】A、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属于主动转运,A正确;B、曲线BC段,有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出小肠细胞,B正确;C、图示方式为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CD段不再变化,原因可能是载体数量达到饱和,也可能为能量不足,C错误;D、BC段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属于主动转运,而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氧气浓度会影响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D正确。故选C。11. 下图表示氧气浓度对植物组织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线粒体B. B点时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C. C点时对应的氧气浓度最适合该植株
16、组织的储存D. 该植物组织可能为马铃薯的块茎【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详解】A、图中A点氧浓度较低,有氧呼吸作用较弱,CO2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主要来自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B、图中B点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弱,仍能释放少量的CO2,B正确;C、O2浓度为5%时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呼吸作用最弱,有机物消耗速度最低,故O2浓度为5%即B点时就是贮藏该植株组织的最适环境条件,C错误;D、马铃薯的块茎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所以该植物组织不可能为马铃薯的块茎,D错误。
17、故选B。12. 下图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表示酶一底物复合物B. 酶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形变C. 图示过程可能发生在核糖体中D. 图中A酶也可以催化F的水解【答案】D【解析】【分析】1、酶促反应进行过程中,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酶在催化过程中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酶的性质和数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2、题图分析:图中A、E分别是反应前后酶,B和C是底物,D为酶和底物复合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F。【详解】A、D表示酶-底物复合物,A正确;B、酶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形变,但反应前后不变,B正确;C、图示过程可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所以可
18、能发生在核糖体中,C正确;D、酶具有专一性,图中A酶能催化B与C合成F,因而不能催化F的水解,D错误。故选D。13. 某昆虫种群中基因A和a控制昆虫翅膀颜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群全部A、a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B. A、a的主要区别是基因座位不同C. 非随机交配可导致生物发生进化D. 若A、a基因频率相等,则该种群保持遗传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
19、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一个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A错误;B、基因(A)与基因(a)的根本区别在于所含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C、非随机交配可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发生进化,C正确;D、平衡种群保持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改变,A、a基因频率相等,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改变,D错误。故选C。14. 下列结构中不存在基因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B. 原核细胞的拟核C. 水稻的叶绿体D. 小鼠的核糖体【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
20、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上存在基因,A错误;B、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拟核,因此其中存在基因,B错误;C、水稻的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其上存在基因,C错误;D、小鼠的核糖体不含遗传物质,因此不存在基因,D正确。故选D。15. 下列关于“植物的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丛状苗的分株培养可加快繁殖速度B. 先将NAA或BA配成母液,用时稀释C. 取自田间的外植体在接种前需消毒处理D. 人工合成的激素比天然植物激素作用时间更长【答案】B
21、【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植株(新植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快繁技术、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详解】A、丛状苗的分株培养可加快繁殖速度,A正确;B、MS 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组成。可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分别配成浓度为配方的510 倍的母液,用时稀释,B错误;C、取自田间的外植体在接种前需消毒处理,C正确;D、人工合成的激素比天然植物激素作用时间更长,D正确。故选B。16
22、.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重组不是新生儿出现遗传病的原因B. 基因突变可能会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C. 基因重组通过有性生殖可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类型D. 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染色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
23、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基因重组是新生儿出现遗传病的原因,如均为携带者的父母生出的孩子出现遗传病,A错误;B、基因突变可能会破环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B正确;C、基因重组通过有性生殖可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类型,C正确;D、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染色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A。17. 下图是一个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甲为两极均接在膜外的电表,在
24、M处给予适宜的刺激,电表指针发生偏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降低标本外液的Na+浓度,则甲电表的偏转幅度会减小B. 甲电表偏转幅度与M处的刺激强度成正相关C. 甲所测得的神经冲动可传至肌纤维内部D. 静息时,甲所测得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与肌肉相连的为传出神经,所以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的传出神经部分。【详解】A、若降低标本外液的Na+
