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描述正确的是A. 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B. 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基因型有DD、Dd、ddC. 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抓取2次所得子代基因型的比值应为DD:Dd:dd=1:2:1【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装置分别模拟的是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A正确,B错误;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体现了受精作用,C错误;每1次抓取,所得子代的基因型只能是DD、Dd与dd这三种组合情况中的1种,所以抓取2次并不能出现“所得子代基因型的比值为DDDddd121”的结果,D错误。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A. 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B.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C.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D. 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
3、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子二代性状比为9:3:3:1,是子代性状的分离比,不是实质,A错误;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不是实质,B错误;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是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不是实质,C错误;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正确。故选D。3.鼠的黄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多对黄鼠交配,后代中总会
4、出现约1/3的黑鼠,其余均为黄鼠。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A. 鼠的黑色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B. 后代黄鼠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C. 黄鼠体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 黄鼠与黑鼠交配,后代中黄鼠约占1/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让多对黄鼠交配,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说明鼠的黑色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黄鼠后代出现黑鼠是性状分离;由于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说明黄鼠显性纯合会致死,因此子代黄鼠中只有杂合子没有纯合子;由于黄鼠都是杂合体,所以杂交后代为1:1,即黄鼠占1/2。【详解】多对黄鼠交配,后代中出现黑鼠,说明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鼠的黄色性状由显性基因
5、控制,鼠的黑色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错误;子代分离比为黄色:黑色=3:1,其中黑鼠占 1/4 ,而实际杂交后代中黑鼠约占 1/3 ,说明显性纯合子致死,即后代黄鼠均为杂合子,B错误;黄鼠体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黄鼠(Aa)与黑鼠(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黄鼠):aa(黑鼠)=1:1,其中黄鼠约占 1/ 2 ,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水稻有非糯性和糯性两种,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有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资阳农科所的技术
6、人员打算利用水稻这一性状进行一些遗传研究,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 可以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可能出现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B. 可以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颜色以及比例,验证基因分离定律C. 非糯性基因和糯性基因是通过直接控制淀粉的合成来控制水稻这一性状的D.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合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纯种的非糯稻和糯稻杂交,得到F1,则F1的基因型为Aa,能产生A和a两种基因型的配子,且比例是1:1
7、;已知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红色,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黑色,所以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多个视野,两种颜色的花粉粒数量比例约为1:1。【详解】可以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产生的F1都是杂合体,杂合体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根据“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有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可知F1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可能出现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A正确;可以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产生的F1都是杂合体,杂合体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颜色以及比例
8、,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B正确;非糯性基因和糯性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属于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间接途径,C错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合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C。5.已知豌豆某两对相对性状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子代遗传因子组成类型及比例如图,则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是( )A. AABBAABbB. AaBbAaBbC. AABbAaBbD. AaBBAABb【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单独分析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由图形可知后代中AA:Aa=4:4=1:1,BB:Bb:bb=2:4:2=1:2:1,据此分析。
9、【详解】由图形可知后代中AA:Aa=1:1,由此可知亲本应是AAAa,而BB:Bb:bb=1:2:1说明亲本应是杂合子自交,即BbBb,故亲本应是AaBb和AABb,C正确。6.现在有一闭花受粉植物种群(个体足够多),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作为亲本),已知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均没有活性,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繁殖3代后,子三代(即F3)中能产生可育配子的个体比例为( )A. 9/16B. 15/16C. 9/10D. 3/8【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
10、配子独立的遗传给后代。【详解】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F1可育个体为1/3AA和2/3Aa,F1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1/3Aa和1/6aa,其中可育个体为3/5AA和2/5Aa,F2自交所得F3中aa占2/514=1/10,所以F3中能产生可育配子的个体比例为9/10,C正确。7.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 a、b、d 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均为黄
11、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 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可以是( )A. AAbbDdaaBBddB. AABBddaa bbDDC. aaBBDDAAbbddD. AABBDDaabbdd【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可知,控制该动物毛色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进而推出A_B_dd表现为黑色
