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122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19.1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_ 绝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_。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_。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A. 历程 骚扰 一网打尽 B. 进程 掣肘 釜底抽薪C. 历程 骚扰 釜底抽薪 D. 进程 掣肘 一网打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

2、除法。历程:经历的过程,仅指已发生的。进程: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已经发生的和未发生的;掣肘: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难开展。骚扰:意指扰乱别人,使之不得安宁。含贬义。依据题干可排除AC,釜底抽薪: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缴,依据题干可排除.D.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

3、,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其公共文明:_,_,_。_,_。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不文明现象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

4、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 解答本题,考生要判断语境和分句间关系,关注前后句子的细微关联。第句和“公共文明”衔接更紧密,第句是第句的因,且轻犯罪法与第句的“恶小”“法律”等词语衔接;第句是第句更深层次的表达。故选D。【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

5、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3.下列对联与所描写的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李白B. 万里坏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岳飞C.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杜甫D. 集群圣之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上是撰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 BCD项,匹配;A项,“质绮真醇”及“樽中酒,篱下诗”可知是写陶渊明的。故选A。【点睛】对联

6、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

7、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A. 练习书法的关键,是要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B. 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C. 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高个人品味,提升修养境界。D. 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明确提干要求,明确语段的写作中心,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各层层意;这段属于描写类材料,整个文段是强调书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从文段中筛选出“法帖”塑造“心境”。A项是“练习书法的关键”,而非“影响”,排除A;BC项是“成为书法家”“提高书法水平”的前提,排除BC。故选C。二、文言文阅

8、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匡凝传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父德諲。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及德諲卒,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对客之际,乌巾上微觉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严也如是。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未几,其泌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璘临阵就擒。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及成汭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室微弱,

9、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使者复命,太祖大怒。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八月,太祖亲领大军南征。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新唐书云: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奔扬州。行密见之,曰:“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欧阳史云: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诸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

10、徐温所杀。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悉以来献。(选自新五代史卷十七,有删节)注:太祖,后梁太祖朱温。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累官至检校太尉 累:多次 B. 太祖将期受禅 禅:封禅C. 匡凝乃燔其舟 燔:焚烧 D. 诸将以为慢慢: 轻视,傲慢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父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后来朝廷对他这一官职给予了确认。B. 赵匡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对于祖上及父亲的名讳,也非常爱护不容侵犯。C. 唐末朝廷衰微,各地藩镇大多不上交赋税,但赵匡凝兄弟仍照常缴纳贡赋。D. 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积极输送物资,但还

11、是被他派兵打败了。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 (2)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 (3)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8. 请简要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答案】5. B 6. D 7. (1)赵匡凝气度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2)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3)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就渐渐地不尊敬(礼貌地对待)他了。 8. 第一次,太祖清口战役失败后,赵匡凝暗中

12、依附于淮南蛮夷;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赵匡凝不支持。【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题中B项,禅,禅让,指帝王让位给别人。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

13、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体现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题中D项,“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错误,依据“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可知,文中说的是赵匡凝对唐王朝心怀忠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 “气貌”译为“气质相貌”;“伟”译为“高大壮美”;“修饰”译为“梳妆打扮”。(2)(2)(3分)“济

14、”译为“渡过”;“逆”译为“迎战”;“为所”译为“被”。(3)“厚”译为“优厚”;“遇”译为“对待”;“礼”译为“尊敬、礼貌地”。【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第一次,“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之后进行准确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点睛】小题4.考生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锁定答题区间,准确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而

15、是能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合理准确概括,完全引用原文,没有自己的概括,不得分。译文;赵匡凝,字光仪,是蔡州人。父亲赵德諲。赵匡凝凭借父亲的功劳任唐州刺史兼七州马军步军都校。等到赵德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朝廷也就将旄钺(作为任职凭证)授予他。他镇守多年,很有威望德惠,多次升职到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赵匡凝气质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会见客人时,乌巾上稍觉有灰尘,就让侍候的歌妓拿着红色的拂尘拂去它。有不小心触犯了他家讳的人,往往要遭受他棍棒的捶楚,他就是这样方正严明。光化初年,赵匡凝因太祖在清口战役失败,就暗中结附淮南蛮夷,

