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两则语文园地“寓言”“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2、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
3、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3.能结合故事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2.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情趣1、出示“揠苗助长”图片,复习它的寓意。
4、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这样的成语呢?3、总结,讲解寓言的特点。(“寓”,寄托;“言”,讲道理;“则”,篇。)4、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出示PPT图片,板书、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叙述)3、联系课文内容,讲解“亡”、“牢”的意思。“亡羊补牢”完整的意思。三、学习生字认读情况1、指名学生领读生字,找出错误纠正。2、教师引导学生从读音、字形、词义方面找出重点、易错及不明白的知识点。(圈、街坊、窟窿的读音、圈、叼、窿的写法、街坊、劝告的意思)3、齐读,出示句子指名读,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四、分析课文,
5、理解内容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第一次:1、第一次丢羊后的心情怎么样?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找出句子2、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什么心情?(不在乎)换种说法,意思不变。哪种说法语气更强烈?用不在乎的语气读句子。3、如果是你丢了样心情会怎样?(着急)他的街坊也一样着急,他是怎样说的?找出句子。4、出示“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分角色读。5、养羊人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板书:不听劝(又丢)第二次:1、第二次丢羊后的心情?怎么想的?找出句子。2、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换种说法意思不变,板书:后悔3、后悔说明什么?板书:有错,接
6、受4、他又是怎么做的?找出句子,齐读。修了没?(板书:修。)修了说明了他对前面的错误?(板书:改正)怎么修的?(板书:赶快)赶快说明了他错误改正得?(板书:及时)5、结果怎么样?(板书:再没丢 不算晚)6、总结:养羊人从第一次丢羊的不听劝、又丢到第二次丢羊的后悔、接受劝告、赶快修、再没丢,他的心情和行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寓意。出示PPT,齐读寓意。五、拓展训练:1、出示PPT:和亡羊补牢一样意思的句子或词语。2、出示PPT:养羊人的庄稼地里长满了草。养羊人的儿子不认真学习。养羊人会怎么做?3、我想对养羊人说:“。”出示PPT练习:我想对说:“。”六、阅读延伸:主题语文34页邯郸学步:1、邯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邯郸做了一件什么事?3、你懂得了什么?七、作业:1、把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2、搜集更多的语言跟大家分享。八、板书设计一次 二次不听劝(又丢) 后悔 赶紧修 再没丢有错 接受 及时改正 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