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554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考点1 伟大的抗日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日本侵华战争1背景(1)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2)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3)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1)局部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2)全面侵华

2、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3侵华罪行(1)野蛮的军事进攻。(2)屠杀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3)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4)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5)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6)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推行奴

3、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二、全民族抗战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敌

4、后战场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1)百团大战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入缅作战背景:1942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结果: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

5、军。图示解史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3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2)过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

6、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

7、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史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论抗战史料三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

8、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3)史料三信息“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提示“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9、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提示主观原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史论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

10、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年份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备注人数127 511人11 109人25 153人12 905人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D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

11、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2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为了“以华治华”D建立统制经济B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故A项错误,B项正确

12、;材料没有涉及“以华治华”的策略,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制经济,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以上数据说明()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A从1938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项正确;全面抗日战争的作战

13、方式除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故B项错误;在抗战期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时,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故C项错误;在防御阶段时,日军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相持阶段时才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故D项错误。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导学号:61600049】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

14、位B“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不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中祭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所有炎黄子孙应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理念,故C项错误;“始祖轩辕黄帝”的地位早已确立,故D项错误。考点2 人民解放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2)结

15、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2政协会议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二、人民解放战争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过程阶段基本进程成果战略防御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四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最后胜利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签字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

16、命取得基本胜利3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轻巧识记人民解放战争理解史料研习归纳解放战争的胜利史料一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

17、生惠然偕临蒋中正八月二十三日史料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史料三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时注意结合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背景,理解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实质是“假和平、真内战”。(2)解读史

18、料二时注意“我军第二年作战”的时间限制,提取信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战略任务的转变。(3)根据史料三“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史料运用(1)阅读史料一,根据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的变化论证蒋介石搞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提示谈判期间,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说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没有诚意;1946年初,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提示史料二表明,在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前提下,人民

19、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共产党展开了战略反攻,其任务是将战争从内线引向外线,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策略。(3)研读史料后,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这句话?提示史料三表明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这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史论归纳1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

20、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国断绝对蒋介石的援助,蒋桂分裂。(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21、。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C“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D项错误。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

22、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处于()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决战阶段A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可知此时为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战略方针”可知不是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未涉及。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

23、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A根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可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不符,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和攻占南京,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不符,故D项错误。4不同的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时期

24、,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下列现象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关的是() 【导学号:61600050】A最近湘潭马家河,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延时四日,杀 猪百三十余个的事B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C后起的北半县分配得很快,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只 有二十天时间D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 赛运动的倡议B“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故A项错误;吉林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后解放,实行土地改革给农民分配了土地,赢得农民对解放军的支持,与材料问题相符,故

25、B项正确;从“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故C项错误;从互助组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全国卷2014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2015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2016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7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全国卷2013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201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15日本经济侵华20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全国卷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17解放战争时期

26、否定列强在华特权考情分析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部分,选材多样、题型多样,体现了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历年高考价值观引领、呼应社会热点的重要考查内容和入题点。在备考中要以复习抗日战争为重,注意拓展教材、关注热点。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D材料反映的是中

27、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故C项错误。名师点拨抗日战争的影响是教材主干知识,本题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党员所占人口的比例为命题切入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影响力的提升,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2(2017全国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28、,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C、D两项错误。名师点拨本讲所

29、涉及的全国卷试题命题仍然重视考查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重大战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等。全国卷高考又避免了机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试题,用灵活的命题方式以史料实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3(2013全国卷)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

30、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4(2016全国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

31、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名师点拨本讲所涉及全国卷的很多试题历史解释的结论在教材中找不到的,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在国统区维护一党专制的措施等。试题注重以新史料切入,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5(2014全国卷)1937年1

32、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选A项。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2015全国卷)1933

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做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

34、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名师点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思想融入中国故事中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考生的人格是高考的功能之一。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热点所在,需重点关注。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7(2017全国卷)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B根据1858年天

35、津条约内容,列强取得了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目的是维护内河航运特权,并非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名师点拨唯物史观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目的是维护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维护了国家主权,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体现了唯物史观。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今人只知

36、道地下党通常都用化名,殊不知当年抗联战士的姓名也要保密,因为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抗联战士大多以外号或号码称呼,因此抗联战士牺牲后大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1941年记载的抗联将士阵亡统计只能用“不知姓名者”多少名、“全部壮烈牺牲”等登记。这反映了()A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统计不准确B日伪对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C队伍是自发组成的,组织不够严密D抗联在东北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B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可知,当时日伪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导致抗联战士隐姓埋名,故B项正确;统计战场伤亡人数和稳定的大环境无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抗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并非自发组成

37、,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2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D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D材料“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体现了保护出租人即地主、富农等的应得利益,这一做法可以调动不同阶层的抗日积极性,从而巩固和维护抗日联合战线,故D项正确。3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

38、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C根据材料中“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可知,该战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倡导的游击战术,C项正确。41946年美苏关系开始恶化,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迫使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共全力夺取东北。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曾预言,“国际援助

39、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并再三提出“东北是重要的”,是夺取全国胜利“决定的一环”。材料说明()A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B中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成为取胜关键C东北地区成为战后美苏两国冷战对抗的主要战场D苏联的无私援助成为中共在东北取胜的关键因素B材料中未强调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故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对抗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故C项错误;苏联援助中共在东北的斗争,目的是维护其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并非“无私援助”,故D项错误;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苏关系扑朔迷离,但毛泽东高瞻远瞩,预见到美苏关系的变化,因此提出争夺东北的战略,故B项正确。5国民党

40、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协议挑起内战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D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史料实证理论阐释1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1)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

41、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2史料实证的重要方式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史料实证的方式之一,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运用点拨1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的四个环节示例(2015全国卷)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

42、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信息获取本题以历史史实灵活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其实质。题干主题语获取信息结论“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联银券”流通于沦陷区A、C两项错误发行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发行“联银券”“军用票”都是为了“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B项正确“联银券”“军用票”都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掠夺举措“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管制D项错误【答案】B2(对接高考)近几年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大量引入试题,立足材料,创设新

43、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准确解答考题的关键。针对训练11937年8月,中日军队开始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区域展开硬拼,“双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在正面二百余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域内,浴血苦战”此战,中国军队“倾力以赴”的结果是()A保卫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B保卫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C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D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断题干讲述的是中国军队“倾力以赴”进行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失利,没有保住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政府在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之后迁到战时首都重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44、B项错误;淞沪会战与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无关,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D项正确。2“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D第一种梦想是民族独立,第二种梦想则是获得民主。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中,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即将实现,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