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20152016学年高二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历史科 一、选择题(6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2、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C弘扬良好的社
2、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3、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ABCD4、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
3、的本质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5、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人定胜天”的思想 B“耕织结合”的特点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C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D是中央集权制
4、形成的重要环节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作者认为,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 B鼓励开发 C盐铁官营 D抑制豪强8、史记申屠嘉传记载:文帝时,申屠嘉为丞相,文帝宠臣邓通对其怠慢无礼,申屠嘉即以不敬丞相之罪,正式行文召邓通至丞相府欲杀之,文帝派使者营救,申屠嘉才将其释放。这能够说明当时( )A相权削弱 B丞相形同虚设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有自行诛罚之权9、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
5、东汉来年( )A郡县制最终形成 B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C已经取消监察制 D刺史职能发生变异10、西晋傅咸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11、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皇帝这一做法受 ( )A孔子思想影响 B董仲舒思想影响C朱熹思想影响 D王阳明思想影响12、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
6、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国家权力由贵族世代把持 B.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学得以大兴C.官员队伍素质低下,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人很难出任高官D.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大大加强中央集权13. 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
7、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14. 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15. 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内阁制、科举制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
8、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17. 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 “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18.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
9、,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19. 宋代黄翰说:“世间交易,未有不前期借款以为定者。”宋代巨商陈泰“每岁出绢本钱,贷崇仁、安乐、金溪诸绩户,达于吉之属邑,各有驵主(代理人)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这体现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衰退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市坊界限被打破 D商业资本的活跃20. 雍正年间有人记载:“景德,江右一巨镇也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趋走如骛。其商贾,率皆僦居逐末,锱铢计较,遇老病者,不能执业,辄屏弃之,虽平时曾资其
10、力,亦莫之或恤。”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发展 B.景德镇陶瓷业非常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最终解体 D.社会上的逐利现象失控 21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22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
11、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12、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5.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26.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27.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
13、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28.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C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9.“蓝脸的窦尔
14、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30.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正确,结论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题,总分40分)31、(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
15、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
16、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
17、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分)并分析其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2分)32. (14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
18、,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
19、关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4分)(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2分)(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两者观点本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4分)3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
20、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
21、利条件。(2分)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2分)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1分)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2分)翔安一中高二(下)文科历史期中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CDDBAD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BCCBABD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BDACDBDA31. (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1分) 原因:政治上的统一;
22、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完善的交通系统;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3分,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1分) 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2分,任意两点即可) (3)不同:过去主要是商品贸易往来,现在包括贸易、投资、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过去主要是一种贸易通道,现在走向更广泛的联系。(4分) (4)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2分,任意两点即可)32.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
23、恢复周礼);(2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分)(2)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以民为本。(2分)背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3)观点: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1分)理论依据:进化论的思想。(1分)(4)不同:黄宗羲的思想是对正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陈独秀的思想属于近代民主思想。(4分)33.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2分)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分)(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2分)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4分)(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1分)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