16、太祖派氏叔琮领兵攻伐他。不久,他属下的泌州刺史赵璠翻过城墙投降,隋州刺史赵匡璘在战阵前被抓住。不久康怀英攻下邓州,赵匡凝害怕,派使者乞求结盟,太祖答应了他,从此依附于太祖。等到成汭在鄂州被打败,赵匡凝上表推荐他弟弟赵匡明任荆南留后。这时唐王朝衰微虚弱,各道常规的赋税大多都不上供了,只有赵匡凝兄弟虽然雄据一方,可是对唐王朝竭尽忠心,贡赋不曾停止。太祖正准备约定时间接受禅让的帝位,因为赵匡凝兄弟都据守藩镇,就派遣使者预先告谕自己的意旨。赵匡凝对着使者流泪,回答说,自己深受唐朝恩德,哪里敢随时世而妄自有别的想法。使者回去复命,太祖非常愤怒。天祐二年秋天七月,派杨师厚领兵征讨他。八月,太祖亲自率领大军

17、南征。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赵匡凝于是烧掉自己的战船,驾着一只小船急速划桨,沿汉水逃往金陵。后来死在淮南。新唐书记载:杨师厚从山谷里砍伐树木造船,赵匡凝带领两万士兵临江迎战,被杨师厚打败,就烧掉战船,独自驾小船连夜逃往扬州。杨行密见了他,说:“你当年在藩镇(做官)时,用车马驮载着轻重物资输送给贼人,现在失败了,才来归附我啊!”欧阳史记载: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对待他就逐渐不够尊敬了。(一次)杨渥正在设宴吃青梅,赵匡凝看着杨渥说:“不要多吃,会发小儿热。”将领们认为他轻慢无礼,杨渥派遣赵匡凝到海陵,后来被徐温杀死。当初赵匡凝爱好

18、藏书,等到兵败后,杨师厚在他家里得到数千卷书,全部献给了朝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注:连州,位于广东清远。9.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10. 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答案】9.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10. 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

19、路艰难;惜别友人。【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本题的题干要求“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时,应从景物选取、写景层次、写景角度、写景方法进行分析。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10题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

20、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点睛】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一)描写的顺序。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

21、等。(二)多感官写景。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三)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四)虚实。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五

22、)对比。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总角之宴,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礼记中庸)(3)皇览揆余初度兮,_。(屈原离骚)(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陶渊明桃花源记)(5)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6)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7)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8)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答案】 (1). 言笑晏晏 (2). 知耻近乎勇 (3). 肇锡余

23、以嘉名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渺沧海之一粟 (7). 位卑未敢忘忧国 (8). 伤心秦汉经行处【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晏”“肇”“嘉”“锱铢”“粟”,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把你的脚捆起来苏童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又要到那里去

24、。一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在家里呆着你就会死吗?就会死吗?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我已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口角的好办法。一鸣也很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光近乎审

25、视一个危险的罪犯。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结婚?刚刚认识就要结婚?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一鸣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

26、移着他的脚。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塞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呢?绳子?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你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新婚旅行的目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父病危,速归。

27、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站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报,言简意赅:一鸣已在途中。一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一个月后一鸣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油漆过了,而新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你又病了吗?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什么叫又病了?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父亲表情

28、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一鸣后来从妹妹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一鸣已在途中。他念出了声音。一鸣念那封电报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一鸣的妹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他一看见它就伤心。我把它收起来。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一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什么纸?上面写着什么字?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慢地伸向鞋底。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

29、张纸,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一鸣已在途中。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的臂弯里。一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一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12.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的变化,看到那封六个字的电报是其

