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培养的实践途径摘要: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本文基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在此环境下,就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了浅探,本文旨在阐述在新的教育大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应该如何培养,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使新一轮的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关键词:人文;美育;美术教学;美术课程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80-01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出现了“重能力轻人文”的
2、现象。而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宗旨之一就是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藝术学科的美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那么在新一轮课改中,美术教育应如何积极面对?笔者认为,应重新审视其学科教育功能,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为达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自身认识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
3、的培养也就意味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为此,美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首先,要建立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可能再以单纯地绘画技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了。其次,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
4、教学氛围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宽容与关爱,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了解美术,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2.鼓励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情感培养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美术技能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而少年儿童时期正是情感、态度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施教者我们必须要把握良机。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首先确定的不是知识目标,而应是学生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倡自主学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学生长期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的,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
5、断丧失,从而影响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主体作用。试举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小鸟找家时,教师便可以在上课之初,简要介绍本课的绘画的主题思想,然后仅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思考漆黑的夜晚,哪里才能找到让小鸟顺利回家的光,从这个角度启发学生,然后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创作的情感。具备乐于创作的情感,学生的能力自然容易得到提升。3.2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长期以来,学生多以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合作很少,如果长期处于个体过于偏重竞争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变得孤僻、冷漠、自私。而合作学习使学生除了相互之
6、间学到了知识外,还加深了彼此的情感,领悟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培养了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参观动物园等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各个小组分别思考动物园里可能会有什么动物,并要求他们画出来并且不能重复。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一定会主动地积极开展交流,不仅可以使他们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互相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3 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比如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只小狗在宽阔的河边,让学生思考小狗怎么样才能过河,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方式画出来(桥、船、甚至画出飞机都可以),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课程高扬人文精神的背景下,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