25、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甲电表的偏转幅度会减小,A正确;B、动作电位形成后与刺激的强度无关,B错误;C、甲所测得的是神经纤维表面的电位变化,C错误;D、静息时,甲所测得的电位是0电位,不是静息电位,D错误。故选A。18. 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推知甲的作用效果具有两重性B. 05mol/L的乙可能对月季生根有促进作用C. 实验中的可变因素是类似物的浓度D. 由图可知,甲乙对月季生根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图中浓度为0的第一组属于对照组,根据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在一定浓度
26、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最适浓度在1050mol/L范围内;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抑制作用。【详解】A、在1100mol/L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生根都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A错误;B、结合图中信息,0.5mol/L的乙可能对月季生根有促进作用,B正确;C、实验中的可变因素是类似物的浓度和类似物的种类,C错误;D、据柱形图,本实验没有将甲和乙组和进行实验,所以不能确定甲乙对月季生根的作用一定是相互对抗的,也可能具有协同作用,D错误。故选B。19.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酶被固定化后最适pH会发生变化B. 固定化酶具有不
27、溶于水和重复利用的优点C. 固定化方法和介质不影响固定化酶的使用效果D. 固定化酶装柱后,需用蒸馅水冲洗以除去未吸附的酶【答案】C【解析】【分析】固定化酶固定的是一种酶,不需要营养物质。固定化酶的缺点: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详解】A、固定化后,酶反应的最适pH、温度均可能改变,A正确;B、固定化酶具有不溶于水和重复利用的优点,B正确;C、固定化方法和介质都会影响固定化酶的使用效果,C错误;D、固定化酶装柱后,需用蒸馏水冲洗以除去未吸附的酶,D正确。故选C。20. 科学家从活的S型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
28、合,并进行悬浮培养。结果发现只有S型菌的DNA能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后各组培养液中均有R型菌B. 该实验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C. 实验中可通过培养、观察菌落来确定培养液中有无S型菌存在D. 增设“DNA+DNA酶+R型菌”组别,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答案】C【解析】【分析】项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原则:S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相互对照实验结果: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验结论: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详解】A、培养后各组培养液中均有R型菌,包括发生转化的那组,也只是部分R型菌转为了S型菌,培养液中仍有R型菌存在,
29、A正确;B、该实验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B正确;C、液体培养基中无法观察菌落,C错误;D、增设“DNA+DNA酶+R型菌”组别,通过DNA结构如果被破坏,就无法使R型菌被转化,可以进一步反证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C。21. 下列关于免疫应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记忆B细胞存在相应的抗体B. 淋巴细胞的MHC分子能识别特定的抗原C. 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D.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子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不会全部用完【答案】B【解析】【分析】当病原体侵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它们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为肽,然
30、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巨噬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促使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因此抗原-MHC复合体存在于某些免疫细胞表面,如B细胞。【详解】A、记忆B细胞存在相应抗体,A正确;B、巨噬细胞的MHC分子能识别特定的抗原,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错误;C、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C正确;D、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子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不会全部用完,D正确。故选B。22. 某二倍体动物一个性原细胞形成子细胞的过程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31、 图甲所示细胞可存在于动物的睾丸或卵巢中B. 乙为中期,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已确定C. 丁时期结束,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必定不同D. 丙所示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2套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因为丁图,表示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图示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其中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处于减数一次分裂末期。【详解】A、因为丁图表示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图示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图,因此甲所示细胞可存在于动物的睾丸中,A错误;B、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已确定,B
32、正确;C、丁时期结束,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可能相同,C错误;D、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因每个染色体均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故丙细胞有4套遗传信息,D错误。故选B。23. 某细胞合成蛋白质时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为解旋,为重新形成双螺旋B. 为编码链,模板链C. 为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上的碱基序列D. 为mRNA,其上的碱基数量符合卡伽夫法则【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表示某细胞合成蛋白质时部分过程示意图,为重新形成双螺旋,为解旋,为模板链,为编码链,为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上的碱基序列,为mRNA。【详解】A、为重新形成双螺旋
