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829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9版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对应学生用书P10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A该记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B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有待于实物印证C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D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定可信答案B解析大禹治水和契被封于商是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史料中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将其完全归于神话传说而认定其毫无历史价值,故排除A项;材料中记载的内容属于文献史料,但是有待实物的印证,B项正确;史记

2、中的记载属于司马迁二次加工整理的记载,不是一手史料,故排除C项;史记记载虽然以信史著称,但大禹治水和契封于商属于没有实物证据的记载,不能就此推断该则史料就是可信的,故排除D项。2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矛盾激化、亲情疏远”“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可判断该政治体制是分封制。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春秋时代”出现了“僭越频发”的现

3、象,故A项正确。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由此推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答案C解析结合教材中“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晋国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属于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秦晋之好”证明秦不属于姬姓封国。燕国是周王室召公的封国,属于姬姓封国,宋国是殷商贵族微子的封国,不属于姬姓封国。由此可知,说法正确;晋宋、秦燕不属于“同姓”封国,可以通婚,正确;晋燕同属姬姓封国,故不能通婚,排除。故选C项。4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

4、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答案A解析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可知,材料体现了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5“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现象始于()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答案B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称“皇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决于皇帝,皇权高度集中,其命令称为“制”或“诏”,故选B项。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某一官职“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

5、()A丞相 B太尉C御史大夫 D廷尉答案B解析从“掌武事”来看,该官职为太尉,秦朝太尉管理全国军务,故选B项。7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A废除贵族特权 B加强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 D设置三公九卿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秦朝在地方设郡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8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中央推行中

6、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军功爵制共存答案C解析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结合,属于“中间路线”,故选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或国家结构形式,A、B、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9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世袭制 B军功爵制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由“举秀才”“察孝廉”即可得出此制度为汉代察举制,故选C项。10根据以下图示,对下图所反映的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A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B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C该制度

7、在唐朝建立D该制度保证了皇权独尊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11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减少决策失误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集权于中书省答案B解析“唐太宗”“中书”说明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这一做法发挥了集体协商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故A、D两项错误;三省是决策与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1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

8、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选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行,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已对百姓造成危害。其实质是强调选官应注重个人品行,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1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故选D项。1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

9、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可排除B、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5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答案B解析整个中国古代呈现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趋势,但个别朝代并不符合这个规律,元朝因为实行一省制,使相权集中,故B

10、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16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A解析“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表明中书省强调高效行政,“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排除。17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A朝野普遍认

11、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B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C明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D明朝政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不堪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的内阁,实质上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所以其署衙必须挂上某部尚书的名号,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朝野普遍认为”,且阁臣头衔并非无足轻重,排除A项;明朝皇帝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朝政治腐败,排除D项。18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明代这样做的目的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

12、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宦官与六部的关系,不涉及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谈“内臣”对“六部”的制约,与皇帝的行政负担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不是对六部内部关系的协调,故C项错误;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从而实现对六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泛滥,故D项正确。19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会审”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

13、立性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会审制,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这表明监察机构并未呈现出独立性,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强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皇帝集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2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答案B解析自秦始皇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皇帝的权力总体趋势是不断加强的。

14、故选B项。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

15、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10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4分)答案

16、(1)指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2)原因:周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6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3)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回答。第(2)问,“原因”可以还原成“诸侯争霸”的原因,“破解”可结合秦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回答。第(3)问,可以根据“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等信息回答。22(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之中,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

18、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

19、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产生这种廉政措施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6分)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中央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3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

20、权的矛盾一直存在。(3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分)(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3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朱元璋出身贫寒,痛恨贪官污吏。(3分)(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6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在中央、地方都设立监察机构负责监察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县长官,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且直接向皇帝负责,据此回答“特点”;联系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知识回答“背景”和“目的”

21、。第(2)问,从材料二“宋初统治者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分析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从材料三中信息可知,明初通过严刑峻法反对贪污腐败,回忆明初政治特点,联系朱元璋对贪污的极端不满等知识回答原因。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从廉政制度建设、高薪养廉、重视人文精神等角度回答。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

22、质。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总结从汉到清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23、,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10分)答案(1)表现:行省制建立。(2分)特点:二重性。(2分)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2分)(2)措施: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4分)(3)模式:第一种:众设宰相,分化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分)第二种:在正式行政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汉武帝时的“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3分)认识: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可知是行省制建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可知其特点是二重性;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也是因为其沿袭传统做法,以及加强统治的需要。第(2)问,材料二体现了皇帝亲理朝政,并结合军机处设立的史实作答。第(3)问,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增设宰相,通过分权得以集权,另一种是在正式的机构之外再设置新的非正式的机构分割相权。认识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