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几点做法摘 要:作为“研究的实践者”在课堂实践中有一些思考,从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改变预习、创设情境的方式,协调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力图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关键词:实效性;预习;生活化;预设;生成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往往处于一种让学生“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就是没有行动的”尴尬境地,不要责怪学生,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刺激,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内驱力不足,如果有足够的内驱力,心动到行动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一、改进预习的方法,备课先备学生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上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学生
2、的课前预习就应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预习不能只是简单地浏览书本的过程,它必须是一个问题生成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预习反馈环节,比如说,在如何培养好习惯这一课,我在课前布置了两道非常简单的问题,一道是:“你通过预习感觉本课主要强调了什么?”这类似于语文中的归纳中心思想;另一道是:“你最想通过本课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设置非常简单,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简单。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在备课时,把备学生这个环节做得更充分些,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知道这一个小小的反馈环节太重要了。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需要,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上课的时候,我对学生说
3、出了他们那种向善、想要成功的迫切愿望带给我的感动,特别是对一个孩子写在纸条上的“弹吉他,得诺贝尔奖”进行了点评。教育是需要契机的,这位学生的回答看似与主题没什么关系,但因为他与众不同,就更显得有教育意义。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说他准备培养良好的习惯去学吉他,得诺贝尔奖了,教室里笑声一片。在这个过程中,气氛轻松了,学生也觉得自己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就建立起来了。我觉得我似乎抓住了课堂中最能使师生关系得以融洽的契机,那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彼此达成的尊重与信任。二、教学情境生活化,充分放权于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生活化”进入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中,理论联系实际
4、进一步被凸显出来。更多的教师尝试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试图把人与物、人与时空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知识经验来展开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得以展开,学生能从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与生命的丰富,焕发参与课堂的热情。笔者也尝试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教师的魅力,更应该以一种无痕的状态
5、出现。不是在课堂上说教,而是引导、协助、激扬、突破。就像是一根火柴,点燃学生本体的生命潜能,更像是一位牧者,引领学生到“绿草地”,即帮助学生不断肯定自己,选择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束缚、控制人发展的自由。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初一依法进行自我保护一课中,在小组合作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选取任一侵权现象,寻求维权的途径。”在初二行为和后果的关系一课中,在小组合作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情境,然后回答在这个情境中“可以有哪些行为”,再通过讨论分析明确这些行为会有什么后果,最后确定“应该有什么行为”。有人说过:“贴近学生的,才能吸引学生;来源于学生的,才能打动学生。”
6、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特定意义上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这一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被开发与利用起来,思想品德教学也真正“活”了起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课程价值的根本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不能靠灌输实现的,而是要在体验中生成。三、预设与生成并重,碰撞师生智慧火花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可以想象的、杂乱无章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7、;教学更需要生成,课堂复杂多变,无论教师怎样精心准备,也不可能穷尽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然而在现今的课堂中,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动态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透过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认识、判断、捕捉、重组这类课程资源,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课中,分小
8、组讨论“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有什么好处时”,我在参与到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讨论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会带来负面影响。我及时调整了计划,结束了小组讨论,将其改为全班交流。我把我和他们不同的认识说了出来,让学生们去分析,为什么他们一听到不用中考了,首先就会想到很多人因此会放弃努力学习。讨论到这个程度,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症结,他们才能接受延长义务教育是件好事,才能自然地体会到“我和祖国共命运”,这时,我适时地出示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全班朗读,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没有灌输,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自然与贴切。我相信
9、,这节课会让学生自然而又深切地体会到国富民强的意义,体会到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因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新的资源,可能而且经常比具体的知识技能教学更重要,因为这种资源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持续影响力。要想做到预设与生成并重,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为生成留足空间,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思想上能够转变观念。一方面,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容的胸怀来处理这些教学中的意外,坦诚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把自己置身于学习者的行列,和学生们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学生的进取心和好奇心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课堂也必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出现。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处理好专业知识的精和学科知识的广,不断修炼和提升教学智慧,更有效地提升自己把握课堂的能力。只有这样,预设和生成才会相得益彰,课堂才会不断碰撞出师生智慧的火花,才能收获精彩的课堂。这些做法可能不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师,只要有想法、肯钻研、愿实践,同样可以成为一名研究者,同样可以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参考文献: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戴建华.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现存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0(1).(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