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摘要:淮阴是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从古到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大运河河道和历代人民在此留下的大量水工遗存。做好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发展淮阴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关键词:淮阴大运河 非遗 发展 传承大运河从隋朝起,历经唐、五代十国至明而贯通京杭,流经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人杰地灵的城市,无数文人骚客对其进行文学艺术加工处理,增强了运河的文学与历史魅力,增加了它的综合文化厚度,让百余处文化遗存重焕光彩,让水文化经营促进经济发展,
2、让厚重朴实的文化氛围氤氲城市,天人合一,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做好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展现古城、水城和生态发展特色,彰显淮阴文脉,释放黄金水道功能,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一、用旅游思维做好淮阴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产业组织专业团队编制旅游规划,对相关建筑、码头、舟楫、桥梁、名人、文学、非遗等要素进行旅游文化包装,把文化标志、产业要素、形象推广、休闲度假服务、旅游小镇、舟楫码头与旅游景观、产业、文化结合起来。用旅游要素、文化景观、名人文化园、运河小镇等產业要素讲好大运河故事。在活化历史的智慧里,让运河文化成为旅游新亮点、文化新产业,提升沿河区域的环境质
3、量和美誉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2019 年“运河传情、匠心筑梦”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市美术馆和市文化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各具独特的地方文化背景与特有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论是静态作品还是动态演出,在那里都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各地区乃至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淮阴区组织的非遗团队,以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马头灯舞为首的表演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再现传承百年的淮阴特色人文娱乐风貌;以淮安市级非遗项目十八翻、淮阴布艺为首的静态展示,带给游客新鲜的独具一格的观赏体验。不仅如此,这些静态非遗作品受到了广大游客遍及各年龄阶层的喜爱和欢迎,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八翻每
4、日卖出的手工艺品近百件,每日浏览、观赏、询问、探究达千人次。2018 年 5 月 25 日在碧桂园天山双语学校天山剧场举办“缤纷四季乡约淮阴”大美运河非遗文化联动艺术节,此次活动为淮阴区的老百姓送上一份丰盛的非遗文化大餐,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展示了运河文化的精髓和炫彩魅力。这两次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正是体现了运用旅游思维做好淮阴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产业是可取的、有意义的、并且终将成功的。二、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淮阴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靠产业支撑和资本驱动,因此,必须整合本地产业资本、媒体优势、人才智力优势,用好本土文化专家的优势,谋划大
5、运河文化带产业战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促进广告服务均等化,促进沿河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沿河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提高沿河居民的幸福指数,走出一条运河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双赢之路。每年 6 月初淮阴区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通过举办非遗项目的比赛和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推进淮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当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活,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财富,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烈氛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今淮阴大运河沿带
6、绿树成荫、姹紫嫣红、风景优美,成为淮阴特有的文化地标,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实践、深入运河发展与淮阴发展方方面面。在宣传舆论上政府注重对其价值意义的广泛宣传,新闻媒体等文娱类产业大力传播运河文化,使得淮阴大运河文化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提高了它的话题度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发展运河相关文化产业。三、用好地缘优势做好淮阴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产业把淮安历史上“中国水上长城”泽湖大堤高家堰等;清口水利枢组、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止、王营西坝遗址等,清江浦石码头、龟山御码头、清口御码头、王家渡、西坝老船塘等整合起来。在淮阴运河发展、大运河与南北的沟通,促进万里水路沟通发挥
7、的重要作用,历史影响深远,为了凸显淮阴优势需要做好:(1)政府应当设置专门机构统筹规划淮阴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运营工作,重点推进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招商工作、旅游营销,整体规划设计和协调、督促沿线各相关单位做好各自所属区域里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建设工作。(2)鼓励民间资本以筹资、建设、经营的方式投资,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3)政府应加大对大运河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扩大文化产品销售,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磨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四、以旅游作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旅游特色,刺激区域夜间经济发展以传统曲艺为例,各地非遗项目均是当地传统民间戏曲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古
8、老的市井风情,在物质匮乏、娱乐甚少的年代大受欢迎,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形式愈发多样丰富,这些地方传统戏剧、曲艺便逐渐失去市场,离人们的欣赏眼光越来越远。想要融入当地夜间经济发展,仅仅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已是远远不足。当代人们对景点的需求依旧很大,但是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亦已逐渐增加。群众的口味不满足于单调乏味的景色观赏,而是对景点背后流传的故事、配套的文化宣传感兴趣。曲艺内容陈旧且地方口音太重,群众听不懂便不会买单;民间故事、音乐、舞蹈艺术水平不够,群众不喜欢便不会欣赏。群众需要的是欢愉的体验、直观的观摩,倘若配套文化体验跟不上难免成为景点鸡肋,食之无味弃
9、之可惜。将互动性强、体验性好、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精品化打造,为各项目编织传奇色彩、动人魅力,既富有当地风情,满足受众新鲜感期待,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还应标新立异,在非遗项目外在打造、宣传上创新,静态开发、动态新颖,内外兼修才能有出路。要融入夜间经济,相关商家相应延长营业时间,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也需要配合到位,更需要交通、消防、公安以及市场监管等各部门的联合推动。如开通更多夜间交通公交线路或延长公交运营时间,适当延长垃圾清运时间,增设安全巡逻,严格监管食品安全、商品价格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五、结语淮阴是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从古到今不同历史
10、时期的大运河河道和历代人民在此留下的大量水工遗存。建设大运河文化经济带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文化战略,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地标性工程,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机遇,保护、传承、利用好淮阴运河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展示淮阴文化的金名片,有利于获得广泛认可的城市文化符号。参考文献:1朱毅民.努力书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崭新篇章J.江苏政协,2020(20).2唐宁,潘天波.江苏大运河文化记忆场所的建设及其活化传承J.南京社会科学,2020(20).3任占涛.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河南日报,2020(02).4吴新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产学研融合创新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9(28).(作者简介:孙璟卉,女,本科,淮安市淮阴区文化馆,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