33、,为解旋,A错误;B、为模板链,为编码链,B错误;C、为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上的碱基序列,C正确;D、双链DNA分子中的碱基含量符合卡伽夫法则,即C=G、A=T为mRNA,其上的碱基数量不符合卡伽夫法则,D错误。故选C。24. 对于DNA的复制方式,科学家最初有三种假设: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分散复制,如下 图所示。为了探究DNA的复制方式,科学家将大肠杆菌放入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 液中培养若干代,再转入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结果 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分裂一次后,三种复制方式对应的DNA离心结果各不相同B. 根据半保留
34、复制方式,可推测复制三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1/8C. 可根据培养时间和细菌的数目来判断大肠杆菌增殖的代数D. 实验中密度梯度离心的对象是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是:一个15N-15N,一个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是一半在轻带、一半在重带。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都是15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分散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
35、子复制后,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这样就不能区分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再继续做子代DNA密度鉴定: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2次后,得到的4个DNA分子,两个DNA分子是15N-14N,另外2个DNA分子是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1/2在中带,1/2在轻带;DNA的复制方式为分散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2次后,得到的4个DNA分子,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不能分出中、轻密度两条带。【详解】A、据分析可知,大肠杆菌分裂一次后,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对应的DNA离心结果相同,A错误;B、根据半保留复制方式,可推测复
36、制三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223=1/4,B错误;C、可根据培养时间和细菌的数目来判断大肠杆菌增殖的代数,C正确;D、实验中密度梯度离心的对象是大肠杆菌的DNA,D错误。故选C。25. 下图是某家族关于甲病和乙病的遗传系谱图,甲乙两病独立遗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只考虑乙病时,1将致病基因通过4遗传给8C. 若甲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7产生的精子有4种D. 若6不携带致病基因,8和9婚配,所生10为患两种遗传病女性的概率为1/3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形:3号和4号正常,生下患乙病的8号,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37、传病,用A/a表示,生下患甲病的7号,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为X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考虑乙病时,8号的致病基因同时来自3号和4号,B错误;C、若甲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7号患甲病且有患乙病的妹妹,故其基因型为A_XbY,若其基因型为AAXbY,则只能产生2种精子,C错误;D、若6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AAXbY或1/2AaXbY,两者婚配,所生10为患两种遗传病女性的概率为
38、1/21/21/21/21/21/32,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6.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就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 研。下图为西溪湿地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1)该食物网有_条食物链,d处于第_营养级,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_的通道。(2)要调查该湖泊中c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3)由于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该湖泊出现了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4)在自然条件下,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_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生物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过度排放等原因,西溪水质
39、曾一度严重恶化,水体呈现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图中能进行第二次有机物生产的生物有_。【答案】 (1). 4 (2). 二、三 (3). 移动和浓缩 (4). 标志重捕法 (5). 垂直 (6). 功能完善化 (7). 自我调节能力 (8). ab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为食物网简图,其中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浮游植物ac、浮游植物bc、浮游植物bd、浮游植物d。【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涉及d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d、浮游植物bd,可见d处于第二、三 营养级
40、;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即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2)c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肉食性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3)由于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该湖泊出现了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4)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生物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过度排放等原因,西溪水质曾一度严重恶化,水体呈现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说明我们对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放和利用。(5)消费者都能进行第二次有机物生产,即图中的生
