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4 诗歌鉴赏1、(2020年中考浙江杭州卷)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20乙诗前两句: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
2、“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21乙诗后两句:【参考答案】20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21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试题分析】 20乙诗前两句意为: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点明了送别的时节:秋天,送别的地点:江边。“青枫飒飒雨凄凄”一句以青
3、枫和凄雨为离别渲染了迷蒙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21乙诗后两句意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
4、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2、(2019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注释)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
5、安闲自得的情怀。【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建议用时30分钟)(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小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岳阳楼(唐
6、)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面是同学阅读两诗后的交流,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小语:李诗首联中用一个“_”字写出了洞庭湖的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之势。这不禁让我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小文:的确写得好!不过我觉得杜诗中的“_,_”一句,在写此景的基础上,还隐隐体现着诗人的胸怀,透露唐王朝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定。2感叹词常常用来表达言说者当时的情绪。你认为李白或杜甫登楼作诗前,会先发出哪个感叹词?请根据诗歌内容,从“噫、嗟夫、呜呼哀哉”中选择其一,并简述理由。(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一模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任务。岳阳楼唐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 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 满棂湖水入西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赤玉幢(chung):指神仙居处。西江:这里指长江。(观楼知意)3元诗首句写红日斜照楼窗,用一“_”字唤起读者的联想,使得整个境界活跃起来,次句主要描写_的景象,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杜诗颔联运用“_”和“_”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观楼抒怀)4两首诗都是为写景而来,而落笔处却饱含深情,意味浓厚。请简要分析。(2021浙江杭州市翠苑中学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
8、这首词,完成题目。定风波宋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范仲淹在58岁是创作的,当时他被贬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还到书院讲学,也让邓州文运大振。有一次,范仲淹重读陶渊明的诗歌,便有所感慨,写下了这首定风波。5这首词上片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从以下两个字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A残 B百6在人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下,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
9、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端居:闲居。7联系两首诗歌,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8下面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021浙江绍兴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元章倒枝梅画徐渭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10、。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注)王元章: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元末明初诗人、画家。倒枝梅:花枝下垂的梅。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皓:洁白。(诗以寄情)9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王元章笔下的梅花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10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甲)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乙)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诗人。该
11、诗作于诗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11甲诗前两句通过“_”“立”等词把竹人格化,把翠竹紧附青山的状貌写活了;乙诗中的“_”一语双关,既指竹,又指百姓大大小小的事。12郑燮不仅喜欢画竹,也经常以竹为题材写诗。根据这两首诗的内容,分析“风中之竹”深受郑燮喜爱的原因。(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一模)古诗文阅读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营营:周旋、忙碌,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毂纹:比喻水波细纹。13词
12、的上片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赏析。1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在词中流露出归隐江湖的念头,你认为苏轼真的会归隐吗?结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诗文内容回答。(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喜园中茶生(唐)韦应物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注释)韦应物:中唐诗人,在京城为官时多次因公正执法得罪权贵而被迫辞官。后出任地方官,廉政爱民,生活清贫。15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怀。请完成下列解诗过程。16如果从闵汶水、张岱、韦应物中选出一位“茶文化代言人
13、”,你会选谁?请结合上述古诗文内容阐述理由。(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甲)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乙)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扶桑:即日本。潇湘、秦:分别指现在的湖南和西安一带。二地南北分隔,路途遥远。17对以上两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描写的时间为晚上,而乙诗描写的时间为清晨。B甲诗送别的地点是扶桑,而乙诗分别的地点在扬子江。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D甲诗友人的交通工具是船,乙诗友人也是
