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人口迁移(必考加试)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加试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a1.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因素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cb考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必考加试)考点梳理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a)(1)人口迁移的概念a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b主要特点:必须跨越行政区(一般指县、市以上);变更定居地;迁移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以上)。(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农
2、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因素(c加试)(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2)具体因素推力(排斥力)拉力(吸引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好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战争优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考点突破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
3、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土地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生态移民”或“环境移民”2.经济因素(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政策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社会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人类
4、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军人家属的随军迁移未成年人随父母工作迁移宗教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迁入以色列 (2015浙江10月选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大规模迁移,其根本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差异 B交通运输的发展C建设项目的布局 D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解析经济因
5、素往往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答案D考点专练英国路透社2014年2月25日报道,叙利亚三年的内战导致240万人无家可归、逃离叙利亚,难民人口超过阿富汗,成为世界之最。读下图回答12题。1叙利亚这种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A促进周边国家经济发展B可缓解叙利亚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C加强了叙利亚与周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D对周边国家环境和社会治安造成巨大的压力2影
6、响叙利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因素 B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解析第1题,叙利亚此类人口迁移是由战争因素引起的,属于国际难民迁移,其影响与经济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国际难民迁移给移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环境带来影响。第2题,阅读材料可知,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无家可归,逃离叙利亚,战争属于政治因素。答案1.D2.C读“19802005年我国人口迁出、迁入重心演化轨迹图”,回答34题。3由图可知()A迁出重心的位移变化比迁入重心明显B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主要表现在东西方向C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一直迁往东南方向D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始终保持同向变化42000
7、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的移动,最可能原因是()A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C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D东北传统工业区振兴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纵坐标表示纬度变化,横坐标表示经度变化,图中19802005年迁入重心的南北位移变化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迁入重心在19851990年与19902005年迁移方向明显不同;迁入重心和迁出重心,在南北方向都是19801985年向北,而后向南。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5年人口迁入重心位于(30N,114E115E)附近,该地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务工经商。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3.
8、D4.C5下列行为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进城看病 B上街购物C外出旅游 D移居国外解析根据人口迁移的概念,只有移居国外是定居地的改变,其他三项属于短时的人口流动。答案D6引发图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 D文化因素答案A考点二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现状(必考加试)考点梳理1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b加试)(1)流向: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疏的国家。(2)类型: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另外,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原因:各国生产发展
9、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2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b加试)(1)流向: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国内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2)特征: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考点突破1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可按人口特点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迁移形式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人口特点高素质人才外国廉价劳动力战争、政治难民迁移原因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寻找
10、更多就业机会;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迁移方向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给迁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2.我国人口迁移(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等时期古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因素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特点大批迁移有计划、有组织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流向迁往社会环境和
11、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东部迁往东北和西北由西部和中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原因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和自然灾害,移民支边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务工和经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2)我国庞大的民工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3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加试)(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会改变地区的劳动力组成、产业构成等社会经济环境,也对自
12、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具体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如图:(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例1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
13、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解析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比较可知,浙江省的机械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省的。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四川总人口多于贵州,广东的总人口多于上海;图中没有信息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综上所述,C正确。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
14、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沪、京、津为人口迁入区,故B正确。答案(1)C(2)B例2(2017浙江十校联盟3月适应考)浙江省在2016年底全面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户口性质区分。这种户籍改革有利于()A促进人口迁移 B减轻城市环境问题C缓解人口老龄化 D加大城乡差距解析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户口性质区分,有利于人口迁移,大量人口迁入会导致城市环境变差,取消落户限制,不会缓解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城乡差距缩小,故选
15、A。答案A考点专练1(20174月选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后,成为非农人口,提高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而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同时增加了城市公共服务压力,如上学、看病、养老等。答案D2(2015浙江省7月学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政治 B经济C
16、社会文化 D自然生态环境解析经济因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B(2016浙江省选考模拟卷)2016年春节过后,江浙沪地区的不少外来务工者返回城市时间晚、返回人数少。据统计,上海市2015年外来常住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是2000年后的首次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据此完成34题。3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多陪伴父母、且留恋故土B就业机会比以前减少C购买返程火车票更难D城市环境污染加剧4面对目前的工业化现状,江浙沪地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大力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B全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C大量引入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D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解析第
