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4406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的B. 生物大分子均由许多个基本单位构成C. 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D. 核糖核苷酸、脂肪和糖原都是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条数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详解】A、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A正确;B、生物大分子均由许多个基本单位构成,B正确;C、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因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

2、不同,C正确;D、核糖核苷酸、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相关知识,题目较为简单。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应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B. 提取绿叶中光合色素时未加SiO2,导致滤纸条上类胡萝卜素色带变宽C.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D. 不同时间取材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结果可能会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

3、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含酵母菌的培养液,A错误;B、提取绿叶中光合色素时未加SiO2,导致滤纸条上叶绿素色带变窄,叶黄素不受影响,B错误;C、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C错误;D、不同时间取材进行观察

4、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结果可能会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3.下图是植物细胞Ca2+跨膜运输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a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B. 钙离子通道可让各种离子通过C. 钙离子泵发挥作用时需要消耗ATPD. 植物细胞中的Ca2+全部富集在液泡中【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液泡中及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是l106nmol/L。细胞质基质

5、中Ca2+的浓度在20200nmol/L之间;钙离子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运输出细胞是主动运输;进入液泡是主动运输,运出液泡是协助扩散。【详解】A、由分析可知,Ca2+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主动运输出细胞,A错误;B、离子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C、钙离子泵发挥作用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D、植物细胞中的Ca2+部分富集在液泡中,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题图的分析,结合题目给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4.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可在细胞的线粒体内直接被氧化分解B. 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

6、细胞核C. 神经细胞具有许多突起有利于兴奋的传导D. 效应T细胞中的核糖体能合成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 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

7、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被氧化分解,A错误;B、哺乳动物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神经细胞具有许多突起有利于兴奋的传导,C正确;D、效应T细胞不能

8、合成抗体,抗体是浆细胞中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故选C。5.某同学为验证酶的特性,进行了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号1234561%淀粉溶液(mL)3332%蔗糖溶液(mL)333稀释的人新鲜唾液(mL)11蔗糖酶溶液(mL)11斐林试剂(mL)222222A. 试管1和2的作用是检测淀粉和蔗糖中是否含有还原糖B. 试管36需在沸水浴中保温2-3min,以利于酶的催化作用C. 试管3和6的实验结果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D. 加入斐林试剂后,应立即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获取实验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9、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由题目可知,试管1和2的作用是检测淀粉和蔗糖中是否与斐林试剂反应,A正确;B、沸水浴使酶失去活性,不利于酶的催化作用,B错误;C、试管3和6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蔗糖酶可以分解蔗糖,没有证明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没有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C错误;D、加入斐林试剂后,先水浴加热一段时间,然后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获取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A。6.下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周期以及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可能

10、出现的几种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G1期和G2期都属于分裂间期B. 图示所有时期的细胞中都会发生蛋白质的合成C. 由M期直接进入死亡状态的细胞可能是细胞坏死D. 精子或卵细胞处于G0期,受精后再进入细胞周期【答案】D【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G1期主要合成RNA和蛋白质;S期是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终止,合成RNA及蛋白质)及分裂期(M期),一个完整细胞周期指从上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用图甲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为G1SG2M。【详解】A、由分析可知,G1期和G2期都属于分裂间期,A正确;B、图示所有时期的细胞中都会发

11、生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由M期直接进入死亡状态的细胞可能是细胞坏死,C正确;D、精子或卵细胞不能分裂的细胞,不处于G0期,D错误。故选D。7.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B.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 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X染色体数最多为4条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且含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12、(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3、详解】A、有丝分裂是为了亲子代细胞间遗传物质的稳定,因此产生的2个子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A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正确;C、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X染色体数最多为2条,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还未形成两个细胞,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且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C。8.通过遗传学测交实验结果,对被测个体不能做出的判断是( )A. 是否为纯合子B. 产生配子的种类C. 不同配子的比例D. 产生配子的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