12、,A_bbdd表现为褐色,由于D抑制A的表达,因此A_D_、aa_ _都表现为黄色。【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要使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黄褐黑=5239”,则F1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Dd。AAbbDd与aaBBdd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Dd和AaBbdd,不符合题意,A错误;AABBddaabbDD杂交子一代是AaBbDd,但亲本一个为黑色,一个为黄色,不符合题意,B错误;aaBBDD与AAbbdd杂交子一代是AaBbDd,但亲本一个为黄色,一个为褐色,不符合题意,C错误;AABBDD和aabbdd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Dd,且两个亲本都表现为黄色,符合题意,D正确。【点睛】解答本
13、题关键在于根据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确定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毛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进一步推知F1的基因型和F2各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8.向动物卵巢中注射含3H的脱氧核苷酸后,检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放射性变化(该过程DNA只复制一次)。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甲、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具有放射性B. 丙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无放射性C. 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均成对存在D. 丙细胞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甲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乙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丙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详解】甲乙细胞中的
14、染色体在间期经过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DNA均含有标记,即每条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A正确;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均含有放射性,B错误;甲乙中含同源染色体,故染色体成对存在,C正确;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丙细胞可能会形成2种不同类型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B。9.如图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有可能是bB. 在卵巢中可能同时存在图、图两种分裂图像C. 若图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D. 图的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图的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
15、析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染色体大小不一,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图中中1、4染色体大小相同,而2、3染色体大小不同,结合图可知2是Y染色体,3是X染色体。【详解】图中和为姐妹染色单体关系,上某位点有基因B,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A正确;由于该个体为雄性个体,图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为次级精母细胞,在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减数分裂的细胞,所以可能同时存在图、图两种分裂图像,但卵巢的细胞中无Y染色体,故卵巢中不存在图、图两种分裂图像,B错误;图表示的是体细胞的有丝分
16、裂,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图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0.下图为精原细胞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的几个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精原细胞所在生物的成熟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B. 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C. 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图中有两个四分体D. 减数分裂过程需要线粒体、核糖体等具膜的细胞器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不含染色单体,故处于间期
17、或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含有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属于精细胞。【详解】A. 据图可知,该精原细胞所在生物的成熟体细胞中应有4条染色体,A错误;B. 据分析可知,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B错误;C. 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2个四分体,C正确;D. 核糖体无膜结构,D错误。11.关于低温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原理是低温可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的形成B. 大蒜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都可
18、能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C. 卡诺氏液浸泡 0.51h 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清水冲洗两次D. 制作装片的操作方法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不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低温和秋水仙素一样,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细胞加大而不分裂,着丝点分裂后的染色体仍在一个细胞中,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纺锤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即低温抑制了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大蒜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都可能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B正确;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错误;制作装片的操作方法与
19、“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同,都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错误;故选B。12.如图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中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受精卵B. c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的DNAC. b1和b2的分裂方式相同,但是过程有差异D. d1和d2的差异由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决定【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1、a2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该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b1、b2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d1和d2表示增殖和分化,该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详解】图中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受精卵,A正确;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
