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202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_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构建粮食最低收购价机制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干预和指导的一项重大政策。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最低收购价,也称保护价)时,由政府组织(委托粮食收购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格进行收购,以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未来我国加强和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这项政策有效发挥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本文利用黑龙江省有关粮食生产数据,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稻谷最低价格标准进行理论分析。一、构建立粮食市场最低收购机制的必要性工业化国家普遍建立了指导粮食生产的价格体

2、系,包括目标价格和市场干预价格等。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出台指导粮食生产的价格目的是不同的。现阶段,我国构建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机制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通过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保障农民种粮有适当的收入,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民生之本,必须建立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20 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周期性波动,先后经历了 1983-1984 年增长,1985-1988 年下降,1989-1991 年增长,1992-1994 年下降,1995-1996 年增长,1997-2003 年下降,2004 年增长的 7 个波动期。粮食生产波动对全国粮食

3、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1997-2003 年长达 6 年之久的粮食价格下降,引发粮食产量连年减产,造成了 3 个年度粮食产需缺口,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危机的高度关注和重新认识,作为获利能力弱的粮食产业未来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要实现稳定发展,必须由国家给予一个保护价格即最低收购价,以支持农民生产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实施粮食保护价格政策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方面,我国从 1978 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国有粮食收购体

4、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国家开放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时,建立国家及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当粮食市场价格较低时,国家通过增加粮食储备手段,委托国家粮食购销企业以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余粮,进行价格干预,达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效应。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格时,让农民以市场价格销售余粮,给予农民增加收入。这项粮食收购政策已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实行了多年。二、最低收购价激励粮食生产的机理分析最低收购价格激励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供给定理、机会成本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1)供给定理: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供给与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到这样一般规律:价格越高,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

5、多;价格越低,供给量则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供给定理。在现实中,较好的粮食价格对生产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2003 年下半年,江西晚谷达到 78 元/50 公斤,到 2005 年 3 月份达到 90 元/50 公斤,半年时间之内粮食价格上涨 30%以上。同时,国家还制定了最低收购价格,早谷不低于 70 元/50 公斤、晚谷不低于 72 元/50 公斤。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极大激励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2004 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为两位数增长,长幅是多年未见的。(2)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当代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一般是指面临多种选择时,选择其中的一种可能造成的损失。如农民既可

6、以选择种粮,也可以选择经营其它项目(典型的是外出务工);当选择种粮后,可以获得种粮收入,但可能损失经营其它项目的收入。这其它项目经营收入是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随着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在我国城乡经济各行各业不断提高,曾经阻隔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用工制度在市场化大潮中日益弱化,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乡非农生产领域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在 1997-2003 年的农产品下跌期,农业收入普遍比外出务工相对低,农民深感到务农种粮不如在外务工的收入高。因此,有大批的农民不断外出务工,甚至有的举家外出,留守农村

7、的人被形容为“3860”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小孩。留守农村劳动力从事着“满足生活用基本需要”的农业生产,缺少对农业精耕细作的积极性,一些耕地被撂荒,农业及粮食产量和商品率下降。省农调队一份调查报告反映:“2003 年,一季度晚谷价格下跌至 50 元/50 公斤,谷贱伤农,农民对粮食生产积极性下降。都昌县南峰镇周家村近 30%的耕地和泰和县万合镇竹山村六分之一的耕地在春耕时被撂荒。”由此可见,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时,存在机会成本,而且机会成本越来越影响着今后农民从业的选择。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多少成为今后政府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的主要理论和重要依据。(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也称边际贡

8、献,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消费所得到新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在逐次增加 1 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粮食最低收购价激励效应就存在着边际递减规律。当粮食最购价提升到一个水平后,再次提升一个单位的价格所激励新增加的粮食面积数量会减少。引发粮食最收购价激励效应递减的原因在于:一是产品比价效应的影响。粮食价格过度提高,使粮食生产利润增加,一般来说其它农产品及部分工业产品价格会有相应的上涨,这就是比价效应。比价效应使农民从事外出务工工资收入增加,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价格激励效应减弱;二是

9、农业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受自然条件影响限制较大。像耕地数量多少、水旱地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农作物种植基本规模和结构。价格对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激励不是无限的;三是现行农业用地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生产方式,耕地的流动性差。一些农户虽然自己不愿意更多地投入农业生产,但也不愿意转让耕地,使一些耕作意愿强的农户得不到更多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价格激励效应在这种小生产方式下必然会受到阻碍。三、水稻种植面积与机会成本及稻谷价格之间的关系模型现在,我们就是在上述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反映粮食价格、种植面积、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用于政府制定一个合理