14、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详解】A、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是否是纯合子,A正确;B、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正确;C、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以及比例, C正确;D、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测交方法检验子一代的基因型,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掌握测交实验的意义及应用,明确测交可以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9.下图

15、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变异类型和依次是( )A. 突变和倒位B. 倒位和易位C. 重组和易位D. 易位和倒位【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的实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详解】变异类型形成的染色体中少了基因ab,多了基因J,说明该染色体的片段与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

16、片段交换,属于易位;变异类型形成的染色体中基因c和基因de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倒位。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以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下列有关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标记T2噬菌体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B. 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 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D. 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

17、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要标记T2噬菌体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病毒离不开活细胞,A正确;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正确;C、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不能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

18、进入了细菌,C错误;D、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和过短,以及搅拌时间过短都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C。1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其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C.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内环境的其他组分中的多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内环境的理

19、化性质:渗透压、pH值、温度。【详解】A、蔗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虽然属于小分子物质,但是不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内环境的其他组分中的多,C正确;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目前认为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故选C。12.下图示甲岛最先分布着X、Y两种鸟类,后来部分X鸟迁移入乙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岛上所有的X鸟构成一个种群B. 甲岛上的X、Y两种鸟类可能源于同一祖先C. 甲岛与乙岛上X鸟的后代之间可能产生生殖隔离D. 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

20、鸟类的进化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详解】A、种群是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甲、乙两岛上所有的X鸟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B、甲岛上的X、Y两种鸟类有可能源于同一祖先,B正确;C、甲岛与乙岛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两岛上X鸟的后代

21、之间可能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D正确。故选A。13.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制备中杂交瘤细胞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常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两个细胞的融合B. 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筛选出杂交瘤细胞C. 制备原理是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 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用

22、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详解】A、通常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两个细胞的融合,A正确;B、因为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对细胞解离等处理,细胞已死亡,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筛选杂交瘤细胞,B错误;C、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等原理,C错误;D、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需要再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制备过程各环节的

23、识记、理解和应用,明确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手段。14.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下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时,K+从细胞膜侧向侧移动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II有关C. A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侧到侧D. CD过程中,细胞膜侧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由于上有糖蛋白,所以为细胞膜外侧,为细胞膜内侧。图2中,A线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此时N

24、a+内流,C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A点时,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K离子从细胞膜侧到侧移动,即K+外流,A正确;B、是蛋白质分子,可以是K+的通道,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有关,B正确;C、AC过程中,Na+的通道打开,Na+内流,所以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侧到侧,C正确;D、CD过程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为K离子的外流,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

25、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设计生态农业时,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 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 延长食物链,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 适当增加物种数目,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

26、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详解】A、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A正确;B、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增加了能量利用的环节,提高了人类对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 B错误;C、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C正确;D、适当增加物种数目,生物多样性增强,提高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生态农业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中等。16.如图表示的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27、 图中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B. 图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bC. 当种群数量处于K/2时,该种群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D. 若要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后期变化,主要依据是ab之间的差值【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K/2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K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详解】A、图中A点在K/2以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以后逐渐下降,A正确;B、由图可知,图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ab之间的值,B错误;C、当种群数量

28、处于K时,该种群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D、若要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后期变化,主要依据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值,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重点是理清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增长的“S”曲线的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信息,特别是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各段蕴含的生物学含义并结合问题情境加,以此分析解答相关解答。17.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果酒发酵到一定阶段,酒精生成量将逐渐下降B. 腐乳制作利用的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胞内酶C. 醋酸菌只有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果醋发酵D. 通过人工接种菌种,可以提高各种发酵产品的质量【答案】B【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

29、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或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

30、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果酒发酵到一定阶段,产物会影响酶活性,酒精生成量将逐渐下降,A正确;B、腐乳制作利用的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胞外酶,B错误;C、醋酸菌只有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果醋发酵,C正确;D、通过人工接种菌种,短时间内使得该菌成为优势种群,可以提高各种发酵产品的质量,D正确。故选B。18.某同学用鸡血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兔血代替鸡血进行实验B. 在鸡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后用玻璃棒轻缓搅拌C. 实验前需要预先配制好2mol/L和014mol/L两种NaCl溶液D. 鉴定时,两支试管中都应加入等

