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高中新课程中社会实践课的开展海丰县梅陇中学 谢纪样2004年9月全国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由8 个学习领域、15个科目和若干模块构成,学生必须学习获得包括社会实践6学分在内的144学分方可毕业,所以社会实践课的开展将成为每所高中学校探讨的热门话题。以下是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对开展社会实践课的一些领会与分析。一、 来自农村教育的启示在我们农村,多数家庭为了供养孩子读书,基本耗尽了家中的绝大部分收入。家长不让孩子涉足农活,只让孩子专心读书,可是三年初中毕业,能够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只是部分学生,有很大数量的学生只能回到农
2、村,从家长那里学习农业知识和农活技能,做一名庄稼人,而高中毕业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回到农村也一样,只能不情愿地从家长那里重新学习农业知识。受教育时间越长,适应农村社会的情况就越糟。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学生虽然在学校学到了书本知识,但他们没有社会知识,他们不了解社会,不知道他在社会应该充当什么角色,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只限于书上、电视上看到的或听他人议论到的,一旦踏入社会,现实与想象相差甚远,他们对社会极不适应。原因之二是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学生并不接受。所以教育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社会实践课也应运而生。二、 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社会实践的开展旨在打
3、破教室的框束,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意于构成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评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开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泛而丰富,但为了适应学生
4、实际和可操作性,归纳为以下几类:(一)、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学校要组织学生逐步接触社会各行各业,并亲身参与实际的行业活动,从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一般劳动技能。(二)、学校传统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学校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这些活动也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学校传统活动,以科技节、体育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指学校社团、俱乐部成员围绕某一个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学校内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学校是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重要契机,有助于促进学生迈向
5、健康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三)、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等。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涉及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等;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生存锻炼则是将学生置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使其在其中寻求维持生活的方式,锻炼生存能力。这类活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界和思路、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四)、社区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校要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项目上勇于创新。总之,社会实践课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而且新课程改革必须要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社会与学校联系起来,把学生与群众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