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239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pdf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2020下面是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水务工作者观看榜样有感原创 13 篇,请您参阅!【篇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如 1955 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

2、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上个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如1996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出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

3、上。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注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与注重创造精神价值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关联,

4、两者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互为补充。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针对当代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是德智体美不能替代的。实践育人是侧重从教育的途径方面强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纸上谈兵,而应实现知行合一,离开了实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目标都可能落空。当然,劳动教育在实施途径方面有自己

5、的特点,它主要不是在课堂里“讲”出来的,而是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又是与实践育人相通的。无论是学工学农、勤工俭学,还是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都既是劳动,也是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劳动教育,如学生做理化生实验、进行社会考察、军事训练等,就不能视为劳动教育。不能用劳动教育替代实践育人,两者互为补充,共同育人。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于 2017 年 9 月印发。指导纲要将劳动教育

6、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设计。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了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理精神”“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能“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等,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向学校推荐了 152 个主题内容,其中至少有一半与劳动教育有关。具体如“家务劳动我能行”“我是校园志愿者”“农事季节我帮忙”“创意木艺坊”等。这些主题既包括手

7、工、陶艺、园艺等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也纳入 3D 设计与打印、创客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智能劳动项目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既有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也有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涉及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基于探究、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注重责任担当的服务性劳动。如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要“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要“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再如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

8、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指导纲要更多地关注到现代科技背景下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第四,在保障条件上,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和学校“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为学校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规范化的安全制度及管理措施”等,这些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比较具体切实的规划和指导。当然,指导纲要主要是将劳动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对待,这与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一育的要求和高度还是有差距的;同时,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全面设计,它不能单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落实。从三个方面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

9、程的劳动教育功能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聚焦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指导纲要对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有一个初步的进阶设计:小学强调“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要求“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等;高中要求“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目标。如在劳动观念方面,小

10、学生要初步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进而尊重劳动;初中生应体认到美好生活必须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去创造,进而热爱劳动;高中生必须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道理,进而崇尚劳动。在劳动习惯方面,小学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儿自己做,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初中生要能够自觉地、随时随地、持之以恒地完成日常生活劳动,积极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高中生能热心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要以目标来统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强化劳动观念与态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和不断改进,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第二,对不同年级学生劳动

11、实践项目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安排。要以学校为单位,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办学理念、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结合指导纲要推荐的有关活动主题,对学生劳动实践项目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完全由班级自行其是、各年级错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对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等进行系统安排,使具体内容、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对劳动实践与学科学习、跨学科考察探究、各类主题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第三,把握不同类型劳动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明确其关键要素,通过突出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有效落实育人目标要求。

12、指导纲要对“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的关键要素都做了具体分析。如“社会服务”要“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他人或公共需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而不只是让学生按照成人的要求去执行;指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制订切实可行的服务行动计划,避免停留在单纯的简单机械劳动水平上;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开展服务活动,克服半途而废;组织学生进行服务经历及体会的交流,对学生在服务行动中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抓住上述关键要素开展服务活动,才能

13、把服务性劳动的有关育人要求落到实处。【篇二】长期以来,劳动的育人价值一直被家长忽视,是非常遗憾的。曾有行家言:一个人的劳动素养在成长和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像一个人的书卷气无法掩饰,一个人的劳动素养甚至可一目了然。家庭中强调孩子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还有更加具体的意义,至少可以避免孩子做“寄生虫”的可悲境遇。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我国并不被广泛重视,尤其是课业负担较重的背景下,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做作业看书就行了,不要为别的事耽误时间,干家务活是家长的事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将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深层的隐患。孩子从小不干家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依靠家人,难以作为一位平等的家庭成员深度融入家

14、庭,逐渐形成自我中心的习惯,成人后难有照顾他人的情怀和能力,融入社会、建立自己的家庭也面临风险。家长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是,无论孩子将来干什么,什么地位,做多大贡献,总要从养活自己、自己照顾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开始。“劳动创造了人”,从教育角度看,这是一句真理,只有积极参与劳动,有比较高的劳动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孩子参与劳动,就是在接触外部世界,就是在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动手改造这个世界。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对家长是个不小的命题。家长可能会遭遇孩子不配合、有始无终、效果没有保证等可能。这里给家长几个建议:家长要给予孩子劳动必要的尊重。孩子参

15、与劳动,可能不熟练,甚至带来很多麻烦,但家长要明白,这是孩子在成长,应给予鼓励,应付出耐心。家长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化,“今天你洗碗”,把活儿一推,就不管了。这样无意中就把劳动解释为负担,会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切忌急功近利,教育的一大敌人就是急功近利。要精心设计孩子参与劳动的层次,递进展开。一开始太复杂,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就会索性一推了之。要精心设计你的激励办法,让孩子有成就感;多注意孩子劳动的细节,在细节上及时肯定。当然,如果孩子在整个过程规划上有创新,就更值得明确表扬。家长要多设计一些集体劳动项目,最好大家一起动手,群体劳动教育效果更好。尤其不要大人在打牌、聊天,让孩子一人做家务。要认识到,一