31、量的NaCl溶液和二苯胺试剂【答案】D【解析】【分析】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

32、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4)DNA的析出与鉴定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

33、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提取不到DNA,A错误; B、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后,用玻棒搅拌,使细胞吸收涨破,过滤后收集滤液,B错误;C、实验前需要预先配制好2mol/LNaCl溶液就可以,加水稀释得到0.14mo

34、l/L,C错误;D、鉴定时,两支试管中都应加入等量的NaCl溶液和二苯胺试剂,D正确。故选D。19.酶工程中生产的固定化酶具有的特点是( )能反复利用,生产成本低 酶活力不受任何影响 易与产品分离,提高产品质量 不能用于水溶性底物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固定化酶:1缺点: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2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可以反复利用【详解】固定化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正确;酶活力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pH,错误;易与产品分离,提高产品质,正确;固定化酶具有催化作用,能用于水溶性底物,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固定

35、化酶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固定化酶的优点和缺点,难度不大。20.长春花中的长春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科研人员利用TMS基因构建重组Ti质粒,对愈伤组织进行遗传改造,从其细胞分泌物中提取长春碱,解决长春碱供不应求的问题,操作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过程多采用农杆菌转化法B. Ti质粒是TMS基因的运载工具C. 外植体通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D. 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过程产生长春碱【答案】D【解析】【分析】图文的流程图为: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把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 培养愈伤组织,从其细胞分泌物中提取长春碱。【详解】A、过程是把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多采用农

36、杆菌转化法,A正确;B、TMS基因和Ti质粒通过酶切、连接,构建成重组Ti质粒,Ti质粒是TMS基因的运载工具,B正确;C、外植体通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脱分化是将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C正确;D、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再分化出各种组织器官,或进一步形成完整植株,这一过程叫作再分化,过程产生长春碱不需要进行再分化,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 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越高C.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 细胞生命

37、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答案】ACD【解析】【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详解】A、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构成的,A正确;B、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越高,B错误;C、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D、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D正确。故选ACD。2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少量ATPB.

38、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明显增加C. 活细胞内,ATP与ADP在不停地相互转化D. 一分子ATP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答案】AB【解析】【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详解】A、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A错误;B、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B错误;C、活细胞内,ATP与ADP在不停地相互转化,C正确;D、一分子ATP中含有两个高能磷

39、酸键,D正确。故选AB。2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白化病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 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 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 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预防隐性遗传病发生【答案】ABC【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不都遵循孟德

40、尔遗传定律,如细胞质遗传,B错误;C、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不能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D、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预防隐性遗传病发生,D正确。故选ABC。【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4.某同学进行了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2,4-D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B. 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可用生根数量或根长度表示C. 2,4-D溶液处理插枝的方法只能用浸泡法D. 据图分析,甲组的2,4-D浓度低于乙组【答案】AB

41、【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2,4-D对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即对照组。结果显示,甲组和乙组促进生根的效果都比丙组好,且甲组促进生根的效果比乙组好。【详解】A、该实验的可变因素即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和培养时间,A正确;B、本实验的因变量可以是生根的数量,也可以是根的长度,因此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可以用根数量表示,也可以用根的长度表示,B正确;C、植物的枝条扦插属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插条的处理方式有浸泡法和沾蘸法,C错误;D、由图中可知甲组促进生根的效果比乙组好,但这不能说明甲组的2,4-D浓度高于乙组,因为生长素类似物的

42、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故选A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再结合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科研人员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获得成功。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中的RNA存在差异B.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 hihep细胞诱导成功可彻底治疗人类所有的重症肝病D. 该研究成果表明,生物体内,细胞的分化是可逆的【答案】BCD【解析】【分析】

