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灰雀人教版本节课我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改变为“点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使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人场面,使师生在互动生成中得到成长。 、在合作中互动生成: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发挥的土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民主开放的氛围,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个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灵性的火花得以闪现: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本节课我就给了学生不少合作的机会,还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表演朗读,并登台亮相。学生在相互欣赏评价中,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而且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他们在评价中表现
2、出的那种友善、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以及在交流中生成的灵动和创造性,都令我欣喜和惊叹。 在合作中我发现孩子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毛病”,即喜欢不断地更换合作伙伴,特别喜欢自找伙伴,在找到称心的伙伴时,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此过程中,却有一些孩子落单了,这些孩子有的是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有的是因为个性较强,使其他孩子对他望而生畏。对于前者,通过热情关注和帮助便能解决问题,可对于后者,就比较伤脑筋,他们往往赌气地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任你怎么劝导都无济于事。 在本节课的合作朗读表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虽然只是一两个学生,但总让我觉得难过。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脆
3、弱,我想今后要多找他们谈心,并鼓励一些同学去亲近他们,带动他们一起进步。 、在质疑交流中互动生成:实验中我们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依据。针对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好思考、爱质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的心情,并抓住重点段进行质疑。学生在交流中生成了很多新的资源,如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我原先估计学生只会体会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以后的焦急、难过、惋惜的心情和小男孩由惭愧到决心放回灰的心理变化。没想到学生却从中悟出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并懂得列宁是用“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等委婉的语言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促使
4、男孩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体会到列宁之所以如此善解孩子,是因为他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原本估计应在学完后方能悟出的思想内容,学生都提前悟出了,我为学生的“超常表现”而高兴。 但我也从中发现一个现象,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总爱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像是故,意要博人一笑,而后沾沾自喜。由此我想到,孩子现在已经走过了低年级,我们对学生的质疑不能只一味停留在鼓励阶段,是否应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问题。使他们从为质疑而质疑的状态中走出来,让质疑成为学习的手段,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我本身而言,还时不时受到教案所束缚,如这节课有些问题学生前面已经提出并交流了,但我还是以不放心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再质疑讨论,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