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 要】在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下,音乐教学上的有效性研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音乐,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改变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哪些方面可以让小学音乐课堂更高效(一)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一门学科的基础教育上有其特点为它的存在作为支撑,也就是说,音乐课应该是音乐作为载体,这需要作为音乐的课程的基础进行实施。对于音乐教师,音乐是他的专业,会教
2、音乐应该是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音乐的学习,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正确对待音乐学习的态度。音乐陶冶人的情操和让人全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是基于艺术特色的学科,它的前提是通过音乐学科自身的艺术特点,来发展人可塑造的各种能力。(二)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师需要发挥自己主导作用和影响学生的主体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音乐的实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必须热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愿意学习。从表面上看来,这个想法似乎是每一位教师所接受的,但
3、是事实上,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不完全了解。对于决策和行为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自己教育思想的影响。(三)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不够重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突破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小组撰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形式中集体学习的需要,促进积极学生的学习。音乐课教学不像其他的科,在音乐课堂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习音乐多样和灵活的方法规律,而且要在课堂上“动”“静”需要相结合。二、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教学设计要遵循音乐的本质音乐教学应遵循音乐的本质,遵循人接受音乐的规律。想想看,我们是怎么学会那些节奏很难且不容易
4、上口的歌曲的?答案是听会的,听很重要,为什么?因为音乐,就其性质而言,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是听的艺术。每个音乐的艺术品,大到交响乐,交响诗,小如一个小型的儿童歌曲,都是让我们听了之后才被接受的!所以,我觉得在课堂音乐教学中,首先是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多听音乐,老师,不要怕重复,因为音乐学习,不能怕重复。一个听了上百次的歌曲会让你终身不忘,心里学家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唱谱学会的歌曲,两天就忘!同样,老师需要让同学们听,反复听。(二)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内容不一定相同。在一般情况下,课本指的是主要内容,而只是基于课本来安排音乐课堂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课堂将变得比较
5、生硬,没有足够的柔性。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学校的现状,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及相应的附加或删除选定的部分课程内容,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授小学四年级下册唱山歌一课时,课本设计的是一首旋律流畅很受同学们喜欢的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唱山歌。因为我考虑到平时对学生的音准和声音的训练比较注重,而我教的这些班对于音准也把握的比较好,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我决定将这首歌曲进行拓展,为学生们加上简单的二部合唱。(三)学生需要有参与体验和创新的空间体验式学习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方法,音乐实践是一个重要的体验渠道,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在各个方面创造实践审美体验教学的机会。如随音乐
6、肢体表演,模仿乐器演奏为歌曲伴奏、为歌曲指挥等等,这些机会也能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体验,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是有趣的,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显著的困难已得到解决,双方在不知不觉中对审美体验得到了渗透,也使学生在审美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教师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如何设定改进教学的合理目标,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选择,教学过程精心的设计和方法,成为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实例很多,但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课堂教学和全面的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在文章中注重对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特别是音乐本质的分析,并希望提供参考和对音乐教学起到帮助作用。【参考文献】1沈维丹.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11)2陈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3陈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我见J.黄河之声,2011(23)4郭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S1)5冯会.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