43、1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把那些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一种以上类型的细胞的多潜能细胞称为干细胞。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中的RNA存在差异,A正确;B、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C、hihep细胞诱导成功可为治疗人类重症肝病提供新方法,C错误;D、该研究成果表明,生物体内,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D错误。故选BC

44、D。【点睛】本题以“hiHep细胞”为素材,考查细胞分化、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干细胞的相关应用,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三、非选择题: 26.图1为某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结构为各种细胞器。图2中,A表示一种多能干细胞;C、D分别表示皮肤干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C、D在减缓皮肤衰老、损伤修复中起作用,a1、a2、a3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1)图1中,结构由_(填写图中序号)形成,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_(填写图中序号);该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_(填写图中序号)。(2)图2中,经过a1过程,C细胞在

45、_等方面与A细胞存在稳定性差异。另外,图中过程_也属于这一过程。(3)图1中的结构在图2中的过程_发挥作用,其作用时期是_。(4)在老年人体内,C、D细胞的数量相对变_。【答案】 (1). (2). (3). (4).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5). a2 (6). a3 (7). 有丝分裂前期 (8). 少【解析】【分析】分析图1,表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表示囊泡,表示内质网,表示中心体,表示高尔基体,表示核糖体,表示线粒体,表示细胞膜。分析图2,题干中已知,A表示一种多能干细胞;C、D分别表示皮肤干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C、D在减缓皮肤衰老、损伤修复中起作用。a1、a2、a3表示细胞分

46、化。【详解】(1)图1中,结构为囊泡,由高尔基体形成,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该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中心体。(2)图2中,经过细胞分化a1过程,C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与A细胞存在稳定性差异。另外,图中过程a2也属于这一过程。(3)图1中的结构在图2中的过程a3发挥作用,其作用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4)在老年人体内,C、D细胞的数量相对变少。【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细胞结构与细胞分裂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7.为了合理增施CO2,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研究者利用番茄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CO2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阶

47、段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光照充足的状态下,当CO2的含量突然升高时,叶绿体中H的含量最初的变化是_。(2)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番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来源于_。(3)由图可知,常温+CO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此阶段,常温+CO2组的淀粉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_(选填“相同”“相反”),说明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对光合作用的进行可能有_(选填“促进”、“抑制”)作用。(4)由图可知,在增施CO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_(选填“提高”、“降低”)光合作用速率。这可能是由于升高温度促进了_,从而减弱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5)通过本项研究,你认为合

48、理增施CO2,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的注意事项是适当地_、_不宜太长。【答案】 (1). 暗反应 (2). 降低 (3). 细胞呼吸(线粒体)和空气 (4). 相反 (5). 抑制 (6). 提高 (7). 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 (8). 升高温度 (9). 处理时间【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是否用二氧化碳处理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图1显示高温+CO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图2显示四种条件下淀粉的含量都先快速降低,然后不断升高,各个处理时间下,常温+CO2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图3显示高温+CO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处理

49、36小时时最高。【详解】(1)CO2含量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光照充足的状态下,当CO2的含量突然升高时,叶绿体中H的含量最初的变化是降低。(2)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番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和从外界空气中吸收。(3)由图可知,常温+CO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此阶段,常温+CO2组的淀粉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对光合作用的进行可能有抑制作用。(4)由图可知,在增施CO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这可能是由于升高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弱其对光合

50、作用的影响。(5)通过本项研究,你认为合理增施CO2,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的注意事项是适当地提高温度、处理时间不宜太长。【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的基本思维,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曲线图分析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28.今年年初,爆发了全球性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疫情,科研人员通过对多个患者体内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致病病理。初步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蛋白包裹的单链正链RNA病毒,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下图1为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增殖过程