30、情感变化的契机。B. “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C. “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D.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13. 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 (2)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14. 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及,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31、【答案】12. C 13. (1)对儿子决定旅行结婚的无奈;对儿子喜欢远行的忧虑;为儿子操持婚礼的期盼;害怕被拒绝的忐忑。(2)年老多病的伤感;无法控制儿子的失落;对未来父子关系的担忧;对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无奈。 14. “把你的脚捆起来”意指父亲因爱而想束缚儿子;表现了一鸣对父亲这种束缚的抵触和反抗;揭示了父辈渴望掌控与年轻一代渴望自由之间的矛盾;启示人们:两代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把握小说大意,明确所用手法和主旨。C项,“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不准,依据文章内容父子间的矛盾并没有完

32、全消融。它横亘于父子各自的心中,导致了父亲之死,也触发了一鸣的梦。 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解答此题关键是确定句子中的关键词,然后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语句。第一句,这里有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和直接评价“不安“:表现出父亲对儿子决定旅行结婚的无奈;对儿子喜欢远行的忧虑;为儿子操持婚礼的期盼;害怕被拒绝的忐忑。第二句是语言描写,父亲说出“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我老了,表现出父亲因年老而伤感;“谁捆谁还不知道呢?表现出对未来父子关系的担忧。【14题详解】

3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能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分析。此题重点挖掘标题的深层含义,“把你的脚捆起来” 深层意思是指父亲想用爱来想束缚儿子; 结合上下文语境,从父亲的角度,父亲因爱而想束缚儿子;从儿子的角度,表现了一鸣对父亲这种束缚的抵触和反抗;这句话就揭示出文章主旨:父辈渴望掌控与年轻一代渴望自由之间的矛盾。【点睛】小题2,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的语句: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3.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34、。具体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析句子找出句中关键词锁定区间。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联系上下文,由分析语句的表层含义,到挖掘语句的深层含义。第三步: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郭宏安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

35、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

36、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沈宗骞所说的

37、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

38、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

39、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17. 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

40、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答案】15. C 16. D 17. 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是指各家各自的风格特征,而非细节的不足。故选C。【1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41、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文学翻译家”说法错误,应是“文学翻译批评家”,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时要有目标意识。审读题干要求“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依据第三段可知“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

42、品整体美”;第四、五段“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可概括为“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第六段概括为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点睛】第一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43、: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思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发展的“

44、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摘编自钟超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光明日报2018年5月29日)材料二:现在,贵州一带产出的云雾大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储藏条件、单价等一览无遗。在“扶贫云”系统上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的姓名、可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增收额等指标一清二楚。在打通数据壁垒上,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让碎片化数据“牵手”“共享”“交换”,使扶贫信息在阳光下运行,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筛选出来,实现了精准化识别;在管理上,“扶贫云”

45、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目前,“扶贫云”已经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元。(摘编自黄浩撕掉贫困标签,贵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新华网2018年5月29日)材料三:近年来,贵州省用心培植“智慧树”、用力深挖“钻石矿”,大数据从无到有、逐步趋优,成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引擎。据悉,因为大数据红利,贵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黔进”,贵漂、创客在贵阳遍地开花。几年前播下的大数据“种子”,正逐渐成长为生机勃勃的“智慧树”。通过开放一批政府数据,贵州这一中部欠发达地区,逐步培育出了大数据核心业态、

46、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交融汇聚的完整生态。在贵阳市数据开放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找到日常最为关心的民生数据;企业能够从平台发布的气象、环境、企业、信用等各行各业的实时数据,发现商机,创新商业模式;政府则通过释放数据红利,促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市场需求反馈,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勇立潮头抢先机、干在实处走前列”,政府主动作为、大胆创新,让各方都能共享大数据红利。展望未来,“中国数谷”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给出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贵州样本”。(摘编自余甜甜聚焦“中国数谷”:政府主动作为 共享大数据红利解码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中国网信网2018年5月29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

