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 “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2、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
2、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C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遭破坏 D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3、 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赦的风带,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改封墨赦。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材料主要说明A唐朝皇权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唐朝各层级政府C唐朝的皇帝专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D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
3、清朝才真正实现4、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袭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5、 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出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4、6、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7、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反对朱熹等理学家提倡的“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这反映出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 B理学未能满足统治需要C程朱理学不讲实用性 D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8、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徐光启A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B突破传
5、统科技藩篱C运用近代科学方法 D介绍西方农学知识9、 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A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 B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C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 D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10、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大卫休谟著名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根据这一理论,在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的时代,理论上并无一国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对
6、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西方对中国商品的巨大需求 B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C欧洲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 D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影响11、 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世界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19世纪末瓜分狂潮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12、18971912年期间,莫里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的迹象表明这纯粹市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
7、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D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13、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其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14、有学者指出,对于日本的侵略野心,清廷一直未给予应有的警惕。一个是多年励精图治、有备而来,知己知彼且动员了全国之力;一个是众多朝廷要员知己而不知彼,兵制和组织都很落后,且无法组织起有效和大面积的战争动员,仅仅依靠李鸿章的海军来
8、打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材料表明中国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海军的腐朽 B清廷无海权意识C李鸿章调度无方 D缺乏集中协调管理1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16、有关数据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建立达到了分洋商利权的目的。仅1873年到1876年间,外国航运公司收入总共损失4923000两。这表明A洋务企业实力超过外资企业 B.外国对华资本输出
9、逐步减少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17、1946年,美货大量进口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美货充斥国内市场满足了一时的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该现象的出现A说明关贸总协定有损弱国 B使国民经济进入虚假繁荣C不利于抗战后的社会稳定 D彻底击垮了中国自然经济18、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
10、这反映出A总统等与其他行政官员政治势力的妥协 B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C美国国内对是否对台军售存在严重分歧 D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19、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 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A肯定了人的重要性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C着重阐述了社会契约论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20、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
11、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加以仿效。这反映了罗马法A能维护和巩固各国的统治 B法律观念具有普适性C能有效震慑被统治阶级 D代表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21、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学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A有相似的政治观念 B都尊重公民的权利C有类似的地理状况 D有基本相同的国情22、美国建国之初,宪法制定者们逐渐形成了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两大派别,前者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后者主张维护州权。两派在时而斗争、时而妥协的谈判中,宣告了美国宪法的诞生。这说明美国A两
12、党政治基本形成 B两党的治理方式趋向一致C宪法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诉求 D两党拥有共同的政治利益23、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你认为以下能支撑其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以后国家对经济进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国家职能变化 普遍建立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阶级关系调整、中间阶层壮大A B C D24、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进行了税收政策改革,在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中,个人所得税从原来的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到11%和50%,这一改革A使国家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B有利于增强社会经济活力C消除了美国的滞涨现象 D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繁荣25、有学者认为:“
13、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A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B对全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1年前中国“静悄悄的革命”,在1898-1912年,把长期形成的典范变为不同质的外来典范。中国统治阶层的精英,方向转变如此激烈和持久,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定性为革命,或者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中国1898-1912材
14、料二 事实上,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革命,而这场革命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的格局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不仅不应该阻拦,而且应该欢迎这种趋势,宏观政策以及企业的运作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而不能逆潮流而动。李稻葵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希望中国再出现一个令世人瞠目的30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驻华首席记者齐迈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是如何推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的?(4分)(2)材料二所说“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的?(10分)27、(18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
15、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徐中约,中国近
16、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天宫二号圆满成功发射,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可谓难得的巧合,如诗如画。月圆,已经印在了大江南北,留在了亿万国人的记忆之中。中秋节,有心中的月圆相伴。圆梦航天和中国崛起,在浩瀚的宇宙,不仅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把10名航天员、12人次安全送上太空。以“十战十捷、十全十美”的显著成就作证,还有天宫二号圆满成功发射作证。2016年的中秋节,中国人民过出了强国味道。光明时评(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2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4)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6分)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中世纪经常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这黑暗时代孕育了西方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世纪大学;与此同时代的宋朝,在遥远的东方星期了中国书院,它们被誉为“东西方文化教育发展历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郭媛媛中世纪大学与中国书院不同历史命运之社会性探析材料二时间11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课程教学主要内容文法、文学、历史(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2)重要
18、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文法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力学音乐材料三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3世纪初,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12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捷克建立了布拉格大学,波兰创办了克拉科夫大学。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1600年大学发展到108所。中世
19、纪近代大学自创立后逐步摆脱教会控制,最终替代传统的教会教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主体。 清朝建立后,书院一度遭到禁止,后虽又重建,但政府开始对书院严加控制,乾隆皇帝曾亲自下诏对书院的招生、教学、考核等做出严格规定,此后的书院与正规的官学、州学、县学已无区别。书院的招生人数、办学质量大幅下降,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下降。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书院逐渐停办,退出了中国的教育舞台。百度百科整理(1) 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时代“两颗璀璨的明珠”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2) 提取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4分)(
20、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影响及清朝书院逐渐衰亡的原因。(6分)12345678910111213DCCBBDACBACD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BDCBABBDDBC26(14分)(1)改革官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4分)(2)政治: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
21、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指导思想: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由封闭和墨守陈规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文化教育上: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到尊重知识人才、科教兴国。(10分)27.(18分)(1)当时中国造船业在世界遥遥领先;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独领风骚。(2分)(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2分)外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2分)(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稳定,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航空
22、航天人才的回归培养提供了人才条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政府的重视,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6分,任意3点即可) 评分准则分数等级 论点(1分)论据方面(4分)论证方面(1分)4-6分论据充分,任举三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如(1)社会进化论是激励弱小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理论武器,也为近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推行强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2)核技术的拥有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平利用核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核技术也带来核恐怖等负面影响;(3)网络技术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人们的
23、工作、学习、生活、思维方式改变;但也带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通畅35分论据较充分,能举至少两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13分论据不充分,能举至少两例展开论证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01分至少涉及一例要点式列举28.(18分)(1)欧洲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冲突不断,政治势力的多样化以及政治格局的多元化提供了政治条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贸易不断扩大,城市逐渐兴起,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11世纪末的十字军东征提供了社会条件,文艺复兴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文化环境;宋朝:思想条件:理学的发展(宋代程朱理学)
24、;经济条件: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科技因素活字印刷的发明(宋代泥活字)(共8分)(2)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4分)(3)影响: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作了准备,促进了各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加速了国际间的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3分)原因:清政府文化专制的加强,书院办学质量的下降;近代工业化潮流(或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书院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西方新式学校发展,冲击了书院教育。(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