16、起劳动是难得的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一起劳动,家长和孩子处于平等状态,容易打开心扉,平日的一些疙疙瘩瘩也许就因此解开了。总之,优质的劳动教育可谓一本万利,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整体规划,次第展开。可以想象,长期接受劳动教育的孩子,长大才会成人,家长将会得到一个勤快、孝顺、独立、自信的好孩子。【篇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力度,而当务之急是要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转变观念和评价机制。落实劳动教育,

17、应该把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实践锻炼、创新性劳动成果以及劳动习惯养成、劳动品质形成,纳入全面的考核评价内容,以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践行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五育本应并重,要真正夯实劳动教育,必须改变目前对教育“唯分数”的社会需求,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把劳育作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悦心的重要手段,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的“成长营养”、终身受益的法宝、撬动幸福人生的强而有力的支点。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力求家校协同跟进。落实劳动教育除了学校精心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外,还应该把家校协同共

18、育作为突破口,鼓励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同行者。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起锚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劳动启蒙教育的主导者和首席老师。家长一方面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要把家庭劳动日常化,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洗碗洗衣、扫地擦窗、淘菜做饭、叠被铺床、整理衣橱,让孩子有更多“童稚携壶浆”的劳动实践,让家庭发挥出劳动教育基地的最大化作用。特别是目前孩子宅家抗疫,在居家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让孩子在更多的家务劳动的承担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习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9、。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全社会通力协作配合。劳动教育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首先,要大力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先进经验,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劳动光荣、劳动最美以及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全社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相关力量,实行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作用,让各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保障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

20、化劳动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让学生在多元劳动实践中奉献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健全完善督导体系。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督导重点,加大督导力度,对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进行经常性督导,对区域开展劳动教育进行适时监测督导,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阶段性专项督导,并通过架构督导通报制度、反馈制度、整改制度、约谈制度、激励制度,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奖优罚劣,从而确保将意见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各项要求细化为具体行动并落到实处。党和国家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

21、措。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劳动教育凸显实效,绽放魅力,让劳动教育为孩子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每一个教育人都责任在肩,都应该不辱使命。【篇四】劳动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申加强劳动教育,提出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明确要求,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质得到增强的同时提高其精神境界,由此获得身心二元的全面解放。劳动教育在现代社会实现自

22、觉转型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这在劳动教育上就体现为其价值理念的建构和现代性的转换。以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为重要根基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带来的全球性问题表现愈为突出。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首先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被打上了“塑料儿童”“宅童”的标签,儿童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对其进行现代劳动教育显然是使人与自然得以重新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实现当代社会人自然

23、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劳动教育因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乃是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及劳动态度,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认识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这是现代性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的前提。此外,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又能激发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自然概念所

24、蕴含的现代性意义还在于面对世界共同生态危机,人的主观能动实践活动是核心且起关键作用,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以遵循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劳动让个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一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为个体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增强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劳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劳动在人与他人社会关系建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意义上,现代性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乃是:通过劳动教育生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理性形塑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人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以此

25、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从对个体理性的关注转向对公共理性的关注。我们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以此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生活。人在劳动实践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以他人和社会拥有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因此成为涵养学生公共理性、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

26、就是说,劳动教育因此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遵循自我实现及主体发展为终极目标最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和解放。也正是借助于教育中的劳动,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劳动教育对于推动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具有现实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中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批判

27、性思维的重要性,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强调以人的主体性发展及自我实现为目标引领,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应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现代劳动教育的人生之道引领之下,我们相信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更多心灵上的满足与成就,通过劳动教育过程中对自我人性的解放实现学生的自我生成和创造。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激发人自身潜在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重建人与自我的丰富关系;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价值美好。人是一种生成性的辩证存在,是一种多向度的二重性矛盾结构,人与自然之间的

28、生态互动的自然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良好社会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关系等都是检验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具体标准。现代性视阈下的劳动教育需以遵循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为重要根基,以遵循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以遵循自我实现及主体发展为终极目标,三位一体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达到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篇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新定位,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要准确理解意见精神,落实好劳动教育,应该把握好新时

29、代劳动教育的几个特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的系统性。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里要特别注意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既不能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针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而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生活的劳动能力外,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

30、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其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推进的贯通性。意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明确了各学段学生进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的总思路。从小学到大学,不仅仅是学生劳动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变化的过程。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因此,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再其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

31、动教育”,对普通高校更是首次提出了“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的新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大学教育里让学生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著、最持久的是课程教育。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劳动实践或劳动体验,或者只把劳动教育集中在实习实训、实践育人层面,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最后,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时代性。意见充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提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高校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要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给劳动教育增强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