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找春天人教.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505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找春天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找春天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找春天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找春天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找春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课前准备:歌曲磁带

2、、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复习巩固,导人新课1.听写四个字,同桌互相检查姑、娘、柳、桃。 2.谈话导入。我们找到了春天吗?她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找春天。二、学习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好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想一想孩子们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3.读读这几句话,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5.启发学生深人思考为什么说探出头来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1)将草芽和眉毛的图片放到一起,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短而细小。(2)讨论、交流还可以用什么形容刚刚出土的小草?(3)说一说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6.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7、合作朗读。男生读前半句写大自然真实景色的句子,女生读后面想象的部分。8.教师引导还从哪些句子看出春天来了?出示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楼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1)读着读着,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听到了什么?(2)这里的笑你认为是什么意思?(3)春天只在这些地方吗?试着用她在。的句式说一

4、说。三、书写练习,先写后评1.观察寻、荡、杏。一个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讲评。讲评要点寻”第四笔是长横,下面的寸”要托得住上面的彐。荡”是上下结构,不要误写为左右结构,第七笔要一气呵成。 四、课外拓展,实践提升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然后组成小组开展活动。读春天:朗读、积累有关春天的诗文。“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

5、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

6、来。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

7、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

8、,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演春天:唱一唱春天的歌曲,演一演发生在春天的故事。3.学生再次练习。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实现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融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