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做人的故事教学设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
2、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
3、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听故事吧,
4、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出示课题:16做人的故事2、学生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字词。2、接龙读课文。互相评价,纠正字音。3、学习生字,集体交流。缓:指导字形,注意右边不是“爱”,书空。和“暖”区别。灌:指导字形。4、出示词语,指名带读。清凉缓缓沉思路程沉醉撕碎灌木丛羞愧理解:沉思、沉醉:“沉”都表示程度深。沉思:深深地思考。沉醉:深深地着迷。5、男女生分读两则故事,把课文读正确。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自由朗读第一个故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指名交流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
5、不会接受您的感谢。”(提示语在中间,前半部分是提问,后半部分是提问的原因。)4、想一想:爷爷说:“好好想一想,谁需要这个词?”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出示句子:人应该讲礼貌。5、齐读第一个故事。6、女生读第二个故事说说莉达为什么说“可当着夜莺的面我感到羞愧。”?7、指名交流,出示句子。人应该讲卫生。8、齐读第二个故事四、朗读课文,课堂总结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总结:讲礼貌、讲卫生是一个文明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要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养成讲文明的好品质。五、演一演1、自由组合,选一个故事演一演。2、交流,评议。六、布置作业。A:1、抄写字词。2、收集做人的故事,并且讲给父母听。B:1、抄写字词。2、选择一个故事说给父母听。板书设计:16、做人的故事讲礼貌、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