14、如此。18两首诗末句反复使用了“一”或“向”。请任选一首,赏析其表达效果。(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各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9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0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021浙江杭州市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
15、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21(甲)诗“早莺”“新燕”点出早春时节,(乙)诗则以“_”等点出_时节,都表达出热爱春天的感情。22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乙)诗中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景之美?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1开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示例一:李白选“噫”或“嗟夫”,前者表惊异,后者有嗟叹之意。因为李诗通过登岳阳楼远眺写出了悠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感,所以表达登楼看到美景时的惊喜或赞叹均可。示例二:杜甫选 “嗟夫”
16、或“呜呼哀哉”,前者为叹息,后者悲叹。因为杜诗通过洞庭湖水势浩大、气象万千写出了漂泊天涯、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选用表示叹息、悲哀的语气词。【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句意: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所以,“开”字写出了洞庭湖的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之势。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意: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这两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从岳阳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此联意境磅礴,情景交融,被誉为描写
17、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噫”:表惊异。“嗟夫”:表叹息。“呜呼哀哉”:表悲叹。1)“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句意: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所以,“开”字写出了洞庭湖的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之势。所以李白选“噫”或“嗟夫”,前者表惊异,后者有嗟叹之意。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意: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这两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从岳阳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
18、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此联意境磅礴,情景交融,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所以,杜甫选 “嗟夫”或“呜呼哀哉”,前者为叹息,后者悲叹。3 衔 岳阳楼倒映在湖中 比喻 坼 浮 4元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二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含蓄婉转;杜诗颈联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的痛苦和不平,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岳州,心在长安的境界,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析】3本题
19、考查诗眼。元诗首句“岳阳楼上日衔窗”的大意是“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好像被夕阳含在口中一般”。本是一般的夕阳斜照图,只因一个“衔”字境界全出,使得诗歌的整个境界都活跃了起来。次句“影到深潭赤玉幢”的大意是“楼影倒映在水中,好像是一处赤玉幢”,因此描写的是“岳阳楼倒映在湖中”的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杜诗的颔联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一联的大意是“从岳阳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4本题考查写景与抒情。元诗前两句写景,“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好像被夕阳含在口中一般,楼影倒映在水
20、中,好像是一处赤玉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岳阳楼夕阳斜照的美景。第三句只用“怅望”二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紧接着就又回到写景,“残春随湖水从窗子溢出,流向那没有尽头的长江”。几乎通篇写景,但又处处不离那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杜诗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从而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5示例一:选A。此时“春欲暮”,百花凋零。“残”字能表现这一情形;示例二:选B。此行为了“
21、寻芳”,结果是“恍然身入桃源路”,可见百花洲上依然灿烂,“百”字表现百花盛开的美景。6相同点: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点:“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住的高尚情操。【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可填“百”。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如此空缺处可填“百”,“浦映百花花映浦”,百花洲上此时百花开,花岛
22、相映,与后面“恍然身入桃源路”一致,表现一种快乐。也可填“残”。因为诗歌写的毕竟是暮春之景,百花凋零,特别是洲上风盛,花更易残落。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本诗中上联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送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
23、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之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点睛】参考译文: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洲岸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仿佛是漫步在“桃花源”里的小路。(我虽然忧国忧民) 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
