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424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云南省高一历史 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主要叙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具体包括(1)农业的产生及地位;(2)耕作方式的演进及农具的进步;(3)土地制度;(4)古代农民的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力役;(5)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2、解析: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态。自给自足

2、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从事生产劳作的农民,承担着赋役和租税的沉重压力。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力求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签兵,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本课分五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

3、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首先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其次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是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

4、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识记本节课涉及的基础史实、理解涉及到的相关历史概念。(2)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认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4)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5)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6)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

5、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7)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主要特征。2、解析:(1)学生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阅读教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本课需要识记的史实主要有: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赋税制度及重要水利工程成就等。 (2)在识记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探寻隐藏在历史现象后的本质规律,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3)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4)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

6、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6)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7)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归纳农业发展的特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云南省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

7、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综合同学们的想法,结合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这堂课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在这一节的讲课思路应该贯穿着“学生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的教育新理念,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服务。教材中涉及的同学们都很了解的相关知识点一带而过,只以板书形式列出,重在介绍新知识。并且教师还要巧妙的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增强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直观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教学过程

8、设计古代农民的负担赋税、力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一) 教学基本流程农业的产生及地位运用对联导入新课小结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古代水里事业的发展(二)教学情境 1、运用对联导入新课。活动:展示对联“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问题1:这幅春联中提到了“五谷”,同学们知道“五谷”指的是什么吗?过渡:道了“五谷”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以后可别被别人说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啦。古人把“五谷”与“太平”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活动:展示史料: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民间俗语: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9、无商不活。这句俗语当中提到的“农、工、商”分别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只好是本专题头三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问题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吗?(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运用相关资料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课开个好头。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2、农业的产生及地位。问题2: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的产生情况,并结合神农传说理解农业的地位。认识到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师生活动:教师提出

10、问题,学生回答并完成例1,教师总结概括,进行整体概述。例1、材料一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马骕绎史 材料二 据考古资料信息,在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窖穴,内中残存的以粟类为主的粮食计有5万多千克;在距今约70005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址。请回答:上述两则材料提供的主要历史信息时什么?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有说服力?3、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问题3:中国原始社会到汉唐时代农业生产技术是如何发展的?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发展历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

11、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4、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完成例2。例 2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这一土

12、地制度何时逐渐瓦解?试着分析瓦解的原因。(2) 材料二体现出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3) 材料二说明汉朝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古代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最终效果如何?5、古代农民的负担赋税、力役。问题4:古代中国农民沉重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请举具体的史例说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6、古代水里事业的发展。问题4: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水

13、利事业有何成就?灌溉工具有何发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7、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问题4: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归纳农业发展的特点。师生活动:结合教材中设计的相关历史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取课堂讨论等主动探究的形式掌握

14、这一知识点,并完成例3。例3:材料一 春耕夏耘,邱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论贵粟疏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朱陈村 材料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大成阅读后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和三则材料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8、目标检测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B、水利C、畜牧业D、纺织2、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

15、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3、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4、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C、花钱招募工人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5、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实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 A、勺陂的修建 B、都江堰的修建 C、郑国渠的开凿 D、坎儿井的修建设计意图: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编制选择题,随堂检

16、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否达成了目标的基本要求。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点评。9、小 结让学生谈谈收获与疑问。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四、配餐作业基础题(A组题)1、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3、下列符合汉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是( )牛

17、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大量使用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江南地区农耕技术相对落后A、 B、 C、 D、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 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 B、 C、 D、5、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重视并维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农业发展 B、维护社会安定 C、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维护自身统治6、举世闻名的秦长城与秦始皇陵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A、繁多的赋税B、沉重的徭役 C、苛刻的兵役D、土

18、地的高度集中设计意图:选择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本节所学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巩固对基本历史概念和史实的识记。估计完成时间5分钟。巩固题(B组题)7、读下列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据上图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汉代这一耕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哪一种形式?(3) 图三中的犁是什么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解读图片史料的基础上,认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过程。估计需要5钟左右。提高题(C组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

19、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材料二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节俭,思安百姓遂初民田之租。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 结合所学分析古代中国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阅读材料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用史实分析实现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古代中国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估计需要6钟左右

20、。学案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专题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学习目标1、能知道中国农业的起源,并结合“神农”的传说理解古代农耕经济的重要地位。中国农业产生于七、八千年前的 和 ,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 的国家。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 的成功实践,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 的实践。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地域性,北方各地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评价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农业 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

21、 ,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 小农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商周时期“刀耕火种”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开始出现 汉代唐代曲辕犁(特点)2、能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并能对此形成正确的评价。【注释】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是我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能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并分析出现土

22、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土地兼并现象:原因:(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和 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而 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2)土地私有,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 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商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表现:土地高度集中, 、 及 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影响:(1)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 的严重破坏。(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 破产。(3)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 ,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 ,但是,由于 ,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4)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 ”的口号。4、能掌握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民的沉重负担。

23、赋税制度原因: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 ,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 。特点:(略)意义: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 的主要来源。徭役制度含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 。影响:(1)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 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2)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 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 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5、能知道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及灌溉工具的成果。起源:大禹治水主要成就:(1)战国时期, 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 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了“ ”。(2)汉代, 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

24、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例1:材料一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马骕绎史 材料二 据考古资料信息,在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窖穴,内中残存的以粟类为主的粮食计有5万多千克;在距今约70005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址。请回答:上述两则材料提供的主要历史信息时什么?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有说服力?问题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例2: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25、之滨,莫非王臣。诗经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这一土地制度何时逐渐瓦解?试着分析瓦解的原因。(2)材料二体现出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3)材料二说明汉朝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古代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最终效果如何?问题3: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例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

26、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上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四 自田制(均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

27、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请回答:(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古代社会中对自耕农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谈谈你的认识。(1)地位:自耕农经济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作用: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2)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于自耕农的沉重徭役负担;难以抵抗的自然灾害;地主的土地兼并。认识: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经济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个深刻的矛盾。三、目标检测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

28、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2、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3、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4、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5、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实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 A、勺

29、陂的修建 B、都江堰的修建 C、郑国渠的开凿 D、坎儿井的修建四、配餐作业A组题1、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3、下列符合汉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是( )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大量使用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江南地区农耕技术相对落后A、

30、 B、 C、 D、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 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 B、 C、 D、5、举世闻名的秦长城与秦始皇陵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A、繁多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苛刻的兵役 D、土地的高度集中B组题6、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 )A、火耕 B、耜耕 C、牛耕 D、中耕7、封建王朝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未能成功的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认识不到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

31、地主阶级是封建王朝的阶级基础,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C、解决土地兼并的改革设想没有体现出平均思想D、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贯彻不利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沉重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水旱灾害 D、农业技术的落后9、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直接反映了(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 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10、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重视并维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农业发展 B、维

32、护社会安定 C、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维护自身统治C组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材料二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节俭,思安百姓遂初民田之租。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结合所学分析古代中国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