20、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b1和b2的分裂方式相同,都是减数分裂,但是结果有差异,一个精原细胞经b1分裂结束后可形成四个精细胞,而一个卵原细胞经b2分裂后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形成后还需要经过变形才能成为精子,所以b1和b2的分裂方式虽然相同,但是过程有差异,C正确;d1和d2的差异由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决定,含有XX性染色体的发育成女性个体,而含有XY性染色体的发育为男性个体,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21、各选项。13.与有丝分裂相比,下列所述是减数分裂特有的是A. 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 细胞中出现四分体,并发生交叉互换现象C. 细胞中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及着丝点的分裂D. 胞质分裂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答案】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
22、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细胞中出现四分体,并发生交叉互换现象,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及着丝点的分裂,C错误;有
23、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会出现胞质分裂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4.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B. 伴性遗传均有隔代遗传现象C. 雌性动物的性染色体都是同型的D. 红绿色盲女性的父亲一定患此病【答案】D【解析】【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个体
24、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个体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详解】只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又存在于体细胞中,A错误;伴X隐性遗传有隔代遗传的现象,伴X显性遗传具有连续遗传的现象,B错误;雌性动物的性染色体不一定是同型的,如家蚕,雌性是ZW,C错误;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女性的父亲一定患此病,D正确。故选D。15.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
25、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丁个体DdYyrr测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 1111B. 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揭示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D. 孟德尔用丙自交,其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答案】C【解析】【分析】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首先要通过杂交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让其进行自交或测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做出相应的判断。【详解】丁个体虽然是双杂合个体,但其控制茎高度和种子颜色的基因位于同
26、源染色体上,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只有矮茎绿色皱粒:高茎黄色皱粒=1:1,A错误;甲、乙只能说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只有一对基因杂合,B错误;研究分离定律时,只要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即可,故可选甲、乙、丙、丁为材料,C正确;丙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属于人工实验,提出问题阶段,D错误。故选C。【点睛】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选用的材料含有一对杂合子即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选用含有2对杂合基因的材料,且2对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16.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 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
27、患此病B. 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C. 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D. 如果外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对伴性遗传特点的理解。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方,一定会传给女儿,据此可判断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详解】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如果父亲患病,母亲含有致病基因时,女儿可能患此病,A项错误;如果母亲患病,其X染色体一定会传给儿子,儿子一定患此病,B项正确;如果外祖父患病,其女儿一定含有致病基因,但其外孙不一定患此病,C项错误;如果外祖母为患者,其儿子一定为患者,但其孙女不一定患此病,D项错误。1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
28、了一个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儿子(生育能力正常)。以下关于该男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细胞内含有3个染色体组B. 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外祖母或祖母C. 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D. 该男孩的女儿不一定携带色盲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男孩从根本上说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即体内两条Y染色体,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的结果;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干信息,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b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患红绿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详解】根据题意,该男孩体
29、细胞多了1条Y染色体,而不是多了1个染色体组,A错误;若红绿色盲基因用B、b表示,则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bYY,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所以色盲基因不可能来自其祖母,B错误;该男孩是由含Xb的卵细胞和含Y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条Y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的,C正确;该男孩一定会把Xb传给他的女儿,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理解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识记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审题,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判断变异类型和导致变
30、异的原因,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18. 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优生指导,不正确的有 ( )遗传病遗传方式夫妻基因型优生指导A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XaXa;XAY选择生男孩B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bXb;XBY选择生女孩C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Aa选择生女孩D并指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t;tt产前诊断【答案】C【解析】19.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活S型细菌和活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R型菌的菌体外有胶状荚膜,S型菌的菌体外没有胶状荚膜B. 图中活R型菌含量下降