24、赋与它们的本能,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呐!7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8都表达了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一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的黯淡模糊的青苔、红树表达情感。或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雨中”与“月中”不太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此刻,诗人目睹眼前景象,脑海中又出现了许多个孤独的夜晚独对青苔红树的场景,更添悲凉。第二句通过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表达情感。【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远书”显然是指来自远方的书信,那么必然是分离的情境,结合“只有空床敌素秋”“雨中寥落月中愁”等句可以看出思念之情,结合“
25、阶下青苔与红树”可知是在回忆美好往事,结合“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知是在询问归来的日期,结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是在设想团聚的画面,故远书可能会写些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设想团聚画面等方面的内容。8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分析。情感:从这两句诗的内容来看,第一首诗的两句描写画面,营造凄凉氛围,一个“愁”字点明中心情感,结合“远书”可知表达的是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二首诗则描绘了设想中团聚的画面,用设想中团聚的美好衬托今日分离的痛苦,同样表达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一首诗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抓住“青苔、红树、雨、月”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朦胧的
26、、颜色对比鲜明的画面,一个“愁”点明情感是痛苦的,那么景物就营造了氛围,烘托了愁苦,所以是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同时因为“雨”和“月”在自然环境中一般不能同时出现,说明这个画面有一部分是作者的设想,那么有实写,也有虚写,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首诗则设想了他日团聚时的画面,共同谈论今日分别时的景象,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用设想团聚来衬托今日分隔两地的思念和痛苦,更赠悲凉,表达思念和孤独之情。9颜色洁白。有独特的芳香。有不落于俗的神韵。不是浮云高枝,而是低垂着地。10诗歌最后两句说:自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所以就不要怪王冕把梅花
27、的花枝画成下垂的。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高尚风格的人的同情,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的行为的批评,对自己遭遇的自怜自伤。【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的意思是: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绌,却不能再画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画图。“皓态孤芳压俗姿”写出了梅花洁白的颜色,独特的香味;“不堪复写拂云枝”突出神韵独特不俗,低垂着地下的特点。据此可分条概括作答。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诗歌的最
28、后两句“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总把崇高的品格憎恶,所以不必奇怪画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联系当时社会生活里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作者愤恨地指出,从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这里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对具有高尚风格的人同情,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恶劣世俗加以抨击。正因为世俗不公,所以作者说不能责怪王冕把梅花的枝头画成下垂到地面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11 咬 一枝一叶 12风中之竹更能体现身处险境的不同流俗,坚守自我的特点。如甲诗中,竹立根破岩,任狂风四起,却岿然不动。(风中之竹更能体现竹的不惧苦寒,顽强生存的品质。如甲
29、诗中竹立身破岩,不惧不馁,“咬定青山”顽强生长。)风中之竹更能让人产生艺术想象,成就艺术创作。如乙诗中由风中的萧萧竹声让诗人联想到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产生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因而寄情于诗画。【解析】1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咬”“立”等词把竹人格化,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紧附青山的状貌。“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据此可知,“一枝一叶”一语双关,既指竹,又指百姓大大小小的事。12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0、甲诗描写了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诗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据此可知,诗人笔下的风中之竹更能体现身处险境的不同流俗,坚守自我的特点。乙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据此可知,风中之竹更能让人产生艺术想象,成就艺术创作。13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如雷的鼻息声、自己的敲门声和谛听江水声,衬托出夜的幽静和诗人心情的孤寂。(结合诗句分析,大意写出即可)14示例:我认为苏轼不会归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诗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
31、心声。本词中有“长恨此身非我有”句,表明自己身不由己;记承天寺夜游中虽自诩“闲人”,内心却并不愿做一个“闲人”;定风波表露出来的也是屡遭挫折而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面对逆境愈挫愈勇的苏轼不可能归隐。(观点明确,能结合一两篇诗文适当阐述即可。如有学生写“会归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3考查对诗词写法的理解。“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意思是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诗人喝醉酒后,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这里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自己的敲门声和谛听到的江水声,衬托出周围夜静人寂的环境,从而烘托出历尽宦
32、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14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本首词下片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诗人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体现了诗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面对无辜被贬的遭遇,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内心并不想做一个“闲人”。在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
