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
2、,苏轼也做了改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彩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种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本专题共选苏轼的词四首。这几首词代表了苏词多样化的风格。词作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是苏轼儒、道、佛等复杂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遭受排挤退任地方官时,能随遇而安,使佛老思想占据
3、上风,“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奇特心理的自然发展。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用语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而深沉,与作者其他词中普遍表现出来的那种雄奇豪迈风格不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咏物词。作者借咏杨花来写人言情,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把咏物和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刻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是咏物词,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出自己的“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可通过比较鉴赏,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
4、特色,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苏轼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学习时,可鉴赏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缘事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苏轼的思想性格与艺术风格。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表现了苏轼与亡妻间的真挚深情、令人回肠荡气的情感。学习时,可鉴赏这首词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以及词作中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3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这首咏物词,贵在既描摹出物的形态,又别有寄托。明写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
5、寂寞幽怨。学习时,可鉴赏词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艺术技巧,还可结合对此作的相关评论,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4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词,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词作,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鉴赏作者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常识速览文坛巨星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宋神宗熙宁年间,由于遭到变法派的排挤,苏轼被迫
6、外调,先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欧阳修一起创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也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苏轼也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词开一代豪放词风,他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进行大胆创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到黄州。三月七日,他走在沙湖道中,遇到了大雨,不巧的是雨具被
7、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唯独作者浑然不觉,毫无落魄之感。不久,天气转晴,苏轼有感而发,遂作此词。本词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由记事抒情转为对人生境界的思索,对人生际遇的应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此词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莫听/穿林/打叶/。何/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谁?一蓑/烟雨/任/平。料峭/春风/吹酒/。微。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
8、来/萧洒/。归。也无/风雨/也无/。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达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
9、夫的胸怀。读时宜用舒缓的语调读出作者旷达的情怀。文本精析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烟雨之中,也任凭他去。表达了词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冷”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好。“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4“回首向
10、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含意: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都会成为过去。(2)好处: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5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本词通过记叙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塑造了一个拄竹杖、穿草鞋、吟啸徐行、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常识速览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于嘉祐
11、元年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王弗病逝。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凄婉哀伤之情。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十年/生死/两/茫。不/思。自/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夜来/幽梦/忽/还。小/轩。正/梳。相顾/无言、惟有/泪/千。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
12、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这是一首感情真挚、凄婉哀伤的悼亡词。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了头;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流露出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朗读时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文本精析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案】此句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
13、其效果是使感情的发展更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比不能相逢更让人不堪。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几句是虚写还是实写?【答案】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3怎样理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句话的含意?【答案】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夫妻相见了,并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这样下笔简洁
14、、有力。4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作简析。【答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肠寸断;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地,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使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含蓄。5白描手法的运用是本词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白描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内心细腻的情感。如“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态,似乎呼之欲出,历历可见,几乎使人误以为回到了年少情浓的十年前,再如“相顾无言”,又一转,却是
15、十年风霜后梦中所见。妻子往昔对镜梳妆的情景顿时远去,而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顾无言中流下千行泪。6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恩爱夫妻,撒手永诀,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前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杞菊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闰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怀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
16、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常识速览此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44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这首词就是为和章质夫杨花词而作。这首词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末尾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通过杨花随风飘荡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
17、牵、幽怨缠绵的思妇形象。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此词咏物而寓离愁,融杨花与佳人为一,极婉曲缠绵之能事,写出其特定的性灵和情态。花人合一,凄凉欲绝。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愁情。文本精析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一句写出了什么?【答案
18、】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它“似花非花”,所以就任凭它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它。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请赏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所刻画的杨花的形象。【答案】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3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请就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咏物这一角度,赏析杨花的形象特点,概括本词主旨。特点主旨上阕体物杨花之态:
19、_明写杨花暗喻思妇杨花之神:_杨花之魂:_下阕言情觅杨花踪迹:无情有思_伤杨花无觅:柔肠百结感离人之泪:春梦恼人【答案】飘落无依忽飞忽坠忽往忽还明写思妇暗点杨花4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堪称神来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及结构方面的妙处。【答案】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全词生辉。(1)情景交融。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情中见景,景中含情,总收上文。(2)虚实相间。究竟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似与不似之间。(3)呼应词首。与上阕首句“
20、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之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常识速览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初居于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而作。到黄州之初,苏轼灰心杜口,谢绝交往。而由于牵连甚广,“平生亲友,无一字可及”,因此词人深怀幽居离索之伤。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上片写幽居者在幽冷、孤寂的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着的情形。全词借“幽人”和“孤鸿”暗示词人虽遭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2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
22、意脉贯通。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全词语意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读时要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文本精析1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片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答案】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2“惊起却回头”一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作者借“孤鸿”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孤鸿被幽人惊动,飞
23、起后又回头张望;寂寞忧愁,无人理解。3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人物品格方面简要分析。【答案】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4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下片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下片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
24、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素材一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位既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极尽坎坷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以一种超然的
25、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对时空和物质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甘守“寂寞沙洲冷”,只愿“沧海寄馀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笑对困难”“心态”“性格与成功”“挫折”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素材二东坡续诗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
26、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应用角度】此材料可以用于“自以为是”“狭隘”“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素材三“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应用角度】此材料可以用于与“气节”“人格”“坚持自我”“爱国为民”“品格”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素材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应用角度】此材料可用于与“乐观”“旷达”“豁达”“豪迈”“积极向上”“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