47、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互联网行业能激活生产要素,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但是目前由于无序竞争,已经侵蚀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力。B. 野蛮生长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是难以避免的,随着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C. 贵州打通数据壁垒,联通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进行“共享”“交换”, 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元。D. 贵阳的数据开放平台给百姓带来了方便,给商家提供了商机,促使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政绩的同时,也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48、,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需要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B. 贵州建立大数据监管体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的全流程覆盖、数据全纪录,能够确保扶贫资金合理使用。C. 贵州大数据从无到有,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重要引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贵阳发展,贵阳也成为青年人创业的乐园。D. 贵阳在利用大数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数据开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数据开放又要求政府优化服务水平。20. 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政府在利用大数据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答案】18. B 19. B 20. 建设大

49、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联通共享各种相关数据,建立精准化识别机制和综合考核平台;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大数据红利共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依据第一段“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A项中“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力”夸大危害;C项中“联通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表述

50、错误,原文中是“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的相关数据”;D项中“政府则通过释放数据红利,促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市场需求反馈,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没有“提升政绩”,无中生有。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再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根据文意可知,B项“确保扶贫资金合理使用”错误,原文“在管理上,“扶贫云”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题题干,结合文段出处,进行归纳概括。从文章的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呼

51、唤共生生态可知,“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文章第二部分讲的是一个实例,借鉴贵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的实例,可概括为“联通共享各种相关数据,建立精准化识别机制和综合考核平台”;第三部分借助文段出处政府主动作为 共享大数据红利解码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则可概括为“政府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大数据红利共享”。八、写作(70分)21.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生如书,一页页被翻过。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代表一种反思与成熟,不忘过往方可更进一步。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

52、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答案】范文: 卸下行囊,轻松上阵人生就如登山,背负的太多就难以登上高峰,只有适时地卸下行囊,才能轻松地赶路,爬得更高。 用“放”的态度看待人生 ,你会发现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在你心灵疲惫的今天,选择放下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只有放下才能让心灵净化,才能轻装上阵,轻松地赶路。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

53、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力、财富、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拥有得太多有时并非是好事,拥有得太多,顾虑也就多了,包袱也就沉了,其实有些东西早该丢弃,拖着只会成为自己的累赘,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

54、,懂得放下。学会选择,懂得放下,你才能看清人生路上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收获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放下让心灵疲惫的一切,这样才能轻松地赶路。 传说有一种小虫,每遇一物便取来负于背上,越积越重,又不愿放下一些,终于被压趴在地上。有人可怜它,帮它取下一些重负,它爬起来继续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负如故。它的目的是越过一堵高墙,却因气力不支,坠地而死。小虫什么都不舍得放下,只知道往身上堆积东西,以至于被重物压死。其实我们又何尝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呢?较之物类,人更是贪婪,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美的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执著于人生的完美,想得到太多,背负的包裹也就沉重了

55、,其实适当的放下何尝不是 一种正确的选择。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只有懂得放弃该放弃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获得自己该得到的。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下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下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就如那只小虫一样,什么都不想放下,结果不但没有翻过高墙,还坠地而死,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要卸下沉重的行囊,轻松地上路。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懂得放下,才能拥有更多

56、人生的精彩,才能轻松地一路走下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题时,人生如书,这句话是个引子,引出写作的方向人生。该题在立意时,既要着眼于材料本身,也要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代表一种反思与成熟”意思是我们要经常回望过去,反思自己,我们才能更进一步;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意思是我们懂得放下才能进步。本次作文指向“人生”或“生命,即“生命的成长”或“生命境界的提升”。如果把”人生”延伸到家、民族、社会,则属切题;如果开篇只以“人生”为引子,然后大谈国家、民族、社会,则属偏题。审题

