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建议23称象2_人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5783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建议23称象2_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建议23称象2_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建议23称象2_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建议23称象2_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建议-23称象人教版一、教材简说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时,可抓住第四自然段重点朗读,借助自制的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二、学习目标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4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生字的呈现。本课生字比较难读,可直接利用生字条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再结合词句进行生字的识记。教师要根据当地方言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发音指导。2生字的识记。熟字加偏旁:干杆到倒主柱形近字比较:称秤住柱像象3识字的巩固。(1)抓错游戏。老师故意读错音,让学生判断对错。如,“柱子”读成“”,“称象”读成“”,“一艘大船”的“艘”读成“”。老师故意写错字,让学生纠正。如“一杆称”、“四条退”、“义论”等。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

3、意力,及时巩固生字的音和形。()转字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转字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板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4写字指导。本课写字指导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2)“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迁移到“像”字;(3)“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竖、横、横”。要注意“在”“再”二字字义的区别。(二)朗读感悟1学生一边看多媒体动画(事先

4、自制课件)或挂图,一边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说说对这些办法有什么看法。3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4老师小结: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这一点,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来,老师可以适当点拨。5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三)实践活动学习讲称象的故事,鼓励讲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四

5、、教学设计举例(片段)巧用实验突破难点1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听第四自然段录音,边听边看课件或纸片教具的演示。2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弄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3与官员提出的方法比,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儿?(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宰大象)学这篇课文,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简单弄清称象的四步做法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科学、合理而简便,并为比较清楚地讲故事打下基础。至于曹冲怎

6、样利用水的浮力、怎样借鉴官员的方法等不必分析讨论。五、资料袋1称象纸片教具做法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2改进曹冲称象的办法举例(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更方便。3故事:聪明的徐文长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有一次,老师想考考学生的智力。他问学生:谁有办法做到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不把鞋底弄湿?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湿透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一试。”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提起桶上的绳子,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压在桥上的重力。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大家一致赞叹:徐文长真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