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真题精研引领航向1.(2017全国卷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命题人揭秘】本题以饮食习惯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认识,培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析】选C。材料叙述了
2、发生在唐代中期的一种社会现象,设问是“据此可知,唐中期”应该回答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饮茶习惯的变化与国家统一与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饮茶只是饮食习惯的一部分,两者不能等同,故B不正确;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位上升,与之有关的饮食等习俗影响力上升,北方逐渐接受,故选C。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D不正确。2.(2017全国卷T26)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
3、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命题人揭秘】本题通过对中国古代自耕农的剖析,考查学生对疑难概念的理解,培养“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析】选A。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不正确;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不正确。3.(2016全国卷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
4、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命题人揭秘】本题通过汉代画像砖这一实物史料,考查学生对“田庄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并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析】选D。个体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图片中有多人进行集体劳作,故A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错误;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先秦时期,C与题干“汉代”不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豪强地主将贫民和破产自耕农禁锢在土地之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办法,故D正确。4.(2016全国卷T
5、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5.(2015全国卷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
6、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耕种土地可以养活五口人或九口人,这有利于个体家庭的稳定,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正确;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A与史实正相反,故错误;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故B错误;个体农耕发展,推动的是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D错误。6.(2015全国卷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
7、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命题人揭秘】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影响不断扩大,使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解析】选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根据材料“海上保护神”“临水夫人”“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可知当时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并且影响力扩大。B本身错误的选项仅从民间崇拜,不能得出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且在宋代理学压制下,妇女的地位不高。C干扰选项临水夫人被视为妇幼保护神,与海洋无关。D
8、本身错误的选项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同不符合史实。7.(2015全国卷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命题人揭秘】本题通过考查古代中国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学生把握生产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选C。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的耕作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如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稻麦轮作技术、筒车等,这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动力,故A不正确。
9、土地集中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故B不正确。海外贸易的拓展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不正确。8.(2013全国卷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宋代弱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流民问题,B可以排除。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说法错误。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10、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1.(2017海南单科T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江南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没有描述此时期江南人口变动问题,故B错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无法判断普通农户收益是否减少,故C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表明经济作物与市场联系密
11、切,因此说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正确。2.(2016江苏单科T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从材料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可以判断是灌溉工具。材料中的阿香是推雷车的女神,因此从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以判断出这一灌溉工具还在使用人力。综合以上分析,答案为B。3.(2016浙江文综T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
12、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选C。材料信息“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说明是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经济,故选C;其他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4.(2016海南单科T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
13、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选A。“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是强调农业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所以A符合题意。精耕细作与大土地所有制之间没有直接因果联系,B表述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个体农户与农业进步的关系,也没有强调人地的矛盾,故C、D与材料无关。5.(2016海南单科T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选D。东晋南朝时期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北方的“八王之乱”,唐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
14、据”导致人口南迁,五代及南宋时期是割据混战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导致战乱不断而南迁。由此,中国古代三次经济南移的主要原因都是北方战乱。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为D。A、B和C不是其原因,故排除。6.(2015广东文综T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解析】选A。材料是说在江南昆山县农家,男子也已习惯“机织之事”,女子
15、也常与男子共同在田间劳动,这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故A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但材料中并未反映此内容,故B错;男子素习机织之事,妇女“与男子共其劳”这显然不能说明男尊女卑,故C错;材料中的机织之事应指的是家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D错。【备选真题】1.(2015江苏单科T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
16、水利工程【解析】选B。淮北由唐代“稻垄泻泉声”,北宋的“水阔人间熟稻天” 到1678年的“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沟洫之制,水陆失宜”,体现环境遭破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农田生态的破坏,排除C;D说法绝对,排除;环境破坏多与人为有关,人为需要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本题间接说明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故选B。2.(2014天津文综T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选A。材料列举了古代圣人对农业的重视,并强调儒家经典诗书的要旨是安定人民,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后再教导他们。在古代农耕社会要使百姓生活安定,就要重视发展农业。由此可知A正确。“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显然是一种民本思想,并非强调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B可以排除。同样“尧命四子,敬授民时”也反映的是民本思想,并非旨在阐述历法与农业的关系,C不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农业技术的问题,故D说法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