57、时,要把握“不忘过往”“向前看”与“更进一步”“超越”的关系,厘清其内在逻辑(不忘过往-品味反思-生命的成长;面对未来-放下过往-生命超越)立意:人生如书,这句话是个引子,引出写作的方向人生。1望过去,走向生命的成熟;2过往的成败得失,实现生命的超越;3放下过往的生命体验,面对未来,昂首向前;4不管是回望过去还是走向未来,其目的是促进生命的成长,生命境界的提高。素材:不忘过往1、勾践卧薪尝胆,以苦胆明示自己懂得过去之耻,才能翻身称王。2、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进行自我反省,反省自己为他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对自己的不断反省,使他的修养不断提高,终成一代圣贤,成为后人楷模。

58、3、西楚霸王项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大喊:“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正是不知反省,执迷不悟,师心自用,才导致他一步步走上绝路。4、日本否认侵华战争,蓄意修改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煽动军国主义复苏。日本所做的一切,是对他国的不负责,不懂得反省的日本已受到受害人的痛斥和全世界人民的唾弃。放下过往:1、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时,当别人的目光在叹息生命的悲哀时,刘伟毅然放下顾虑,不再担忧身体上的残疾,不再顾忌别人怜悯的目光。少年勇敢地为梦想插上翅膀,飞向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那黑白钢琴上方飘扬着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少年刘伟放下顾虑后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放下顾虑,无畏地耕耘生命,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

59、义。2、范蠡、文种帮越王勾践复国雪耻灭了吴国,范蠡功成身退,做买卖去了。他曾劝文种离开,可文种还是迷恋于功名,不听范蠡之言,不懂得放下,最后被勾践所杀.结构层次:开头:回望过去,走向生命的成熟。分论点一:回望过去,勇敢面对失败的有谁?分论点二:回望过去,有谁放得下成功荣誉分论点三:回望过去,哪怕没有成功失败,我们只是反省自己,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可以吗?。联系现实:国人是不是生活太麻木,只喜欢向前走,走得太怕,以至于丢了灵魂。【点睛】新材料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

60、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评论的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而且角度要小,切合材料,不要扣上大帽子。3、要有说理性。定要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审题方法: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第四步:确定立意。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五)语文附加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山谷云:“天

61、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世人而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诗人之秘妙也。(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23. 文中的“山谷”是指宋代诗人黄庭坚,他和_、_、晁补之并称“_”。24.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秘妙”是什么?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22.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

62、又非我之所能自言 23. 秦观(秦少游)张耒(张文潜)苏门四学士 24. 诗人能将境界写成文字,写出常人想说又说不出的内容。【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进行断句。 “须臾之物”、“不朽之文字”都是名词,停顿断句;“之”为代词,作“得”的宾语,其后断句;“遂”为承接连词,其前断句;后一句是“为所”结构,其后断句。【23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2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6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秘妙”是什么?然后根据对原文的整体把握,确定答题思路,就可以概括出:诗人能将境界写成文字,写出常人想说又说不出的内容。二、名著阅读题(15分)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 在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发觉自己罪行暴露,让王后去责问哈姆莱特,派大臣波洛涅斯去偷听母子谈话,结果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B.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时期许攸投奔曹操并向他献计最终打败袁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既多疑又礼贤下士的性格特征。C. 边城里的傩送很美丽,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他的美,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岳云”,因为大家觉得他与戏台上的

64、小生岳云神气相近。D. 茶馆中,面对专横的二德子,秦仲义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谓不惧恶人,仗义执言。E. 老人与海中,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能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狮子”成为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答案】A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名著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调动知识储备,认真作答。A项,克劳狄斯让王后去责问哈姆莱特,目的是表明自己被侄儿无故猜疑,是惺惺作态罢了;D项,“秦仲义”应为“常四爷”。故选AD26.红楼梦中,大观园告竣之时,贾政带领清客相公们一起参观游览,并特意带上宝玉令其题写匾额,体现

