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一、选择题1.(2018北京东城期末,8)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北京市东城区某街道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参与“家门口”街巷环境治理,实现“我的街巷我来管”,按照“一街多管家、一巷一管家”的原则,向小区公开招募“小巷管家”。这种新型的治理方式说明()顺应群众期盼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在工作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街巷的治理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与时俱进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A.B.C.D.答案B北京市东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中,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突出了群众的重要性,故正确。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中坚持“我的街巷我来管”,说明其治理从实际
2、情况出发,故正确。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故错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并不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说法错误。2.(2016北京西城模拟,28)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答案A此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体现了社会现实的变化,“幸福”“活力”等成为常见宣传语,可见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故答案为A。B
3、、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语言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排除C。3.(2018北京东城一模,27)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动社会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我们的信心和决心A.B.C.D.答案A本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材料中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
4、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正确。改革是为了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错误。夸大了信心和决心的作用,排除。4.(2016北京海淀模拟,24)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人的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此题考查社会意识的作用。民族精
5、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答案为C。5.(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10)改革就要对着痛点难点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找准症结、开好药方、提实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尤其是对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做到釜底抽薪、源头防控。这种态度说明()党建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能突破难点树立正确指导思想,才能事半功倍解决问题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B.C.D.答案B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说明党建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要做到釜底抽薪、源头防控”说明解决问题时应
6、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指导思想问题,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6.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A.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答案A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材料,抓住关键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7、这里的“逻辑”和“潮流”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人的作用,排除B。材料也未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生产力问题,C、D不符合题意。7.(2018北京丰台期末,21)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至今有关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体现了要在绝对运动中把握相对静止体现了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A.B.C.D.答案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8、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正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说明要在相对静止中把握绝对运动,不是强调把握相对静止,不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一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不选;我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8.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A.B.C.D.答案C本题考查发展的观点。由材料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实现质变的过程,故正确;材料中的表述“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则充分体现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将其与结合,故正确;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受意识的支配,而且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表述错误。9.(2017北京大兴期中,25)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
10、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无必要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至少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A.B.C.D. 答案A此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创新,排除。故本题选A。10.(2017北京通州期末,22)甲和乙合开了一家手工面包房。开始时,两个人分别做面包,甲一天做50个,乙
11、一天做60个。后来两人分工,一个负责面包制作,一个负责烘焙,一天可以做100个面包。这个小事例表明()A.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答案C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题目提到的工人分工,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工人分工对生产面包的数量产生影响,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11.(2017北京石景山期末,9)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曾指出,“为(治理)国也,观俗(民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顺民意、厚民生为根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
12、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政务繁忙)而功寡”。这对于当前治国理政的启示是()制定法律和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文明的成果坚持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考核政绩应坚持数量与质量统一A.B.C.D. 答案A的说法与材料的内涵不符合。材料强调要从国情出发,要尊重人民群众,说法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12.受益于传统年画、剪纸、刺绣的濡染,浙江秀洲农民开始拿起了画笔。20多年来,秀洲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有800多幅画作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画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画在美术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
13、发表。这表明()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A.B.C.D. 答案C此题考查人民群众。“秀洲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正确;错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传统文化艺术;在材料中未体现。二、非选择题13.2018北京东城一模,38(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材料城镇化是由传统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
14、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要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进城的随着进城,解决留守问题。逆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城镇往农村回流的现象。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同时,也要让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找到归宿。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要以人民为中心,把工作做好。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关系。(12分) 答案可以选择的观点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知识范围为生活与哲学,设问要求说明如何看待
15、,主要涉及方法论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城镇化和逆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种趋势,可以用矛盾观或联系观进行分析。在回答二者关系时要以人民为中心,从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回答。14.2018北京文综,38(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变化的生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不变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
16、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变化的生活”与“不变的初心”之间的关系。(10分)答案党“不变的初心”与人民群众“变化的生活”是统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不忘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解析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分析人民群众“变化的生活”与党“不变的初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党“不变的初心”与人民群众“变化的生活”是统一的,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生活;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社会实践,不懈奋斗,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