41、物有abcd都能进行第二次有机物生产。【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熟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具备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的营养级别等基本能力。27. 某同学利用试管苗为实验材料,在适宜温度且密闭条件下测得的24h内CO2浓度变 化,如下图所示。(注:培养基适宜,且不考虑培养基中基质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苗的根细胞在o段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2)CO2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后被NADPH还原为_。形成NADPH时所需电子的最初供体是_。(3)图中o段CO2浓度不变的原因是_,b-c段CO2浓度上升缓慢的原因是_。与a点相比,试管苗在d点的有机物含量_。(“不
42、变”或“增加”或“减少”)。(4)若d点打开培养瓶,则RuBP的合成速率将_。将试管苗移植到土中定植,随 着光照不断增强,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_称为光饱和点。【答案】 (1). 线粒体和细胞溶胶 (2). 三碳糖 (3). 水 (4). 试管苗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5).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细胞呼吸 (6). 不变 (7). 增加 (8). 最小光照强度【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题。在密闭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详解】(1)根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所为线粒体和细胞溶胶。(2
43、)CO2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后先固定为五碳化合物,在被NADPH还原为三碳糖,形成NADPH时所需电子的最初供体是水。(3)图中o段试管苗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消耗的二氧化碳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故CO2浓度不变;b-c段只能进行呼吸作用,CO2浓度上升缓慢,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细胞呼吸;a和d二氧化碳浓度相同,说明这段时间整体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等的,有机物含量不变。(4)d点打开培养瓶相当于提高了二氧化碳浓度,则RuBP的合成速率将上升;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对应的光照强度(最小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学生要理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才能解决密闭容器中
44、呼吸和光合的变化问题。同时学生还要会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28. 图1、图2所示为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111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初步判断_是糖尿病患者,且他们出现血糖浓度偏高的原因_(相同/ 不同)。(2)AB段胰岛素分泌增多的原因是进食后_,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 岛素可促进肝细胞等摄取、贮存和_葡萄糖,并抑制_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3)可用_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的方法来初步诊断某人是否患糖尿病,但需复查血糖,这是因为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答出一点即可)
45、【答案】 (1). 甲、乙 (2). 不同 (3). 血糖浓度上升 (4). 利用 (5). 氨基酸 (6). 葡萄糖试纸(本尼迪特试剂) (7). 一次性摄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1)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据图2可知,二者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不同,因此他们
46、出现血糖浓度偏高的原因是不同的。(2)AB段胰岛素分泌增多的原因是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致;胰岛素具有促进肝细胞等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并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3)一般可用葡萄糖试纸或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的方法来初步诊断某人是否患糖尿病,但需复查血糖,因为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及其功能,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29. 已知某种昆虫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
47、因(A/a、B/b)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粉 色素合成,B基因存在时粉色素转化为紫色素,不存在显性基因时,前体物质不能转为这两类色素。某实验小组以粉眼雌昆虫和白眼雄昆虫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B、b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亲本中粉色眼雌性的基因型为_,该个体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_(有/无)发生基因重组。(2)取F1中雌、雄昆虫相互交配,杂交后代中紫眼昆虫所占的比例为_。若存在b 基因的雄配子只有50%具有受精活性,其他配子均正常,则该后代中紫眼昆虫所占的比例为_。(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图中粉眼雌性昆虫与粉眼雄性昆虫杂交产生子代的过程:_【答案】 (1). X (2).
48、AAXbXb (3). 无 (4). 3/8 (5). 3/8 (6).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紫眼个体的基因型应同时具有A、B基因,粉眼个体应具有A基因,白眼个体不具有A基因,根据子代中无白眼个体,可以推出亲代粉眼雌性个体应为AA的纯合子。再根据遗传图解分析,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且子代雄性与亲代雄性表现型不同,故两对基因基因中有一对应位于X染色体上,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亲本表现型会推导出后代中有雌雄性均会出现紫眼和粉眼,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只能是B、b基因。因此亲本中的粉眼雌性基因型为AAXbXb,白眼雄性基因型为aaXBY,子代的紫眼雌性基因型为AaXBXb,粉眼雄性基因
49、型为AaXbY。【详解】(1)根据分析,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中粉色眼雌性的基因型为AAXbXb,该个体为纯合子,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无发生基因重组。(2)F1中雌、雄昆虫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相互交配,杂交后代中紫眼昆虫(A_XB_)所占的比例为:3/41/23/8。若存在b 基因的雄配子只有50%具有受精活性,其他配子均正常,影响到的是雄配子中Xb与Y的比例,从1:1变为了0.5:1,但雌配子中XB:Xb仍为1:1,故后代中紫眼昆虫(A_XB_)所占的比例仍是3/41/23/8。(3)用遗传图解表示图中粉眼雌性(AAXbXb)昆虫与粉眼雄性(AaXbY)昆虫杂交产生子代的