51、。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在结构组成上与噬菌体的主要区别是_。戴口罩可预防该病毒感染,原因是能增强人体免疫的第_道防线。(2)图2中,RDRP的作用是参与过程,推测它最可能是_酶;若病毒+RNA分子用32P标记,其中含有碱基A400个,碱基U600个,宿主细胞含31P,则产生四个含31P的子代病毒,至少需消耗宿主细胞_个游离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_(填“能”或“不能”)治疗该病,由此提出一种类似的治疗思路:_。(4)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组成中,你认为最可能研制为疫苗的是_。(5)分析图2可知,可与病毒+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核酸是_。(6)病毒感染后,免疫

52、系统对肺细胞的攻击引发肺炎,此时可通过适度使用_对病人进行治疗,以避免肺部严重受损。【答案】 (1). 其核酸是RNA (2). 一 (3). RNA聚合 (4). 2800 (5). 不能 (6). 抑制RDRP的功能 (7). S蛋白 (8). RNA和tRNA (9). 免疫抑制剂【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

53、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在结构组成上与噬菌体的主要区别是新冠肺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噬菌体的为DNA。戴口罩可预防该病毒感染

54、,原因是能增强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2)图2中,RDRP的作用是参与过程,过程是合成RNA的过程,因此推测它最可能是RNA聚合酶;若病毒+RNA分子用32P标记,若病毒基因组+RNA含有碱基A 400个,碱基U 600个,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需要先合成一条-RNA,然后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4个含有31P的子代病毒需要合成4个+RNA,每个含有600个U,合计2400U,还需一个-RNA含有400个U,合计2800个。(3)由于该病毒不进行逆转录,因此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不能治疗该病,由此提出一种类似的治疗思路:抑制RDRP的功能。(4)由题可知,新

55、型冠状病毒是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因此最可能研制为疫苗的是刺突S蛋白。(5)分析图2可知,可与病毒+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核酸是RNA和tRNA。(6)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对肺细胞的攻击引发肺炎,此时可通过适度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病人进行治疗,以避免肺部严重受损。【点睛】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基因表达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29.鱼塘养殖户通过高密度放养和大量投放饵料饲养鱼苗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但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鱼塘生态环境。为寻找净化鱼

56、塘水质的生态方法,科研人员将鱼塘水泵入藕塘进行研究。请分析回答问题:(1)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和_。莲藕在藕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2)鱼塘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氮、磷等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还可能出现有害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来自饵料中_的分解。(3)科研人员从上午9:00开始将富营养化的鱼塘水从进水口泵入藕塘,从出水口引回,进行循环处理6h(如下图所示)。6h循环水量为鱼塘总水量的10%,每隔2h从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采集水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时间11:0013:0015:00位置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出水口总磷含量(mg/L)03903603503103903

57、4总氮含量(mg/L)219206221202216191化学耗氧量(COD)(mg/L)10088421008856935792化学耗氧量(COD)是指水体中的有机物等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COD值越高,污染程度越_。据表推测,循环藕塘处理可以改善富营养化的鱼塘水质,用作判断依据的指标是_。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了水中溶氧量(DO),水体中的氧气主要由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时间后,出水口处DO均明显低于入水口,推测DO发生此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_减弱了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据此,适当降低莲藕的_,可增加出水口DO

58、。【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 饵料中的化学能 (3). 生产者 (4). 蛋白质 (5). 高 (6). 总磷、总氮含量和COD值 (7). 莲藕叶的遮挡 (8). 种植密度【解析】【分析】由题意知: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藕塘时,为藕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藕塘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流出藕塘的水中有机物大量减少,N、P等矿质元素也减少。据此答题。【详解】(1)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喂饵料中的化学能。莲藕在藕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2)鱼塘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氮、磷等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还可能出现有害

59、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来自饵料中蛋白质的分解。(3)识表可知,COD值越高,分解的有机物越多,说明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污染程度越高。由表可知,每一个时间点,出水口与进水口比较,出水口的总磷、总氮含量和COD值均有所下降,所以循环藕塘处理可以改善富营养化的鱼塘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出水口处DO均明显低于入水口,依题文可知,这种变化是由于藕塘中莲藕叶的遮挡减弱了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减少;藕塘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增多;完善措施是选用其他不遮荫的水生植物或适当降低莲藕的种植密度,从而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点睛】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通过识图表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运用