17、3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质量高、教育文化水平高等。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第4题,考查工业产业活动的发展和演变。目前浙江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偏低。应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全部转移,应当适度转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核心部门。答案3.B4.D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表示(
18、)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6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解析第5题,二战后,拉美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C正确。第6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方向是由内陆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广东经济发达,是人口主要迁入省。A正确。答案5.C6.A7(加试题)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
19、在差异。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解析第(1)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其邻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
20、机会多。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第(2)题,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答案(1)邻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2)机械增长。正效应: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两点即可)课时训练 (201
21、6慈溪市五校联考)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山东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完成12题。年龄段(岁)01415293044455960男性人口(万)5.0425.1414.684.941.76女性人口(万)3.8437.1011.634.014.78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A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B老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C男性人口比重高于女性人口D以中老年人口为主2迁入人口对该市可能导致的影响有()A导致该市非农业用地的减少B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C减轻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D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解析第1题,读表中没有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不能比较,A错;由表中数据可知,老
22、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B正确;男性人口比重有些年龄段高于女性人口,不是所有年龄段,C错;表格中迁入人口以中青年人口为主,不是中老年人口,D错。第2题,人口大量迁入,可能导致该市非农业用地的增加,不是减少,A错;人口迁入不能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不随着人口增加而增大,B错;人口增加,可能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C错;人口增加,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D正确。答案1.B2.D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
23、域文化交流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项不符合题意。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下表为我国农民工数量(单位:FA)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年份2008200920102011农民工总量22 54222 97824 22325 2781.外出农民工14 04114 53315 33515 863(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 18211 56712
24、 26412 584(2)举家外出农民工2 8592 9663 0713 2792.本地农民工8 5018 4458 8889 4154.与2008年相比,2011年()A举家外出农民工的增幅最大B外出农民工增加幅度最小C农民工老龄化现象严重D本地农民工增加数量最多5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构成的变化表明()A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B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C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解析第4题,读表对比两个年份的农民工数量计算得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增幅为14.7%,A正确;增幅最小的是本地农民工(增幅为10.8%),B错误;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C错误;增加数量最多的是外
25、出农民工(增加1 822万人),D错误。第5题,农民工总量及构成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较多,子女教育问题最突出,B正确。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环境、住房、交通等问题加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会拉大。答案4.A 5.B下图为我国部分省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6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江西净迁入人口数增加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净减少A B C D7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A引起北京、
26、天津城市用地面积增加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C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D加剧了北京、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析第6题,根据净迁移率定义及图可知,江西净迁移率小于0,所以净迁入人口数减少;天津净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人口增长率约为3,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长率低于3;广东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移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移率,所以人口净增加。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第7题,图中可知,北京、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移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所以会导致北京、天津城市用地面积增加,A正确。答案6.C7.A目前,全
27、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迁移人口的结构也出现新特点。下图示意2010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图a)和受教育状况百分比(图b),读图完成89题。8影响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的主导因素是()A文化教育 B自然环境C移民政策 D经济水平9迁入日本的移民主要从事()A高端制造业 B电子商务业C低端服务业 D教育培训业解析第8题,经济因素是当今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日本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第9题,迁入日本的人口中,以高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比重最大,所以,迁入人口主要从事对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的低端服务业。答案8.D9.C读“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构成示意图”,完成1011题。10北京市常住
28、人口()A阶段一到阶段三,北京市的户籍人口数量减少B阶段二,外来人口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C阶段二,北京市的自然增长率减少D阶段一到阶段三,北京市人口的老龄化逐渐严重11有关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阶段二,人口增长变化主要是大量外地学生入京读书引起B阶段三的人口增长变化,说明北京市经济有所衰退C阶段二,房价上涨,阶段三,房价下跌D三个阶段的人口的增长变化情况,对城市教育资源产生压力解析第10题,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北京市的户籍人口比重大幅增加,说明其数量增加,故A项错误;图中数据没法推断出北京市的自然增长率和老龄化的情况,故C、D项错误;阶段二
29、,外来人口比重较高与户籍人口比重较小,说明外来人口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故B项正确。第11题,20 世纪的 80 年代至 90 年代,北京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故A项错误;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比重减少,并不能说明北京市的经济衰退,故B项错误;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市,房屋的需求增加,可能抬高房价,加重城市负担,使城市化问题更突出,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10.B 11.D“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1213题。12
30、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国家是()A甲 B乙 C丙 D丁13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比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是()A惠民政策 B青年人外出务工C自然空巢 D老年人农村养老解析第12题“空巢老人”现象说明人口老齡化严重,从图中看,丁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最大,超过20%,且014岁比重最小,最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D正确。第13题,题当中关键词是农村,农村由于青年人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现象比较严重,B正确。答案12.D13.B14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5.292河南省0.5640.
31、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最可能的原因是_。(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答案(1)高外来人口增加(2)低人口迁出(3)增加经济因素(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15
32、(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检测试点,检测区涵盖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下图为根据检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材料二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2)材料四显示流动人口的就业
33、主要集中在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解析第(1)题,从“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从材料二可知,人口流动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从材料三可知,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说明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第(2)题,根据材料四流动人口所从事的产业比重和月平均收入可知,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比较低。第(3)题,人口大量流动给当地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答案(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2)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较低(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