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南极风光(教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并积累好词。2、 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尝试运
2、用。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南极风光的奇异和美丽,激发学生探究神秘世界的兴趣。2、学习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尝试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体会人类开发南极的雄心壮志。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积累文中的一些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南极风光奇异和美丽的特点。教学难点: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尝试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1、师: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它就是南极。(板书:南极)请
3、大家来欣赏一下南极的景色。2、多媒体展示南极风光。3、师:请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看后的感受。4、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写南极的(ppt出示课文第一节),请大家轻声读一读。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出现了三次,你找到了吗?你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讲解排比句)?用排比句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你知道这句话要强调什么吗?你知道怎样来读这句话吗?5、师:作者通过“没有什么”写出南极是个很荒凉的地方,但你知道南极有什么吗?6、学生交流,ppt出示:冰雪 动物 南极光(板书)7、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南极的风光。(板书:24、南极风光)二、细读2、3、4节,深入理解,朗读体会1、学习描写冰雪一节:1)女生读。师
4、:你们看到什么奇特的景色?2)ppt出示,学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子,幻灯片上分别出现冰雪所堆成的形状:宫殿、隧道和悬崖。3)那风还会把冰雪堆积成什么形状?(ppt出示:有的像_。)4)不管什么形状,这些冰雪共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在课文中找2个词语。5)ppt出示图片,理解“晶莹剔透”、“造型奇异”。6)在这一节中,你还发现了什么?7)齐读。2、学习有关动物一节:1)出示ppt,男生读,女生提问题。2)解决:“居民”一词上为什么打引号?什么叫望而生畏?3)师:这一节你还读懂了什么?4)齐读。5)小结:终年不停的狂风、极度的严寒使南极的自然环境变得极其恶劣,那为什么人类还要去那里考察呢?6
5、)师生共读第5节。3、学习描写南极光一节1)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但也不全是单调的白色,有时也会出现绚丽夺目的光彩,这一十分罕见的景象就是南极光。下面听老师来朗读课文,大家听老师读得怎么样,并用浪线划出描写南极光的句子。2)ppt出示图片和填空,让学生说具体: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_,有时像_,有时像_,有时像_,有时像_。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_。3)比较:“有的像”和“有时像”4)仿写:用上“有时像有时像”或“有的像有的像”。四、齐读,小结。南极真是一个奇异而神秘的地方,有关南极的资料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到网上查阅、学习。教
6、学反思:正确的讲解 有效的训练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语文学科,面广量大。作为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忙得像一只陀螺,很少有喘息的时间。临近考试,更是大运动量的操练,考试、批阅、订正、抄写,更是不亦乐乎。而一到考试日期,盼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试卷,绝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更没有胜券在握的愉悦感,因为考试的题目不在想象之中,而在意料之外。留给教师的只能是伤心、后悔、无奈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常常思考这一令人困惑的现状,以求得到有效的良策。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仅靠大运动量的机械抄写是无济于事的,那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怨言。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语
7、文成绩,教师只有结合课文,在课上抓住知识点作正确精当的讲解,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次学校组织教学论坛的活动,我负责上一堂展示课,我上的是南极风光。这是一篇介绍南极风光的常识性的课文,但课文词语丰富,句子优美,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典范。因此,我在备课时确定了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正确理解排比句及仿写排比句的教学目标,以此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的能力。教师如果不作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往往只会翻阅词典理解意思;或者写出词语的近、反义
8、词,这样对词语的理解就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积累的词语不牢固,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时强调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这一要求。如,教学“晶莹剔透”这一词语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个词语是在描写什么物体(冰雪)?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冰雪的特点(又光亮又透明),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稍作思考,就说出了“晶莹剔透”在课文中是指冰雪又光亮又透明的意思。排比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之一。怎样让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刚接触排比句时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学会初步的运用,我在教学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在课文第一节中有这样一句排比句:“在那里,没有
9、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轻读句子,问:“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出现了三次,你找到了吗?”学生很快地找出了“没有”这个词。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三个分句的句式是否相同,学生一看就知道句式是相同的。接着让学生想想这三个句子都在写什么?学生稍作思考就知道了这是在写南极的自然环境。教学至此,教师讲解:“排比句就是三句或三句以上,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教师正确精当的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什么是排比句。那么为什么要用排比句呢?我告诉学生是为了起强调的作用。我进一步问:“这句句子要强调什么?”学生回答要强调
10、南极自然环境的恶劣。我进一步追问:“既然是强调,那么怎么来读好这句话呢?”学生们回答要逐渐加重语气读。教学至此,学生对排比句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在教学“冰雪”和“南极光”这二节时,学生们又学到了二句排比句。这时学生对排比句的认识已不成问题,我就采用“明知故错”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有的像”和“有时像”的区别。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冰雪形状的变化时间长,作者运用的是静态描写,所以用“有的像”;南极光是瞬息万变的,作者运用的是动态描写,所以用“有时像”。最后,我安排了四题运用“有的像”、“有时像”的排比句的仿写,并作出了及时的点评。这样的讲解与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正确精当的讲解,行之有效的训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训练,而不应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心落实在大量的机械的抄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