60、所学知识与观点,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问题能进行合理的解释、推理,做出准确的判断。30.某生态研究小组为了从纤维素分解菌获取纤维素酶,以便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酿酒工业的原料,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分离提取较纯净的纤维素分解菌。请分析回答问题: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接种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菌落(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碳源为_;除了碳源外,培养基中还应该含有的营养成分有_。(2)下图甲所示接种方法主要用于_,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菌体的数目,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菌落并不是由_形成的。(3)上图乙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该培养对应于流程图中步骤_(填写序号)。(4)在鉴别培养

61、基中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保持细菌生长过程中_的稳定等。(5)上图乙中出现的无透明带的菌落,其代谢类型最可能是_。流程图中步骤的操作中,应挑选产生了_的菌落。【答案】 (1). 纤维素 (2). 氮源、水和无机盐 (3). 微生物的分离 (4). 单个菌体 (5). 稀释涂布平板法 (6). (7). pH (8). 自养(需氧)型 (9). 透明圈【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

62、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碳源为纤维素;除了碳源外,培养基中还应该含有的营养成分有氮源、水和无机盐。(2)由图甲可知,其所示接种方法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菌体的数目,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菌落并不是由单个菌落形成的。(3)图乙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培养对应于流程图中步骤。(4)在鉴别培养基

63、中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保持细菌生长过程中pH的稳定等。(5)图乙中出现的无透明带的菌落,其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型。流程图中步骤的操作中,应挑选产生了透明圈的菌落。【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1.有人认为,阿司匹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有疗效。为验证这一观点,现利用已切除胰岛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进行实验,处理方法及部分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问题:组别1234处理方法注射胰岛素+注射阿司匹林+

64、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高于正常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填写实验组别序号),组别1和3中的自变量是_。(2)除表格中的相关处理外,其他饲养条件应_。(3)预测实验结果,各组小鼠血糖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请利用实验组别序号和数学符号作答)。(4)小鼠体内的胰岛素产生于_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较正常鼠_(选填“基本相同”、“偏高”、“偏低”)。阿司匹林能恢复实验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膜上的_而实现的。【答案

65、】 (1). 1、2、4 (2). 是否注射阿司匹林 (3). 相同且适宜 (4). 1=2=43 (5). 胰岛B (6). 偏高 (7). 胰岛素受体【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1)由题目可知,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2、4,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第1组没有添加阿司匹林血糖浓度应高于正常,而第3组使用阿司匹

66、林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浓度应正常,因此组别1和3中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阿司匹林。(2)除表格中的相关处理外,其他饲养条件应相同且适宜。(3)预测实验结果,各组小鼠血糖浓度的大小关系为1=2=43。(4)小鼠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较正常鼠偏高。阿司匹林能恢复实验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而实现的。【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提取信息的能力。32.下图1是限制酶BamHI与BglII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示意图,图2表示质粒pZHZ11(总长为38kb,1kb=1000对碱基)

67、的结构,其中,Apr为链霉素抗性基因,lacZ基因编码半乳糖苷酶,该酶催化生成的化合物能将白色的大肠杆菌染成蓝色。请分析回答问题:(1)图1表明,酶的作用具有_性,利用图2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还必须加入的组成元件是_。(2)若先用限制酶BamHI切开pZHZ11,然后灭活BamHI酶,再加_酶进行连接,最后将连接物导入足够数量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则可使细胞呈蓝色的质粒的最短长度是_。(3)若将两端分别用限制酶BamHI和BglII切开的单个目的基因片段置换pZHZ11中05kb的BamHI酶切片段,形成49kb的重组质粒,则目的基因长度为_kb。(4)上述49kb的重组质粒有两种形式,若用Bam