50、过程:【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考查学生从题目所给条件中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假设,并对遗传概率进行计算的能力。尤其第(2)小题的最后一个空格,给出的条件“存在b 基因的雄配子只有50%具有受精活性”,容易误导学生以配子B:b=1:0.5进行计算,实际上,本题中雄配子并没有B基因存在,因此眼色的性状只与雌配子中B:b比例有关,既然雌配子中不存在某种基因配子受精活性低下的情况,那么就无须将这个条件进行考虑。30. 请回答与泡菜制作有关的问题:(1)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蔬菜为乳酸菌的繁殖提供了_,为了加快泡菜发酵采取的措施有_,_,调节适宜的pH、温度等。(2)为获得
51、耐盐乳酸菌,首先对泡菜汁进行过滤,用_取适量的稀释液,加入到含有_的培养基中,用玻璃刮刀涂布分离。根据菌落情况选出耐盐菌株后, 将菌株扩大培养,经离心取_,冷冻干燥后置于冰箱中保存。(3)探究泡菜中乳酸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时,根据前几天定时测定的乳酸菌数及用_测定的浑浊度绘制种群数量起始变化曲线,以后定时测定浑浊度,根据此曲线的_估算乳酸菌的数量。(4)在泡菜腌制初期,亚硝酸盐含量上升的原因是_。(5)乳酸菌能分泌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多种胞外酶,有利于除去_,使细胞中的有效成分溢出。【答案】 (1). 营养物质 (2). 用开水短时处理蔬菜 (3). 加入人工培养的乳酸菌或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 (
52、4). 移液器 (5). 高浓度的氯化钠 (6). 沉淀物 (7). 比浊计 (8). 延长线 (9).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且产生速率大于被分解速率 (10). 细胞壁(纤维素和果胶)【解析】【分析】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制作泡菜过程中应进行无菌操作;泡菜盐水的浓度应该是清水与盐的比例应为4:1,如果盐浓度过高会抑制乳酸菌发酵,造成咸而不酸,盐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造成杂菌污染;为了缩短制作时间可以加入陈泡菜水,以增加乳酸菌数量;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至少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详解】(1)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蔬菜为乳酸菌繁
53、殖提供了营养物质,为了加快泡菜发酵,可用开水短时处理蔬菜或加入人工培养的乳酸菌或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2)为获得耐盐乳酸菌,首先对泡菜汁进行过滤,用移液器取适量的稀释液,加入到含有高浓度的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用玻璃刮刀涂布分离。根据菌落情况选出耐盐菌株后,将菌株扩大培养,经离心取沉淀物,冷冻干燥后置于冰箱中保存。(3)探究泡菜中乳酸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时,根据前几天定时测定的乳酸菌数及用比浊计测定的浑浊度绘制种群数量起始变化曲线,以后定时测定浑浊度,根据此曲线的延长线估算乳酸菌的数量。(4)在泡菜腌制初期,由于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且产生速率大于被的分解速率,所以亚硝酸盐含量上升。(5)
54、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点睛】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和微生物的分离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31. 为了验证玉米籽粒胚乳中淀粉的含量在发芽过程中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 请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并进行分析与讨论。(1)实验分组设计:A组:淀粉溶液+ _ B组:淀粉溶液+发芽玉米提取液C组:淀粉溶液+未发芽玉米提取液D组:淀粉溶液+ _ (2)实验思路:向各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充分混匀后,放在40恒温水浴中保温 30min,各加本尼迪特试剂2mL
55、,摇匀,放在沸水浴中煮23min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3)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在表格内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文字:组别颜色变化A未出现红黄色BCD出现红黄色_(4)分析与讨论:设置A组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D组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测量可能的原因是_。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胚乳淀粉含量变化,简易方法是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_,滴加碘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现蓝色斑块,蓝色斑块的面积可反映淀粉含量。请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该检测实验的结果_。【答案】 (1). 蒸馏水 (2). 淀粉酶溶液 (3). B:出现红黄色 C:未出现红黄色 (4). 对照,排除
56、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杂质(还原性糖) (5). 淀粉酶已失活或已变性 (6). 纵切 (7). 【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2、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为了验证玉米籽粒胚乳中淀粉的含量在发芽过程中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本尼迪特试剂能够与还原性糖产生颜色反应。【详解】(1)本实验是为了探究玉米籽粒胚乳中淀粉的含量在发芽过程中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从已有实
57、验设计组分析可知,实验组中还缺少空白对照组,和添加淀粉酶溶液的实验组,这样才能验证淀粉的含量在发芽过程中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故A组:淀粉溶液+蒸馏水,D组:淀粉溶液+淀粉酶溶液。(3)B组中发芽玉米提取液含有淀粉酶,能够使淀粉被水解为葡萄糖,从而还原性的葡萄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出现黄色,C组中未发芽玉米提取液不含有淀粉酶,淀粉不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出现黄色。(4)设置A组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对照,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杂质,防止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若D组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淀粉酶已失活或已变性。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胚乳淀粉含量变化,简易方法是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碘液,进行观察,这是因为纵切的左右两半,接近完全相同,切开有胚和胚乳,而淀粉储存在胚乳中,故能够显色进行观察。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该检测实验的结果为:【点睛】本题考查酶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和实验设计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