33、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据此可知,苏轼不会归隐。15(1)特点:本性洁净,不能沾染尘埃;清香美味。(2)经历: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备受冷落,远离京城。(3)表达诗人清正廉明、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16参考示例:韦应物;诗人利用空余时间在荒园里种了一些茶树,待茶树长到可以采摘制作茶叶时(且喜茶树和百草一起长大时),作者便邀请几位隐士一起饮茶聊天。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中,向来以茶比喻那些洁身自好,人品高洁、高雅和不随波逐流的人。借茶喻志,说茶言人,期望通过饮茶、种茶,使源自大自然的茶,洗涤灵魂,以获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雅情趣。所以韦应物代言更好。【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
34、力。第一空:从“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知茶“本性洁净,不能沾染尘埃”的特点,从“此物信灵味”得,茶味道独特,清香自然;第二空:结合写诗时的背景和注释介绍“在京城为官时多次因公正执法得罪权贵而被迫辞官。后出任地方官,廉政爱民,生活清贫”,及“本自出山原”一句中以茶喻人的暗示,可知诗人“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备受冷落,远离京城”的人生经历;第三空:本诗以茶自喻,“洁性不可污”的茶性即是作者人性,比喻洁身自好,人品高洁、高雅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志向和追求。16本题考查分析运用能力。把这三个中与茶结缘的故事和以茶明志的理想信念联系起来,才能作出合理的阐述。此诗中,已写出韦应物与茶的缘分故事,另外两人与茶
35、的故事,我们要有一定的阅读储备。示例:闵汶水是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徽州休宁海阳镇人,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闵子长和闵际行;闵汶水十数年在金陵桃叶渡边摆摊卖茶。因他的“闵茶”采取了别出心裁的加工方法,且保留了茶叶的旗、枪之形状,所以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且获利颇丰;同时又因闵汶水的茶艺精湛而吸引了一批爱茶嗜茶之人。以他精湛的茶艺作为“茶文化代言人”实至名归。示例:张岱不仅嗜茶,而且识茶,从饮茶到品茶、评茶,无一不精。他一生兴趣广泛,对各类事物多所涉猎,堪称为博物学家,他爱茶成痴,尝谓:“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把观看到
36、一出好戏,犹如观赏一轮好月、啜饮一杯好茶般的令人愉悦。痴茶如此,作为代言人必然能吸引更多限、好茶、爱茶之人。【点睛】参考翻译:(茶)生性喜欢洁净不可以被污染,作为饮品,(它)能除去心灵蒙尘和内心烦恼;此物味道非凡如同山中的灵芝,它原本出自深山的茶园之中。我姑且在治理郡务之余,亲自在荒园中种植茶树。欣喜的是(它)随着各种野草一起生长,这让我能够和那些隐居之人作心灵的对话。17D18示例1:【甲】诗,反复“一”字,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一船明月”“一帆风”,将风、月拟人化,写出了风、月陪友人回家,也体现了作者对朋友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示例2:【乙】诗,反复了“向”,有意重
37、复,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向潇湘”“向秦”点明了两位朋友在暮霭中各奔前程,表达了作者对与友人各向天涯的愁绪,南北异途的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寂寞。【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A.“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不是时间;乙诗中的“离亭晚”,时间应是黄昏,而不是清晨;B.“扶桑”是友人要去的地方,不是送别地点;C.甲诗根据题目“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可知,作者是送别友人,而不是同行;故选D。1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1)“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作者祝朋友
38、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并使“风”、“明月”人格化。前面用各用一个“一”字,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风”、“明月”连同“船”在一起,写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表达了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友人直抵家乡,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作者同时用“风”与“明月”表达了对友人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2)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深长韵味钧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结句的截然而止,更显示出分手握别的黯然神伤,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
39、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向”字重出,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点睛】译文: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19 傍晚 西风 20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解析】19本题
40、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空:第一首诗,“两竿落日溪桥上”的意思是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根据“落日”可知是傍晚时刻的景色;第二首诗,标题有“暮热”,再结合“荷花入暮”,可知时间是傍晚。二空:结合“一时回首背西风”和“披襟拦得一西风”可知,两首诗中出现的意象还有“西风”。2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体会情感。两首诗写荷花的句子都在后两句。前一首中“倚恨”,后一首中“愁热”,手法是拟人手法。第一首诗,“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
41、,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第二首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意思是:傍晚时分,荷花似乎更担心自己热不可耐,于是颔首低面深藏在碧伞一般的荷叶中,以避盛夏日暮暑热的余威。诗歌把物人格化,移情于物。写青草“报”讯,荷花“愁”热,“深藏”碧伞,妙趣横生,生动而不呆板,浅近而不俗陋。表现
42、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点睛】参考译文:(杜诗)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杨诗)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21 落花飞(或:春已归) 暮春 22修辞手法:拟人、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由“落花飞、春已归”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2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吹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风光。“乌歌花舞”是拟人修辞,后面写“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不可能一觉醒来春归,所以是夸张修辞。“鸟歌花舞太守醉”生动表现了春色迷人、生机盎然。“明日酒醒春已归”表达了作者感慨春色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暗含对春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