68、HI和EcoRI联合酶切其中一种,只能获得16kb和33kb两种DNA片段;那么联合酶切同等长度的另一种重组质粒,则可获得_kb和_kb两种DNA片段。(5)若pZHZ11上基因表达时的碱基序列方向是逆时针的,为使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并获得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且显白色的大肠杆菌,则切割目的基因编码区下游的限制酶应为_(从题图涉及的限制酶中选择)。【答案】 (1). 专一(特异)性 (2). 目的基因 (3). DNA连接 (4). 38kb (5). 16 (6). 17 (7). 32 (8). BamHI或Bgl【解析】【分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

69、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简称限制酶。【详解】(1)图1表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利用图2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还必须加入的组成元件是目的基因。(2)若先用限制酶BamHI切开pZHZ11,然后灭活BamHI酶,再加DNA连接酶进行连接,最后将连接物导入足够数量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则可使细胞呈蓝色的质粒的最短长度是38kb。(3)若将两端分别用限制酶BamHI和BglII切开的单个目的基因片段置换pZHZ11中05kb的BamHI酶切片段,形成49kb的重组质粒,则目的基因长度为4.9-3.8+0.5=1.6kb。(4)上述49kb的重组质粒有两种形式,若用BamHI和EcoRI联合酶切其中

70、一种,只能获得16kb和33kb两种DNA片段;那么联合酶切同等长度的另一种重组质粒,则可获得1.7kb和3.2kb两种DNA片段。上述4.9kb的重组质粒有两种形式,若用BamHI和EcoRI联合酶切其中一种,只能获得1.6kb和3.3kb两种DNA片段,说明右侧BamHI和EcoRI之间的长度为1.6;用联合酶切同等长度的另一种重组质粒,则切割的是BamHI左侧的位点,可获得1.6+1.6=3.2kb和4.9-3.2=1.7kb两种DNA片段.(5)若pZHZ11上基因表达时的碱基序列方向是逆时针的,为使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并获得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且显白色的大肠杆菌,则切割目的基因编码

71、区下游的限制酶应为BamHI或Bgl。【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工程、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及操作步骤;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等知识,能根据图表中的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33.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与g的显隐性暂不确定。叶缘齿状与波状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A是纯合致死基因。请结合下面的杂交实验回答问题:杂交组合亲本子代甲齿状雄株波状雌株齿状雄株、波状雄株、齿状两性植株、波状两性植株,比例为1:1:1:1乙波状两性植株波状两

72、性植株齿状雌株、波状雌株、齿状两性植株、波状两性植株,比例为1:2:3:6(1)决定喷瓜性别的基因有G、g和g,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特点。(2)题中喷瓜的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定律。喷瓜种群中,与这两对性状有关的基因型共有_种,基因g和g中的显性基因是_。(3)乙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都为_;其杂交子代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4)若甲杂交子代中的波状雄株与乙杂交子代中的波状雌株交配,产生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个体所占比例为_。【答案】 (1). 不定向性 (2). 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 (3). 10 (4). g (5). Aa g g (6). 1/12 (7). 1

73、/3【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所以理论上,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gg和gg-,雄株植株的基因型为GG、Gg和Gg-,雌株植株的基因型为g-g-。由杂交组合乙可知,波状为显性用A_来表示,齿状为隐性,用aa来表示。【详解】(1)决定喷瓜性别的基因有G、g和g,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特点。(2)题中喷瓜的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喷瓜种群中,与这两对性状有关的基因型是由Aa,aa2种与Gg、G g、gg、g g、gg5种组成,共有10种,不存在GG的个体,没有G的卵细胞,基因g和g中的显性基因是g。(3)杂交组合乙可知,波状为显性用A_来表示,齿状为隐性,用aa来表示,乙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 g g;其杂交子代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为两性纯合子,该纯合子aagg,所占比例为由于AA致死,1/31/4=1/12。(4)若甲杂交子代中的波状雄株(AaG g)与乙杂交子代中的波状雌株(Aa gg)交配,产生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个体所占比例为1/61/6=1/3。【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断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