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919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台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第117课。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A. 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

2、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文化,因此排除D ; B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B. 推动

3、着社会不断进步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对于徽商发展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D选项符合题意;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的问题,C选项排除。3.周易载,“水主阴,终数六”。秦朝则数以六为纪,如舆六尺,乘六马,其余也往往以“六”为基数,如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铸“金人十二”。秦朝以六为纪的做法A. 促进了全国思想的统一B. 意在加强和神化皇帝专制

4、C. 加深了迷信对民众的束缚D. 吸取六国经验完善度量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刻意选择六或六的倍数作为记数,是受阴阳五行家影响,阴阳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秦朝主水,水主阴,终数六,所以奏始皇此举是为了合终始五德之数,以神化皇权统治,进而巩固皇权,故B项正确;A项,题干内容并非秦朝统一思想的措施,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束缚民众思想,排除C;D项,完善度量衡为秦朝经济统一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4.该图可以用来说明A. 汉武帝加强了君主专制B. 西汉相权一度出现膨胀C. 西汉中央官制发生调整D.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

5、对宰相的处置情况,正常死亡的宰相比例非常少,大多是在和皇权斗争过程中被免职和非正常死亡的,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A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行政权和决策权分离,削弱了相权,B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中央官制发生调整,但示意图无法体现,排除C;示意图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集权问题,并且图片信息与推恩令无关,排除D。5.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 承认

6、私学教育的合法性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 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括“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A项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项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了”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和D项排除。6.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A. 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 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 导致攀结权贵的不

7、良风气D. 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说明存在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入时而仕的情况,即士族门第依然具有有吸引力,故排除A;投卷、荐举制度的存在说明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B;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并非始于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排除C;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这说明擅长诗文可以辅助科举考试,故选D。7.据记载,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等职责。宋真宗时转运使职权扩大并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以后又陆

8、续设立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的权力。转运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宋代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 地方割据现象日益严重C. 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D. 地方官员权力逐渐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转运使最初目的是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以削夺地方割据经济基础,材料中说明转运使在宋代职责和权限的演变,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A正确。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转移,地方失去了割据的经济基础,B错误。地方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C错误。材料显示地方官员的权力被逐渐削弱,D错误。8.如下表主要反映出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

9、强化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C【解析】【详解】表中主要反映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被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规律可循,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中的“矛盾与困局”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9.下图是中国某朝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图,结合所学判断其形成于哪一时期A. 秦始皇B. 明成祖C. 康熙帝D. 雍正帝【答案】D【解析】雍正皇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故D正确;其他选项皇帝在位时期均没有设置军机处,排除A、B

10、和C。10.下面是关于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一幅漫画。这反映出A. 公民在审判时总能团结一致B. 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C. 公民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D. 该方式一定意义上维护了雅典民主【答案】D【解析】【详解】公民代表不同的阶层的利益,不可能总能团结一致,排除A; 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理念,排除B;陶片放逐法是一种民主监督机制,材料反映公民既是监察者又是审判者,排除C;陶片放逐法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选D。11.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

11、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这反映了罗马法A. 重视物权保护B. 强调诉讼程序C. 倡导公正公开D. 关注人身安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可知,船员、客店店员有责任保护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并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没有涉及诉讼程序、公正公开、人身安全等问题,B、C、D错误。12.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

12、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据此可知,“新法律”A. 实现了市民与非市民间的平等B. 废除了罗马市民的政治特权C. 是非罗马市民长期斗争的结果D. 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罗马境内出现罗马市民的人群,罗马的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出现“新法律”即万民法,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从而成为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故答案为D。“新法律”无法体现市民和非市民的平等,A错误。材料没有显示罗马市民有政治特权,B错误。“新法律”是随着帝国出现而出现的,C错误。【点睛】罗马法和公民法的区别:1、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2、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13、被成为公民法。3、万民法,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4、调节罗马帝国所有自由民的关系,称为“万民法”。5、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主要在于适用范围,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更大13.有学者指出,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这是因为美国A. 没有君主专制的传统B. 深受英国政治制度影响C. 缺乏悠久的历史文化D. 政治制度不具有推广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没有历史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和英国都有长期的专制传统,因此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民主之路对中国有借鉴意义,而美国没有专制传统,且历史

