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提升练(九)(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1.(2018华中师大附中模拟)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
2、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重工业类数量(个)轻工业类数量(个)黑色冶金(钢铁)工业15纺织工业53有色金属工业31食品工业34电力工业113医药工业4煤矿工业194造纸工业10石油工业13其他轻工业7其他重工业建筑材料工业21机械工业157木材工业6化学工业36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解析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答案D3.(2018山西太原模拟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从企业的空间分布中,不难看出,将军用企业布置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答案B4.(2018
4、广东清远模拟)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鉴于此,政府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解析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实施的,且未改变分散经营方式,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从农民私有到公有的转变,为工业化建设集中提供原料,故B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为迅速过渡到共产主义而实行的“一大二公”的冒进运动,故C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错误。答案B5.(2017湖北武汉高三调研)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
5、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解析“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政策,故C项正确。答案C6.(2018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
6、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导致了所谓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的出现,反映了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B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不是提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本身正确,但不能揭示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7.(2018山东潍坊模拟)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
7、.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调整了所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D.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解析材料只是反映轻重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协调,故A项错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从“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整顿了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说明对企业发展有利,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1962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当时并没有纠
8、正党内“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8.(2018湖南衡阳模拟)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今年不搞两本账了,就是一本账,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毛泽东的讲话()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B.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解析1960年国家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决不要层层加码”体现出调整“大跃进”中制定高指标的做法,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9.(2018山东潍坊模拟)1961年6月,商业部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北京联合
9、召开了小商小贩问题座谈会,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这说明()A.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B.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组成部分C.对个体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子过快D.党和政府要鼓励私营经济的稳步发展解析材料“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说明之前对个体商贩的改造速度过快,还存在问题,所以要“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故C项正确。答案C10.(2018太原模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
10、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解析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可以形容为“江山依旧,旧貌依存”。沈浩(小岗村前任书记)认为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未给小岗村带来任何变化B.小岗村的落后在于比其他明星村改革得要晚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D.沈浩反对分田到
11、户,要求恢复农业集体化的模式解析A项中“未给小岗村带来任何变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后,小岗村最早进行农村改革的尝试,故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沈浩认为分田到户导致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但不能说明其反对分田到户,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12.(2018江西南昌模拟)农村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但也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被认为是“超常规发展”带来“低水平过剩”。这反映了当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失去活力B.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D.城市经济
12、体制改革滞后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农业生产大丰收,因此并未失去活力,故A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发展乡镇企业的信息,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也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仍存在计划体制的影子,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D错误。答案C13.(2018安徽淮南模拟)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解析深圳、珠海、汕
13、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D项错误。答案C14.(2018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6月升到了43.8%。这些变化说明()A.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取得成效B.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废止D.对外开放程度逐
14、步得到加强解析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1984年与1985年自销产量比重不断增加,更能说明企业的自主权在不断扩大,故B项正确;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在90年代之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不可能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8河北唐山模拟)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着手加速建立社
15、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答案B16.(2017四川雅安三模)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D.各
16、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解析“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的趋势,故A项正确;从“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就是要削弱国有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经济危机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答案A17.(2018山西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801991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1992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时期,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这种发展()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B.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C.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步调一致D.适应了经济体制
17、改革的需要解析198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1992年处于改革开放深化期,2000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与发展,与材料基本吻合,可见股市的发展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D正确。答案D18.(2018山东临沂模拟)在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国营企业”的提法被“国有企业”取代。这一修改表明()A.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B.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提高C.公有制经济地位大幅降低D.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转变解析1984年国营企业改革说明已经打破大锅饭的分配体制,故A项错误;国营到国有是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表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B项正确
18、;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基础都是公有制,故C项错误;企业产权拥有者仍然是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8山东潍坊模拟)下表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年),其变化趋势反映了()A.产业结构的调整 B.发展方式的改变C.企业性质的变化 D.经济体制的变化解析图表反映了国家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特点,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等有关,反映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7广东肇庆三模)印尼雅加达
19、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解析据材料可得“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带一路”推动了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
20、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机遇,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据材料“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可得,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2分,共计50分)21.(2018河北衡水调研)(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
21、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19791981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79年26.632.141.31980年27.234.338.51981年28.836.734.5(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0
22、分)解析 第(1)问,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表中数据分析趋向;第二小问,从国民经济农轻重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调整且日趋合理的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8分)(2)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4分)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6分)22.(2018河南商丘调研)(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
23、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
24、;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大量农村人口和劳
25、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第二小问,材料一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本观念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两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政府主导“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材料二“建设特区吸引”,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第二小问,辩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发展的同时,政府主导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改革开
26、放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2分)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6分)(2)特点: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3分)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3分)影响: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2分)改革开
27、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4分)23.(2018宁夏银川一中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
28、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如: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要求:观点指向明确,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观点,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9、答案示例一 观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2分)论述: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与预备立宪。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0分)示例二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2分) 论述: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