10、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1)变量选定。A.粮食价格:当年农民出售粮食的实际价格;B.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和每亩粮食投入变化都能反映价格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但粮食种植面积较直观,故选择粮食种植面积指标;c.粮食生产机会成本:上年农民务工每个工日的收入与当年从事粮食生产每个劳动工日收入之比。系数大于 1,就说明,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农民从事务工收入大于从事粮食生产收入;反之,农民粮食生产机会小。由于统计调查资料的限制性,农民务工收入统计准确性低,统存在计不全的现象,故以城镇在职职工工资统计指标来替代。(2)历史数据。选用 1990-2004 年历史数据。在这 15 年期间,江西省

11、粮食生产经历了多个增长、下降周期,是市场经济对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影响时期,对本文研究具有代表性。(3)资料来源。粮食种植面积和城镇在职职工工资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每个劳动工日收入数据来源于江西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资料汇编。(4)定性分析。经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减与机会成本变化的主要关系:一是机会成本系数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就下降。这是水稻面积增减变化与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变化之间的基本趋势。农民在年初安排种植粮食计划时,一般是以上年的机会成本系数增减变化为参考依据,增加或是减少本年水稻种植面积。如,1991 年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比 1990 年提高了

12、0.04 个百分点,1992 年农民种植水稻面积比 1991 年减种 164 千公顷。1993 年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比 1992 年下降 0.11 个百分点,1994 年农民种植水稻面积增加 74 千公顷。农民这种经济行为在 2004 年表现更为明显。1993 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开始上涨,使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比 2002 年下降了 0.23 个百分点,2004 年农民增种水稻 344.43 千公顷面积。(个别年份出现差异)二是机会成本系数小于 1,有利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1990-2004 年的 15 年间共有 11 年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小于 1,即农民种植水稻每工日收入高于职工日工资收入

13、水平,年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 3041.13 千公顷;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大于 1 的有 4 年,即农民从事水稻生产平均每个工日收入低于职工日工资水平,年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 2778.07 千公顷。四、对最低收购价标准的几点认识从上述分析和建立的关系模型中,我们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有以下几点认识:(1)最低收购价合理标准具有相对性。由、关系组中的变量构成可以看出,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首先与当时政府对水稻生产总量(或种植播种面积)的预期目标有关。换句话说,政府希望全省水稻总产量或种植面积要达到多少,是制定一个合理最低收购价标准的重要因素。预期目标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当然相应要提高;其

14、次是与水稻生产科学技术进步有关密切关系,科技的运用推广使水稻单产提高,能够提高水稻收益,降低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是与当时社会物价总水平(主要是农资价格、农村服务价格)、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或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最低收购价标准是相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不同地区(主要是不同省份),粮食生产水平不同,粮食生产目标不同,最低收购价标准就不同。(2)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激励效应有限性。相对于农民外出务工或城镇职工收入增长空间及增长速度来说,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不断提高的空间十分有限,提高速度更慢,在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或城镇职工收入不断快速增

15、长的情况下,稳定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系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不能过度依赖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必须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对粮食的补贴,以及改革现行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实行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经营,提高收益水平等综合手段来实现。(3)最低收购价是农民对粮食生产收入预期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国家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宜在下一个新的粮食生产季度之前出台,告诉农民确定的最低收购标准,让农民对新一个粮食生产季度的收入心中有数,作为好新的粮食种植计划安排,使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五、对黑龙江省现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标准的实证分析根据有关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年均需要维持在 34

16、00 千公顷以上,其中水稻面积要维持 3000 千公顷的基本要求。2005 年,黑龙江省制定的早稻最低收购价为 70 元/50 公斤,晚稻最低收购价尚未制定,估计维持 2004 年的 72 元/50 公斤水平。这个最低收购价标准的激励效应如何?据黑龙江省农产品价格成本调查队分析,2005 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据初步匡算,与 2004 年相比,物质费用提高 10%;由于免征农业税每亩税金降低 40 元。按每亩早籼稻产量 380 公斤、每 50 公斤 70 元,晚籼稻 400 公斤、每 50 公斤 72 元测算,每亩水稻产值约为 1108 元,加上每亩副产品价格60

17、元,合计每亩水稻总产值 1168 元;减去每亩水稻物质约为 450 元,加上政府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每亩 30 元,合计每亩收益可为 748 元;每亩早晚两季用工 25 个工日。农民种植水稻每个工日收入为 29.92 元,比 2004 年减少1.58 元,降 5%,机会成本系数为 1.07,比 2004 年提高 0.15 个百分点。由此分析,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标准在合理范围内。但水稻生产机会成本系数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调减种植面积的可能性。根据省农调队调查,2005 年一季度,黑龙江稻谷价格总水平在 70 元/50 公斤之上运行,维持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季度末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同比去年减少 3.28%。但二季度以来,稻谷价格呈现下跌之势,二季度末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去年减 0.18%,呈回升态势。7 月份以来早稻谷跌破70 元/50 公斤的保护价格,预计三季度外出务工人数将继续增加。如果稻谷价格再向下行,跌破 65 元/50 公斤,农民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系数提高至 1.2 以上,就会对粮食生产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后要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支农力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和补贴水平,降低农资价格,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