31、的原因是活R型菌转化成活S型菌C. 图中活R型菌含量上升,与活S型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有关D. 活S型菌数量从零开始是由活R型菌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随着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呈现S型曲线的变化;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S型菌数量的增加,小鼠免疫系统抵抗力降低,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详解】A. S型细菌外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B. 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
32、消灭,所以曲线开始段下降,B错误;C. 随着S型菌数量的增加,导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图中活R型菌含量上升,与活S型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有关,C正确;D.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2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搅拌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B.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髙C.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多数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2PD. 合成噬菌体衣壳蛋白质所需的酶来自细菌【答案】D【解析】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A项错误;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
33、后上清液中放射性高,B项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由于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只有旧链中才有32P,占少数,C项错误;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营寄生生活,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噬菌体只提供了DNA复制的模板,其他都来自宿主细菌,D项正确。【点睛】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
34、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21.下列有关基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 基因是生物性状的控制者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 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碱基组成【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可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或者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基
35、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错误。22.下列关于人体内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酸分子中的每一个磷酸均与两个五碳糖形成酯键B. DNA和RNA均分布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C. mRNA和tRNA均为单链不含氢键D. DNA双螺旋结构的热稳定性和分子的碱基组成无关【答案】B【解析】【分析】核酸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其中核糖核酸即RNA,脱氧核糖核酸即DNA。RNA通常呈现单链结构,由核糖核苷酸组成,RNA分为mRNA、tRNA和rRNA三种,其中tRNA呈现三叶草结构,含有部分氢键;mRNA即信使RNA,作为翻译的模板;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DNA通常呈现双螺旋结构,
36、由脱氧核苷酸组成,两条链的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相连,其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一条链中的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详解】核酸分子中除了端部以外,每一个磷酸均与两个五碳糖形成酯键,A错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正确;mRNA、tRNA均为单链,其中tRNA中含有部分氢键,C错误;DNA双螺旋结构中C、G碱基对占得比例越大,热稳定性越强,D错误。23.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DNA 分子中一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B. 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 DN
37、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也是 DNAC.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是 ecD. 病毒的上述过程只能发生在宿主细胞中【答案】A【解析】【分析】上图为补充完善后的中心法则,a代表DNA复制,b代表转录,c代表翻译,d代表逆转录,e代表RNA复制。【详解】DNA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基团或1个磷酸基团,A错误;不管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均是DNA,故B正确;烟草花叶病毒为正链RNA病毒,故其遗传信息流动过程是ec,C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其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发生在活细胞中,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A项。【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
38、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4.如图为多肽链的生物合成过程示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有氢键的形成与断裂B. 该核糖体的运动方向是自右向左C. 图中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在5端D. RNA内部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答案】A【解析】【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该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自左向右。【详解】在翻译过程中,t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形成氢键,当tRNA离开核糖体时氢键断裂,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核糖体的运动方向是自左向右,B错误;题图
39、表示翻译过程,不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C错误;tRNA呈三叶草结构,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故选A。【点睛】注意: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单链RNA在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25.如图甲、乙是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A. 甲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B. 催化甲、乙两过程的酶1、酶2、酶3是相同的C. 图丙中含有2种单糖、5种碱基、5种核苷酸D. 甲、乙两过程均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其中酶1和酶2为DNA聚合酶;丙中含有
40、U,说明乙进行的是转录过程,其中酶3为RNA聚合酶,据此分析。【详解】A. 甲为DNA的复制过程,乙为转录过程,这两个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A错误;B. 催化图甲过程的酶1、酶2是DNA聚合酶,而催化乙过程的酶3是RNA聚合酶,B错误;C. 图丙中含有两种单糖、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C错误;D. 甲为DNA的复制过程,乙为转录过程,这两个过程均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D正确。26.如图人体中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以得出A. 过程需要DNA单链作模板,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为其直接供能B. 过程者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且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冋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
