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4.10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2012宿州模拟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22012潍坊质检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致力于()A统筹经济社会发展B统筹区域发展C统筹城乡发展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
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要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必须()A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B禁止高耗能产业发展,放缓经济增长速度C大力发展第一、三产业,限制第二产业发展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2011潍坊模拟 2011年10月9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外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一意见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 BC D52012东城模拟 我国主导完成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TDLTE,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成为耀眼明星,印度
3、、日本、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都宣布将采用TDLTE技术建设4G商用网络。4G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A BC D62012南京质检 漫画补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A是低水平的小康 B是不全面的小康C是不平衡的小康 D实现了现代化72012沈阳质检 辽宁省加大沿海经济开发,实施“五点一线”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等沿黄海、渤海的5个区域,包括6个沿海城市。辽宁省的做法体现了()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C优化经济结构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82
4、012福州模拟 漫画贫不择妻启示我们,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应当()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A BC D92012长沙模拟 下图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用来描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曲线。在我国,图中的拐点出现,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例A B C D102012福州模拟 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列措施中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
5、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的建设A B C D112012大连模拟 漫画增长方式启示我们,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A正确处理好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B处理好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C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总值D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总量122012宁波模拟 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2011年10月1日在北京发布。这份研究报告,对我国30个省(区、市)和34个大中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和排名。绿色发展指数的公布有利于()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A B C D132012大连质检 阅读材料
6、,回答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报告。共识经济生活知识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第二组同学研究“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对某乡的实地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该乡乡政府为了发展当
7、地经济,准备与外来投资者签订协议,引进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项目,一旦项目落实,势必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健康,有关村民忧心忡忡。(2)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该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谈谈你的建议。142012黄冈模拟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1)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要求。(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下列地区或企业是如何转
8、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某市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2009年以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科技园区的建设把所有高端行业和研发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板块某软件公司提出由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转变,即按照客户的要求来配置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服务某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医疗和教育的环境,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吸引了大量人才某市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一直是东富西贫。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市加大对西部投入,建设大型商业开发区、休闲度假区某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引导农民分层次向城市、农村的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课时作业(十)1A解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全面建设
9、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A正确。2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A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3A解析 此题考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能耗,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故答案为A。降低能耗要促进高能耗产业的转变,而不是禁止发展,排除B。优化产业结构在于调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而不是限制第二产业,排除C。节能减排必须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排除D。4C解析 支持中原地区发展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体现,排除,正确。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故正确。5A解析 4G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
10、推动科技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故正确。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并不一定能够降低恩格尔系数,故排除。6B解析 漫画表明我国目前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是落后的。这是不全面的体现,故选B。7B解析 此题考查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辽宁省“五点一线”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以大连沿海工业区为重点,带动周围地市的发展,平衡了区域差距,故选B。8C解析 此题考查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贫困地区为了发展而引入污染企业,只看到了眼前利益,没有兼顾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故答案为C。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材料无体现。单纯市场调节
11、无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故不合题意。9C解析 材料强调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所以必须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故正确。降低能耗,并不一定要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排除。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与能耗高低无关,排除。10D解析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有误,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B解析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故正确选项为B。12A解析 绿色指数主要强调对经济发展中环境的保护,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故答案为A。此题与城乡协调发展无关,故排除。13答案 (1)消费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
12、动经济增长。生产决定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差距和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联系。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要由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解析 第(1)问,属于依据类试题。凸显了消费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决定消费。体现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体现了市场缺陷。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2)问,主要涉及污染问题,所以解决
13、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4答案 (1)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规模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服务质量,关注市场需求。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营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统筹兼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解答第(2)问,要善于把材料信息转化为理论性的语言,这就需要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