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声声慢(重点练)第三单元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一、阅读与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 词的上片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试结合原词分析。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氓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
2、萄涨绿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注)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B下阕前两句中“暗”字和“乱”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C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4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
3、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登楼所见及由此触
4、发的联想。“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二句暗指西北大好河山的沦陷,只有“万里长剑”才能力挽狂澜,扫荡金人,寄托了词人光复神州的雄心抱负。B“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由实入虚,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情感基调由前面的热烈浪漫转入到清冷幽凄,表面上是写月夜中双溪楼给人的感觉,实际上是借景喻事,暗示着时下局势的险峻。C“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惊心动魄的境界,暗喻着当下虎虎的生机。D“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写眼前的流水本欲飞奔畅流,一泻千里,可受到高峡夹逼,只得收敛势头。这是词人以流水受制暗喻自己屡次受制于主和派,隐含壮
5、志难伸的无奈。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李清照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注)上巳召亲族: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褉”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祛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后。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永夜恹恹
6、欢意少”,采用了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李清照南渡以后,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她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B“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两句写词人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一个“空”字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失望,以及对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安于半壁江山的不满。C“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句承上启下,点明题旨,说明女主人公对上巳节的美酒佳肴极为满意,反映其惬意、愉快的心情。D本词题是“上巳召亲族”,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本词写出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8词
7、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E.“沙上”二句,“
8、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10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念奴娇重九席上辛弃疾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注)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
9、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B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由实到虚,令人浮想联翩。C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D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13该词表达了词人那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局。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
10、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秣(m)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
11、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15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二、 语言综合运用16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_,_。17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
12、构成排比。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18把下面的语段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梁纨绔。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参考答
13、案】1 【答案】“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可从写作技巧、角度、情景关系着手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上阕实写的景,“穿空”,写出岸边山势险峻;“拍岸”,写出浪潮的力度;“雪”是比喻浪花,“卷”则写出浪花汹涌澎湃的力度。2【答案】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
14、的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也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本诗借景抒情,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上阙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下阙抒情,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本诗怀古伤今,结合诗人的背景(被贬黄州),与诗人吟咏的对象(年少功成名就的周瑜),可知是在周瑜身上寄托自身功业未成的情感,抒发“早生华发”而壮志难
15、酬的抑郁之情。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暗”“乱”两字写出了春雨来势迅疾,令人来不及防避的特点,并非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4【答案】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的积雪融化而来,万顷
16、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上阕中找到实写、虚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上阕前两句的意思是,夕阳下,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手中的酒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夕阳美景、青山绿树,都是实景,是实写。上阕后两句的意思是,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由眼前的实景联想到了故乡的岷山、峨眉山,是虚写。虚实结合,境界开阔,并蕴含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
17、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由实入虚”错,作者“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收复失地,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者通过奇妙的想象,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以下三句,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以上内容应为“虚”;作者又把眼前的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让人心生寒意,此处为“实”。所以“我觉”
18、以下三句应为“由虚入实”。6【答案】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已老,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分别分析两首词中的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教材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应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意,即表达了词人的无人问津、报国无门的慨叹。本词中,联系注释可知,“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句,以淡静之词表面是说因年老而不如归隐,实际是在不得重用的
19、情况下勉强压抑自己的壮志,隐藏在词句背后的,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无法报国的感慨。故两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说明女主人公对上巳节的美酒佳肴极为满意,反映其惬意、愉快的心情”错,这两句貌似率直,其
20、实极婉转,极沉痛。看起来词人对美酒佳肴满意,但“草草”二字点明了宴席准备得不充分,结合时局的动荡,可知词人满意实是因为美酒和佳肴在国破家亡之时已经不重要了,而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8【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土已经沦丧的无奈伤感之情。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表明欢情减少。表面上是伤春,其实是感伤自己年华已逝,寄托忧国伤时之感。【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意思是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
21、亡”。表面上读起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将丧的无奈之情。9【答案】C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华丽的辞藻”不正确,词人的语言是平实的。D项,“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错,词人心情并不振奋,美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10【答案】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
22、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约,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这种表现手法运用有什么作用。“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
23、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 但紧接着一句却是 “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以乐景写哀情,腰围芾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 “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 ,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南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11【答
24、案】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妻凉和孤寂。【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词下片,“鸿雁”“鹧鸪”“落花”这些意象与孤寂、漂泊、思乡有关。“此情惟有落花知”中,落花本无知。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
25、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分析错误,下片并未有家宴生活场景的描写,只有“空杯问陶”的趣语。13【答案】(1)抒发了词人在现实中倍感
26、物是人非,知音稀少的凄凉之情。词人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然而晋人已逝,樽前客稀,唯余“眼中三两飞蝶”的凄凉。(2)抒发了词人对陶潜躬耕归隐的仰慕之情。由于“凄凉今古”,知音稀少,故词人空杯向陶,赞叹“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须信采菊东篙”也体现了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仰慕。【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词上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由眼前的重阳宴会而想起了东晋风流名士在龙山举行的高会。如今往事已过千年,词人在这重阳宴会上把酒临风,想要效仿魏晋风流,但是知音太
27、少,无人可与自己交谈,再加上看到眼前飞过的两只蝴蝶,就更让辛弃疾感慨万端了。本词下片“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承接上文引出东篱采菊的爱酒高人陶渊明。“须信采菊东篱”表现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14【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错误,本句应是“表现了孤寂、忧愤之情”。C项,
28、“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喜见之景”“欣喜之情”。15【答案】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
29、,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春
30、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
31、视为此篇的警策。16【答案】(示例一)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如果说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高楼。 (示例二)如果说婉约词是缠绵的流水,那么豪放词就是巍峨的高山;如果说婉约词是池塘里的荷花,那么豪放词就是山岩上的松柏。 【解析】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
32、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注意句式“如果说婉约词是,那么豪放词就是”;注意所选的喻体要恰到好处,前后形成对照关系。17【答案】(1)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既然给出了例句,仿句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尽量一致,即“XX在的,用了”。18【答案】前人的诗歌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向后人挑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对文段中心内容的压缩、概括。阅读语段,可发现本段文字的核心是“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由此可以概括为前人的诗歌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向后人挑衅,还要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