41、 基因1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M1、M2是转录形成的m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据此分析。【详解】A. 过程是转录,需要以DNA的一条链作模板,为其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A错误;B. 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但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中配对方式有:A-U、T-A、G-C和C-G;是翻译过程,A和U配对、G和C配对,B错误;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D. 据图显示基因1发生突变,会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知基因1
42、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27.发生基因突变以后的基因应该是()A. 显性基因B. 隐性基因C. 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D. 有害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详解】A. 基因突变以后产生的基因可能是显性基因,也可能是隐性基因,A错误; B. 基因突变以后产生的基因可能是显性基因,也可能是隐性基因,B错误;C.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C正确; D. 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
43、适应环境,D错误。2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B. DNA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C. 外界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可使DNA复制发生差错而导致基因突变D. 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只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原因:内因:
44、生物内部因素;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A正确;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基因又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B正确;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和外因(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C正确;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
45、的时期、原因、特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9.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各项,其中错误的是()A. 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B. 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C. 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D. 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体在有性生殖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时,受精卵又结合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详解】A、二倍体和二倍体的配子结合含2个染色体组,发育成的个体为二倍体,A正确;B、二倍体产生的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形成的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经过受精作用能
46、发育形成三倍体,B正确;C、三倍体在形成配子时,染色体分离的时候会出现不均等分离,从而导致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高度不育,不会产生后代,C错误;D、六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产生的配子含有3个染色体组,与含一个染色体组的配子结合后可发育成四倍体,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点: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30.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及原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于染色体复制的时期B. 两次使用普通西瓜的花粉,作用相同C. 三倍体西瓜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不能正常联会,不能形成正常配子D. 四倍体西瓜与
47、二倍体西瓜能够杂交形成三倍体,二者属于一个物种【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及原理,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二倍体西瓜幼苗发育成四倍体植株(4n),授予二倍体植株(2n)的花粉,在四倍体的西瓜植株上得到三倍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为三倍体的植株,则结出三倍体的无子西瓜。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其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A错误;第一次使用普通西瓜的花粉,目的是受精获得三倍体植株;第二次使用普通西瓜的花粉,目的是刺激三倍体西瓜产生生长素,使子房发育成果实,B错误;三倍体西瓜含有3个染色体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C正确;由于三倍体不育,
48、所以四倍体和二倍体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31.现有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若需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品系隐形性状均为显性残翅黑身紫红眼相应染色体、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打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
49、色体上。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个体只有控制黑身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错误;和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在号染色体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和分别含有黑身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D。【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先获得双杂合的个体,再进行自交或测交,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即
50、可做出相应的判断。32.人类的血型受到3个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部分成员的血型如下图,其余成员血型未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4的血型与双亲各不相同,这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I1的血型可能为A型、B型或AB型,不可能为O型C. 2和3是兄妹,他们具有相同血型的概率为1/2D. 若1和2婚配,所生的孩子为AB血型的概率为1/8【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详解】A、4的血型与双亲各不相同,这是等
51、位基因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A错误;B、根据I1和 I2的子代2为ii,3为IAIB,可推知双亲基因型为IAi和IBi,I1的血型可能为A型、B型,B错误;C、5的基因型为IAIB,6的基因型为ii,子代为1/2IAi、1/2IBi, 2和3是兄妹,他们具有相同血型的概率为1/21/2+1/2 1/2=1/2,C正确;D、3和4的基因型均为IAIB,1的基因型为1/4IAIA,1/2IAIB,1/4IBIB,2的基因型为1/2IAi、1/2IBi,所生的孩子为AB血型的概率1/41/21/2+1/21/21/42+1/41/21/2=1/4,D错误。故选C。33.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52、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B. 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C. 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D. 由于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答案】D【解析】【分析】片段是女性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XaXaXaY
