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教不再是“断头路”?上周末,老家的一位长辈突然打来电话,咨询其孙子小强读书的问题。小强即将初中毕业,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家里人听从了其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准备选择就读一所职业学校。而他们更是对部分中职学校招生广告中提到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充满了希望,认为是小强今后能更“出息”点的途径。但是,他们搞不清什么是“2+3”“3+4”“3+3”模式,于是就想到了我这个做教育媒体的晚辈。事实上,老家长辈所问是现如今大多数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共同的疑问,尽管“中高职衔接”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十多年前,中高职衔接就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今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推动中等和高
2、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探索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有专家表示,中高职衔接在理论上取得了教育界的认可,但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所以在实践层面上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两者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互通、互融。相关资料显示,2005 年,天津市率先实行中高职衔接“技能优胜晋升”模式,凡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免试直接保送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四川省是西部地区较早探索中高职衔接的省份之一。2010 年,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德阳市出台措施,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
3、培养创新模式。据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职成教育科科长张旺贵介绍,该市通过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中高职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高职有效衔接。2011 年 5 月,同在四川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试水中高职衔接,在专业对接、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与交流、实训资源、就业资源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一系列衔接配套。该校独具特色的“3+3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一体化职业素质综合考评”和针对中职类毕业生举行的“单独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已取得了系列成果,得到了社会、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该校与青苏职中开设了高端客户管理、外企商务管理、移动互联网软
4、件开发等多个专业的“3+3”中高职衔接班。2012 年,江苏省开始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以期贯通学制,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人才新途径。江苏省常州市推出了“3+3 中高职衔接”,前三年在中职校学习,符合接续高职院校入学条件,即可升入专科高职院校深造,不需参加高考。常州市武进女子中等专业学校、金坛中等专业学校、常州卫生高职校,分别对接的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他们还推出了“3+4中职与本科衔接”,即前三年在中职校学习,符合接续本科高校入学条件,即可
5、升入本科高校深造,不需参加高考。来自“职教先锋交流群”的侯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当前职业教育体系还是一条“断头路”,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中高职衔接模式已经成为职教改革的大势,学生考入高职,就有机会直通本科;考入中职,也有机会直通高职,甚至直通本科。这样的职教“立交桥”,已经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初步搭建成型。中高职衔接之路漫漫中高职衔接模式,给了小强这类学生及其家庭以新的希望,也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注入了新的元素,但整体上来说,其实践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目前通过这个平台升学的学生极少。”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系主任张锦惠则认为,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还需作更深入、更切合实际
6、的探索研究。她表示,一方面很多学生急切希望早点踏上工作岗位,为家庭分担经济负担,不想再去读三年。另一方面,这个机制受制于中职学校的“2+1”模式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要到企业参加一年的顶岗实习,对学生参加升学备考造成了障碍。她还认为,“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上缺乏一贯性和差异性,学生从中职升入高职后,知识和能力上没有一个根本的提升,也使学生望而却步”。此时,恰逢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上海技能人才走上成长立交桥一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在今年“招生季”与 3 所中职学校合作启动“3+4”中职本科贯通学制,120 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将在 7 年学习期满后,拿到一张高级技师
7、或技师从业资格证,外加一张学士学位证书。对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王寿斌撰文指出,学历不应是中职教育的救命稻草,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职教发展的真正“短板”。中职学生即使有了一个漂亮“出口”,如果不设法补上这一“短板”,而只寄希望于门槛一降再降的“直通”,则很容易把职业教育引向另一条歧路,职教的声誉也得不到修复。较之“中高职衔接”,张锦惠也更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毕竟降低了求学成本,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考试对专业理论的考试比重较大,也在客观上弥补了职教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短板。”广东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孟源北更总
8、结了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五大问题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薄弱,中高职衔接缺乏政策支撑;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缺乏内涵支撑;中高职教育科学体系构建缺位,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支撑。孟源北表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被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甚至是政府视为“次等教育”,这种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高职院校嫌弃“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难以管理”而不愿意多招。这些现象及观念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困难重重。孟源北举例说,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
9、衔接,这决定着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上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是 2010 年新修订的,专业数增加到 321 个,而现行高职专业目录仍是 2004 年修订并颁布的,目录分设19 个大类、78 个二级类、532 种专业。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设置的时间、名称各不相同,且专业设置的口径宽窄不一,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专业数量远多于中职专业数量,这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基础非常薄弱。除了孟源北所总结的问题外,来自广西某中等职业学校的万老师还反映了一个“中高职衔接”实践中的尴尬问题中职学校热情高,高职学院条件受限,本科院校积极性不强。尽管万老师也表示了对高职学院和本科院校的理解,但他还是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拿出一些操作性强的三方沟通、合作措施,真正实现中高职的衔接,为那些被“分流”的孩子们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尽管如此,“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兴起,总体给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职业教育人表示,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学生素质培养、招生就业为核心,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努力克服实践中的各类问题,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跨区、跨类、跨行业等更深层次的合作之路,推动中高职衔接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