14、很短,因此作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建设道路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大,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度的国家,因此不能说美国深受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历史的国家”强调的是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 缺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是材料中的主旨,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美国没有君主专制的传统,而没有强调美国政治制度不具有推广性,故D选项错误。14.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构建了一个既强大到足以避免无政府状态又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的政府体制。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两大核心原则是A. 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B. 中央集权和人民主权C. 州权主

15、义和人民主权D. 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详解】“避免无政府状态”则必须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指的是通过分权制衡,维护民主。故答案为A项。1787年宪法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而不是州权主义,排除C项;主权在民原则与“避免无政府状态”无关,排除D项。【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

16、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15.德意志帝国的中产阶级认为,“为了在这个社会中维护和巩固内部和平,无偏见地解决由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引起的暴力问题,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表明当时德国A. 君主政体得到各阶层拥护B. 资产阶级放弃了民主诉求C. 王权中立消除了阶级冲突D. 威权统治有其时代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内部的和平,“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说明了威权统治有合理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认识,不能得出君主政体得到各阶层拥护,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

17、,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资产阶级放弃了民主诉求;C选项错误,阶级冲突不能完全被消除,该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共和之路举步维艰B. 虚位君主统而不治C. 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D. 议会粉饰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皇帝”“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德国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拥有认命宰相、召开议会和解散议会的权力,是议会粉饰的君主专制,故D正确;由“皇帝”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君主制国家,不是共和制,排除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虚位君主统

18、而不治,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最高权利,不符合“权力间制约与平衡”,排除C。1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

19、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18.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囗囗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

20、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A. 这一现象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B. 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C. 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D. 地方官可以裁办寻衅滋事的外国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游历护照开始出现”可知与天津条约有关,由材料“赴十八省游历”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B项正确。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A项时间错误,排除。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是属于领事裁判权的内容,与材料强调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不符,排除。19.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

21、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 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主要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其意义,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承担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0.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

22、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A. 十二铜表法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D. 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空想性”、“农民的大同模式”、“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信息得出,这一文件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空想性,土地制度,故排除D项。【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

23、平均分配,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21.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C. 平息“保路运动”D. 扑灭辛亥革命之火【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D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平息“保路运动”的事件与材料无关,ABC选

24、项排除。22.下图是1925年2月20日,在中国军人创刊号上刊登,由黄埔军人创作的国民革命歌词曲。该歌出现后广为传唱。这反映了A. 歌曲成为宣传的重要形式B.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目标C. 黄埔军人普遍具有革命情怀D. 当时受影响地区民众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25年2月黄埔军人创作的国民革命歌打到列强,除军阀广为传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国民革命已经兴起,“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广东革命根据地民众的愿望,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歌曲的宣传功能,而是说明广东地区国民革命的形势和民心所向,故A排除;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故B排除;“黄埔军人普遍具有革命情怀”

25、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2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A.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B. 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C. 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D. 低效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腐朽的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民主体制更利于推动中国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说明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D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并未确立

26、起来,排除A;材料信息未涉及世界潮流趋势,排除B;“彻底退出”不符合史实,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4.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B.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D.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

27、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知,五四运动对社会的变革是从个人改造开始做起的,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故选D。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但并没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排除A;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是从辛亥革命开始,排除B;材料中提及社会建设、社会改造、个人改造,却没有提及五四运动对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C选项排除。25.王奇生认为“革命画这一名称始于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该所当时开始的课程中有革命画一课。”该“革命画”旨在A. 为大革命培养革命骨干B. 强调中共在革命中地位C. 宣传

28、中共民主革命纲领D. 为国民大革命营造氛围【答案】D【解析】【详解】“1926年5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说明当时毛泽东认识到农民群众的力量及其对革命的重要性,但农民文化程度低,以漫画形式开展政治宣传易为农民接受,“革命画”旨在为国民大革命营造氛围,故D正确;“革命画”以漫画形式开展政治宣传易为农民接受,是发动群众革命的需要,并非为大革命培养革命骨干,排除A;“革命画”以漫画形式开展政治宣传,并非强调中共在革命中地位,也不是为了宣传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C。26.“这一颗暴力的火星点燃了全国人民愤怒的火焰:商店关门罢工,工会罢工,学生运动较前更有组织,积极主动,声势浩大