53、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详解】A. 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即伴X隐性遗传病,这类病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B. 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B正确;C. 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D. 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有许多基因不同源,故人类基因组计
54、划要分别测定,D错误。34.有两个大麦纯系品种:一个是矮秆(br)但易感染锈病(t)的品种,另一个是高杆(Br)但抗锈病(T)的品种。现用高杆抗锈病(BrbrTt)大麦品种作为亲本进行自交,子代矮秆抗锈病纯合子所占的百分率为0.36%,推测亲本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A. Br与T连锁;br与t连锁B. Br与t连锁;br与T连锁C. Br与b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T与t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 以上都有可能【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
55、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适用条件:(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5、应用:(l)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2)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详解】由分析可知,子代矮秆抗锈病纯合子所占的百分率为0.36%,说明BrbrTt个体产生brT配子的概率=6%,而正常情况下,BrbrT
56、t个体产brT配子的概率=1/4,其远大于6%,说明brT配子的产生是交叉互换得来,br基因和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r基因和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连锁基因再发生交叉互换的计算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5.将玉米的一个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将子代细胞转入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下列关于细胞内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第二次分裂结束只有
57、一半的细胞具有放射性B. 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C. 第二次分裂结束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可能有3个D. 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玉米的一个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产生的2个细胞都被标记,每个DNA都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转入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则每个被标记的DNA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而另1个DNA的两条链都没被标记。【详解】由于根尖细胞中不止1个DNA分子,所以一个细胞在第二次
58、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子细胞的个数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4个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子细胞的个数就可能是2或3或4个,A错误;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中最多只有一条被标记,B错误;第二次分裂结束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可能有4个,也可能是2个或3个,C正确;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单体被标记,D错误。【点睛】利用图示法理解细胞分裂与DNA复制的相互关系,构建模型如下:这样来看,最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4个细胞都是;第2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第3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另外2个细胞是。36.研究者人工合
59、成的一种微小RNA,不能编码蛋白质,当其进入番茄细胞后,能作用于乙烯受体基因转录的mRNA,从而使该基因“沉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微小RNA可能与乙烯的受体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B. 微小RNA可能通过干扰翻译过程从而使该基因沉默C. 微小RNA与乙烯受体基因的模板链碱基序列相同D. 该技术可尝试应用于番茄储藏与运输过程中的保鲜【答案】C【解析】【分析】转录的模板是DNA,产物是RNA;翻译的模板是mRNA,产物是氨基酸。【详解】该微小RNA可能通过与乙烯受体基因转录产物进行互补配对而阻止其翻译过程,A正确,B正确;乙烯受体基因的本质是DNA(含T,不含U),与微小RNA(含U,不含T)
60、的碱基组成不同,序列不同,C错误; 该技术可以阻止乙烯发挥作用,故可以应用于番茄的储藏和保鲜,D正确。故选C。37.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的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下表显示酶A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比较指标患者白癜风面积30%20%10%5%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1.1110.9A. 中碱基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B. 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C. 使tRNA种类增多,使tRNA数量减少,中tRNA的数量没有变化D. 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
61、,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碱基对替换往往引起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变化,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往往引起多个密码子的变化。【详解】A、中碱基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B、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可能是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可能是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B正确;C、基因突变不会改变tRNA的种类和数量,因此中tRNA的数量都没有变化,C错误;D、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会改变,D错误。故选B。38.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62、突变基因的个体(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但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狂的地区。下列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该杂合子个体内不合成异常血红蛋白,所以不表现出症状B. 推算该遗传病后代再发风险率需要确定其遗传方式C. 该病为基因突变所致,只能通过基因诊断来检测D. 该致病基因为有害基因,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B【解析】【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同时,该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疟疾流行
63、的地区该杂合子容易生存。【详解】杂合子个体内可以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但是由于正常血红蛋白的存在遮盖了异常血红蛋白的作用,所以不表现出症状,A错误;推算该遗传病后代再发风险率需要确定其遗传方式,根据遗传规律进行计算该病再发的概率,B正确;该病为基因突变所致,但是由于红细胞形态异常,因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进行检测,C错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生存环境,D错误。39.某植物体细胞核基因B可编码一条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若该基因内部插入了三个碱基对可突变成b基因,会使相应的mRNA增加一个三碱基序列AAG,翻译成的肽链含
64、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B基因突变成b后,参与b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B. 在B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C. 在b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4种tRNA参与D. 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详解】B基因突变b后,由于mRNA中
