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重点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学法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2、教师适当点拨。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知识衔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2文本解读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
3、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再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
4、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魏晋时间,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土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
5、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省略句:()省主语:(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2)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3)省介词“于”映带(于)左右悟言(于)一室之内2倒装句:(1)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当其抵债地所遇当其于所遇欣(2)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3、古今异义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
6、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怀抱:古义:胸怀换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所以:古义: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3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作动词,等词,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4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取
7、向。或通“趋”,趋向。5一词多义:(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觞。二、文本探究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写景句: 作者心境: 3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
8、写的?地胜: 事趣: 时美: 兴雅: 4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一大矣”这一观点? 6、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虚诞(dn) 临沂(y) 癸丑(gu) 趣舍万殊(sh)B符契(q) 修禊(q) 彭殇(shng) 流觞曲水(shng)C管弦(xin) 嗟悼(ji) 会晤(w) 游目骋怀(pn)D妄作(wng) 悲夫(f) 会稽(j) 静躁不同(co)2下列词语的书写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急湍 惠风和畅 放浪形骸 应戴左右B群贤毕至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取诸
9、怀抱C所知既倦 情随世迁 修短随化 畅叙友情D若合一契 喻之于心 世殊事异 幕春之初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全贤毕至(完毕,结束) 少长咸集(名词作状语,在咸阳)茂林修竹(修整) 俯仰一世(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B终期于尽(至,及) 人之相与(给与)崇山峻岭(崇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造化,即自然)向之所欣(过去,先前) 喻之于怀(明白)D其致一也(情致) 列坐其次(下面)列叙时人(一个一个地) 信可乐也(诚信)4下面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感慨系之矣 B快然自足 C取诸怀抱 D列坐其次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
10、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曾不知老之将至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曾不知老之将至7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形同的一项是( )例句:当其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日期,时间)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周)C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期良辰)D君与家君期日
11、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9下面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引/以为/流觞曲水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B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C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说:“死中求生也很伟大啊。”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观览浩大的宇宙,低头细察众多的物类。11下列各句表明兰亭集序写作目的的一句是(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死生亦大矣。12默写名句。固知一死生为虚
12、诞, 。后之视今, 。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列坐其次。13用现代汉语凡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拓展阅读】王羲之访神仙王羲之在家练了三年毛笔字儿,他见自己的书法还是不到家,心里可就嘀咕了:“人人都说俺聪明,俺又下了三年功夫,如今书法不到家,一怪师父不高明,二怪手中的毛笔不神奇。俺何不去名山寻个神仙拜为师父,倘若他能赐给俺一支神笔,俺就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了。”主意一定,王羲之打点好行李,拜别了爹娘,便动身寻仙拜师去了。王羲之出了临沂城来到沂河边,
13、见一位渔翁手持鱼叉正在打鱼,便走上前去说明了来意,并问他可知神仙住在哪里。渔翁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待俺叉上那条大鲤鱼来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河水滚滚南去,哪有鱼虾的影子呢?他正在心疑,渔翁“嗖”地飞出手中的鱼叉,立时就叉出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鲤鱼来。王羲之惊得直眨眼,急忙施礼说道:“老伯有这等本事,准是仙家的门徒,这鱼叉也定是件神器!还求您快快告诉俺神仙住在哪座名山,让俺也去拜他为师。”渔翁听了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手中鱼叉也一般。自幼打鱼沂河边,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渔翁见他不信,便领他来到一座深水潭边,接着说道:“当年俺为了习得打鱼的本事,每天到这里苦练投
14、叉的准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鱼叉竟在这里掘出个大水渊子,如今人们都管它叫练叉潭了”王羲之听后寻思了半天,谢过渔翁又往前走去了。 王羲之来到沂蒙山里,见一位老猎人身挎硬弓,腰悬利箭正在打猎,便向他说明了来意。老猎人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你看天上飞来三只大雁,待射下雁来俺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漫天空里有三个飞动的小黑点儿,能看清它们已不容易,要想射下来么,除非是后羿!他正在心疑,老猎人“嗖嗖嗖”连发三箭。过了一阵,天上真的掉下三只雁来。王羲之跑上前一看:天哪,支支利箭都穿在大雁头上,这人准是仙家的门徒了!老猎人见他那副惊奇的样儿,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手中弓箭也一般。自幼打
15、猎在深山,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老猎人指着对面那座高山说道:“郎君你看,山腰上不是有个透亮的洞吗?那是俺当年为了习得打猎的本事,每天对着这座高山练箭。天长日久,日久天长,末了这座大山就让俺给射穿了,如今人们就管它叫箭穿山。”王羲之听了寻思了半天,又往前走了。 王羲之来到一座岗上,见一位老汉正在放羊,又向他说明了来意。老汉刚要答话,忽然前面一块碾盘大的石头上爬来一条大长虫,王羲之正要往老汉身后躲藏,却见老羊倌挥起鞭儿“啪”地一炸,大长虫和那块大石头竟被他全抽成两半截了,王羲之惊得连声喊道:“老伯神鞭这么出奇,您定是仙家门徒!请您快领俺见老神仙去!”老羊倌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唱道 “
16、从来没拜神和仙,手中羊鞭也一般。自幼放羊在蒙山,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不吱声,老汉指着那座岗顶说:“郎君有所不知,这山头原本是尖的,当年俺每天在这里苦练甩羊鞭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山头就让俺抽成岗顶了,如今人们都管它叫鞭抽岗”。王羲之听了好似大梦初醒,再也不想寻啥神仙求啥神笔了。他向老汉拜了三拜,转身就赶回了临沂城。 王羲之回到家中,发奋从头练起书法。从此以后,每天一早就到家门前的水塘边临池练字,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返回家里。天长日久,日久天长,等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时,那座水塘已被他涮笔洗砚染得水黑如墨了,于是人们给那座池塘起了个名字“洗砚池”。【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
17、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二、文本探究1明确:“乐”、“痛”、“悲”。2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心境:信可乐也3明确: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4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5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
18、依持,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6、明确:为此而悲: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基础达标】1A(B禊x;C骋chng;D夫f,躁zo)2B(A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C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畅叙幽情 D暮春之初 喻之于怀)3C(A毕、咸,全,都,普遍都,全部 俯仰,比喻很短的时间;修,高。B与
19、,交好。D次,处所,旁边;信,确实,真)4D(D其次 那旁边;现。感慨,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自足,自己觉得满意。怀抱,胸怀。现在也有这个意思)5C(悟晤)6A(此为动词,其余为助词)7A对,介词(B在;C到;D在)8A(动词,及,到)9A(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10C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11A1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13有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总难免要在前人对死生发生感叹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