65、了贾政怎样的良苦用心?【答案】测试宝玉(儿子)才学:给宝玉在众人面前施展才华(机会)的平台;博元妃(女儿)欢心:元春和宝玉姐弟情深,以宝玉所题匾额上呈,元春见了一定非常开心;便于更改:因是宝玉(弟弟)所题,元春在斟酌改定的时候不会有所顾虑。【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调动知识储备,认真作答。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概括,分层作答。测试宝玉(儿子)才学;博元妃(女儿)欢心:;便于更改。27.家第二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无意间到你们这儿来,碰见

66、她上轿,听到她的哭声,看见她挣扎的样子,我的眼泪也流出来了。这究竟是一个人啊!为什么人家把她当作东西一样送给这个那个?文中的“她”是谁?被送给了谁?这件事情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婉儿;冯乐山(冯老太爷);社会底层女性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调动知识储备,认真作答。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概括,分层作答。这件事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文章的主旨,即社会底层女性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6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在城市独居的青年人被称为“空巢青年”。他们多数为80后、90后,居住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面临住房、交通、婚姻等诸多问题,而且很多人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即使如此,他们仍不愿离开城市,依然在为梦想不懈奋斗。他们一般与周围邻居互不相识,在大城市中独自生活,极易产生孤独感。因而,一些“空巢青年”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是社会的“多余人”,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另外,一些人还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不仅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更错误地认为“空巢青年”是“问题青年”“自闭青年”,导致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偏差,成为“空心青年”。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关键在于

68、“空巢青年”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志愿者团队,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排解自己的苦闷,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让自己内心产生愉悦感。但是,社会中始终有一部分人使用“有色眼镜”看待“空巢青年”,缺乏对他们的包容与呵护,使他们感受不到源自社会的关爱,致使其无法融入社会大家庭。对于“空巢青年”而言,他们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这些人也就成为了“空巢青年”最亲密的人。单位要换位思考,加强对他们的人性关怀,尽可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此外,当前“空巢青年”最大的压力就是住房,他们多数经济条件拮据,却要承担高昂的租房费用。所以,政府也应针对他们推出保障性住房,减免相应的

69、房租费用,减轻“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节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28. “空巢青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9. 导致“空巢青年”成为“空心青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0. 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空巢青年”的“空心”问题。【答案】28. 独居城市;多为80后、90后;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为梦想不懈奋斗;被边缘化。 29. 个人因素: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多余人”,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社会因素:一些人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使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偏差。 30. 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并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其他人要包容与呵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

70、爱;用人单位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性关怀,缓解其心理压力;政府要推出保障性住房,减免费用,减轻其生活压力。【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纵观全文、整体把握,要善于抓住中心句,考生应从核心词语处突破,“在城市独居的青年人被称为空巢青年” “他们多数为80后、90后”可概括出“独居城市,多为80后、90后”;“居住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很多人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可概括出“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 “即使如此,他们仍不愿离开城市,依然在为梦想不懈奋斗”可概括出 “为梦想不懈奋斗”;“ 一些人还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不仅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可概括为“被

71、边缘化”。【2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要认真比较,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依据文本“因而,一些“空巢青年”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成为“空心青年”,分别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进行作答。主观原因即个人因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多余人”,悲观厌世、自暴自弃;客观原因即社会因素,一些人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使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偏差。【3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纵观全文、整体把握,找出关键句子,进行适当转化,概括。可从“自身”“其他人”“用

72、人单位”“政府”几个角度入手,形成答案。依据本文内容,“在城市独居”“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可得出答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并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一些人还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不仅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 导致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偏差”,可以转化成“那些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的人,要包容与呵护他们”;“他们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单位要换位思考,加强对他们的人性关怀”, 就可以得出结论“用人单位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性关怀,缓解其心理压力”;“政府也应针对他们推出保障性住房,减免相应的房租费用,减轻“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可得出“政府要推出保障性住房,减免费用,减轻其生活压力”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