65、A碱基的增加,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数量增加,但由于嘌呤和嘧啶配对,均为50%,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嘧啶核苷酸比例不变,A错误;在B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错误;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C错误;由于插入了3个碱基,如果插在两个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之间,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多了1个氨基酸;如果插在一个氨基酸对应的碱基内,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不同,D正确。【点睛】注意D选项的分析,必须分两种情况:一是3对个碱基刚好插在转录成2个密码子的中间;二是插在转录成某个密码子的三个碱基之间。40.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
66、种的不同之处是 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能形成新基因型 能形成新的基因 需要大量的选育工作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方法:杂交自交选优。 优点:能根据
67、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详解】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可以使生物的性状改变,但是多数的基因突变对生物是不利的。基因重组只能使原有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实质上就是通过人工诱发生物产生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根据的是基因重组的原理。因此,是正确的。故B正确。A、C、D错误。【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熟记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原理、优缺点,理解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区别便可准确做答。二、非选择题41.鸡冠的性状有多种,纯合子豌豆冠鸡与玫瑰冠鸡交配,子一代(F1)全是胡桃冠,F1雌雄交配,F2出现了冠形为单冠的鸡,表现型和数量如下表
68、。F2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公鸡7224248母鸡7224248合计144484816回答问题:(1)鸡冠形状的遗传受_对基因控制,且遵循_定律。(2)从F2中随机挑选豌豆冠鸡和玫瑰冠鸡各一只,形成一个杂交组合:豌豆冠()玫瑰冠(),或豌豆冠()玫瑰冠()。不考虑正交、反交的区别,只考虑基因型,则该杂交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有_种。理论上,若杂交组合的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的概率是_。(3)为了验证(1)中结论,利用F2设计实验,请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方案:让F2中全部胡桃冠母鸡与_交配,只收集、孵化每只母鸡产的蛋,_(填“隔离”或“混合”)饲养每只母
69、鸡的子代(F3),观察、统计全部F3的冠形和数量。预期实验结果:理论上,有16只母鸡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胡桃冠:豌豆冠=1:1;_。【答案】 (1). 两 (2). 自由组合 (3). 4 (4). 4/9 (5). 多只单冠公鸡 (6). 隔离 (7). 有8只母鸡的子代全部为胡桃冠;有16只母鸡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胡桃冠:玫瑰冠=1:1;另有32只母鸡的子代表现型及数量比为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1:1:1:1【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70、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表格信息可知,鸡冠的性状在雌雄个体的比例一致,因此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子二代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9:3:3:1,因此鸡冠的形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且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为胡桃冠、A_bb、aaB_分别是豌豆冠、玫瑰冠,aabb为单冠。【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性状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用A、a和B、b这两对基因表示,F2中豌豆冠鸡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玫瑰冠鸡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因此不
71、考虑正交、反交的区别,只考虑基因型,则该杂交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有22=4种。理论上,若杂交组合的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即22),且四种表现型及其比例是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1:1:1:1,则杂交的两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该杂交亲本出现的概率=2/32/3=4/9。(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利用F2设计实验,可以让F2中全部胡桃冠母鸡与(全部、多只)单冠公鸡交配(即测交),分别只收集、孵化每只母鸡产的蛋,隔离饲养每只母鸡的子代(F3),观察、统计全部F3的冠形和数量比值,即可得出结论。预期实验结果:理论上,有16只母鸡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胡桃冠:豌豆冠=1:1;有8只母鸡的
72、子代全部为胡桃冠;有16只母鸡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胡桃冠:玫瑰冠=1:1;另有32只母鸡的子代表现型及数量比为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1:1:1: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应用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判断出题目中的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然后利用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进行计算和推断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42.下图1表示某生物卵细胞形成过程;图2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某阶段的细胞。图3表示生殖细胞中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73、:(1)图2对应于图1中的_(填“”或“”),由卵原细胞到细胞的变化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发生_。(2)对照图3,请在图4中画出细胞核染色体组数的变化曲线_。(3)图1中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产生了基因型为Ab或aB或AB或ab的配子,则这些配子的产生与图3中_(填序号)时期密切相关,该变异被称为_。【答案】 (1). (2). 配对、分离 (3). (4). 5 (5). 基因重组【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是次级卵母细胞,是第一极体,是卵细胞;图2细胞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并且着丝点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第一极体;图3中A过程表示有丝分裂,B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详解】(1)图2中
74、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并且着丝粒分裂,胞质均等分裂,属于第一极体,即对应图1中的过程。由卵原细胞到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分别发生配对和分离。(2)A过程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染色体加倍,染色体组数为4,其他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均为2;B过程为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组数为2,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末期染色体组数为1,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组数为2。如图所示:。(3)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产生了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这是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致,发生