29、,北京的军阀关押了1150名学生在公众的普遍抗议下他们最终被释放。民族主义获得胜利,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历史翻开的“新的一页”是指A 民族主义获得胜利B. 被捕学生予以释放C. 工人阶级领导革命D. 学生运动积极主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根据题干材料“商店关门罢工,工会罢工,学生运动较前更有组织”“学生最终被释放”“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可知,材料所述为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故选项C符合题意。A不符合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被捕学生予以释放和学生运动积极主动不符合材料“翻开的“新的一页”信

30、息,故B项和D项错误。27.1927年3月,毛泽东说:“从前乡里人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怕乡里人。尤其是县政府豢养的警察、警备队、差役这班恶狗,他们怕下乡,下乡也不敢再敲诈。”这说明毛泽东认为A. 分清敌友是首要问题B. 必须发动农民参与革命C. 革命就是打倒资本家D. 革命目标是反对国民党【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认为发动农民参与革命,有利于打倒和清除中国的反动势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探讨“敌友”问题,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且材料反映的不是针对资本家的斗争,排除;1927年3月还处于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排除D项。28.“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

31、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A. 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B. 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C.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答案】A【解析】从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明中

32、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A项正确;B项是指延安整风运动,排除;C项是指中共七大,排除;D项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点睛:首先分析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得出“分水岭”是指遵义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29.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 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覆灭【答案】B【解

33、析】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故答案为B项。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被打败,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排除A项;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排除D项。30.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B. 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

34、了日军作战计划C. 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和“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得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迫使日本改变了作战计划,故B正确;材料中主要阐述日本对华战术的调整,没有涉及中国政府的抗战准备,故A错误;根据所学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既定国策,并不是迫于无奈,故C错误;根据所学,从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结束,日本在战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和“

35、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联系所学淞沪会战的影响分析解答。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以防止大权旁落,还以“皇明祖训”的形式,规定后代子孙一概不许设立丞相,如有提议设丞相的就以奸臣论处。然而,皇帝日理万机,终须有人辅佐,于是,明成祖时正式创立了内阁制度。所谓内阁,就是以一些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政务,协助皇帝。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充当顾问。后来逐渐具有票拟、草拟诏书、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到嘉靖、万历时,内阁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嘉靖帝自己也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

36、相权”。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过去一直由上议院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转变为下议院开始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1707年,当时的英国理论上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首届内阁首脑,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成为“统而不冶”的“虚君”。摘编自英国议会制政体理论与制度模式的相关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设置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内阁的

37、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不同职能特点的原因。【答案】(1)设置原因:丞相制度的废除;皇帝个人无法处理繁重的政务。特点:职权范围逐步扩大;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变化:由国王咨询机构转变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原因:明代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议会权力不断扩大,王权不断削弱。【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反映了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但却导致“皇帝日理万轧,终须有人辅佐”,单靠皇帝个人无法处理繁重

38、的政务,这是明代内阁出现的原因。第二小问:从材料“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充当顾问”可以看出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内阁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可以看出后来内阁首辅权利越来越大。(2)第一小问:本题反映了英国内阁形成过程,光荣革命前它只是国王的咨询机构,光荣革命后国家的权利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内阁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第二小问原因:本题需要结合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出现的不同社会背景分析,明朝属于君主专制统治,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英国内阁的出现体现了对国王的限制,反映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点睛:明朝内阁是明代

39、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手机APP“学习强国”理论学习平台推荐了一部历史剧。该剧梗概如下:东北三省沦陷后,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并与这些热血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抗战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以电影武器,创作了一系列爱国影片,同时他创作的爱国歌曲也不断问世。当齐白山与义勇军伙伴相继

40、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后,田汉在悲愤中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就是传唱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请回答:结合必修一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与田汉有关的故事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一情节:东北三省沦陷后,田汉与热血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历史现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概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

41、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评价: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示例二情节:田汉的朋友齐白山参加义勇军,并与其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历史现象:东北军民英勇抗战。概述: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评价:给东北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概,爱国精神。示例三情节:田汉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

42、来成为国歌。历史现象: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概述:田汉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评价: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解析】【详解】首先审要求,按照题目要求,将解题过程分解成三步,提取的小说情节、明确对应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在提取情节时,必须和田汉相关,如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爱国影片和爱国歌曲;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等,情节的选择要照顾必修一的所学知识,在对应历史现象时要明确对应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在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时要准确全面。【点睛】情节和历史现象要分开,情节取点,现象取概念,概述历史现象要准确扼要,评价历史问题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