75、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3中5所示时期,引起该变异的类型为基因重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详细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准确判断图1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或细胞的名称、图2细胞所处的时期以及图3各个字母代表的分裂方式。43.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近百年来,果蝇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2)现有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结果为:子代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在X染色体上,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为
76、_。实验预期及相应结论为:若子代中_,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中_,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 (1). 易饲养,繁殖快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3).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4). 雌果蝇全部红眼,雄果蝇全部白眼 (5). 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或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解析】【分析】果蝇具有培养周期短,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1)果蝇具有培养周期短,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选择果
77、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2)根据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结果为子代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可推出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要确定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以选择白眼雌和红眼雄进行杂交,若子代雌果蝇全部红眼,雄果蝇全部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或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果蝇实验材料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44
78、.下图为酵母细胞中某生理过程示意图,表示生理过程,表示结构或物质。请分析回答:(1)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发生转录的场所有_。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2)过程中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物质有_;若通过过程形成的某RNA片段含1000个碱基,其中胞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碱基总数的26、32,则与该RNA片段对应的DNA区段中含有_个胸腺嘧啶。(3)直接参与过程的RNA有_,结构中最终生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填“相同”、“不同”或“无法确定”)。(4)用某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了_填图中序号)过程。(5)结构与噬菌体相比,化学成分上的最大差异是后者
79、不含_。【答案】 (1). 细胞核、线粒体 (2). 脱氧核苷酸 (3). 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4). 420 (5). mRNA、tRNA、rRNA (6). 相同 (7). (8). RN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详解】(1)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据此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的过程均为转录,发生的场所依次为细胞核、线粒体。物质为环状的线粒体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2) 过程为发生在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物
80、质有: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依题意可知:通过过程形成的某RNA片段含有的碱基总数为AUGC1000个,其中C100026260个,G100032320个,AU1000260320420个。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转录的DNA模板链中含有420个(TA),非模板链中含有的(AT)也为420个。可见,与该RNA片段对应的DNA区段中含有840个(TA),因此在该DNA区段中AT(胸腺嘧啶)420个碱基。(3) 过程表示翻译,直接参与翻译的RNA有mRNA、tRNA、rRNA。结构为核糖体,因三个核糖体与同一个mRNA结合,即翻译的模板mRNA相同,所以最终生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81、相同。(4)细胞质基质中的RNA是通过过程形成的。用某药物处理细胞后导致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说明该药物抑制了过程。(5) 结构(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可见,结构与噬菌体相比,化学成分上的最大差异是噬菌体不含RNA。【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识记并理解DNA分子的结构、转录和翻译过程等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据此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明辨:为DNA复制,均为转录,均为翻译,是核膜,为环状的线粒体DNA,表示核糖体,进而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45.农业上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a甲品种乙品种F1F1自交F2人工选择(汰劣留良)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
82、的优良品种b甲品种乙品种F1F1花粉离体培养得到许多单倍体小苗秋水仙素处理若干植株F2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c正常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d种子搭载人造卫星到太空返回地面种植性状稳定的新品种(1)a方法属于常规的_育种。选中的个体还需要经过若干代的自交、鉴别,直到不发生分离为止,这是因为新品种一定要是_。(2)b方法与a方法相比,突出的优点是_。(3)通过c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属于_倍体,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_,作用时期_。(4)d方法中搭载的种子应当是_(“干燥的”、“萌发的”、“休眠的”);此种育种的遗传学原理_。【答案】 (1). 杂交 (2). 纯合子 (3)
83、.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 多倍体 (5). 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6). 细胞分裂前期 (7). 萌发的 (8). 基因突变【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1)根据育种过程可以判断,a方法属于常规的杂交育种;杂种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选择的新品种一定要是纯种。(2)图中b方法为单倍体育种,a方法为杂交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通过c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属于多倍体;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纺锤体形成与细胞分裂前期,所以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4)d方法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萌发的种子分裂旺盛,DNA复制,容易发生突变,因此d方法中搭载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点睛】本题主要考场育种方法的知识点,识记各种育种方法的区别,包括方法和原理等以及学会判断和应用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