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五)(含解析)1.西周分封是先有爵后有地,即西周的分封制有两个基础,一是与王室渊源较近,二是有较大的功绩,两者具备就封给爵位,指给一块地建国,有爵者互不从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侧重于( )A. 奖赏功臣和王族B. 政治控制加强统治C. 中央权力的集中D. 层层分封互不从属【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和认识。材料中明确了两个基础:即王族和功臣,这也是周王朝的政治根基,由此看出西周统治者侧重于通过重用功臣和王族,达到政治管理的加强,故B项说法正确;奖励只是一种手段和现象,不是侧重的本质,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西周
2、的政治权力是分散的,而非集中,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建国”仅能体现出对诸侯的分封,体现不了层层分封,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女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丝一端缠绕之上,另一段也缀物挂于梁上。由此可以判断A. 图片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B. 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C. 纺织手工业已经出现分工D. 纺织业生产工具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可知,纺织手工业在汉代时就已出现了分工,一人负责织布,一人负责调丝,故选C;官营纺织业的
3、规模较大,材料反映的显然是家庭纺织业,排除A;棉纺织业技术成熟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汉代的丝绸闻名海外,当时的纺织业生产工具并不落后,排除D。3.唐朝颁布大唐六典,其中对科研事权作了明确规定,如对国子监祭酒的事权规定“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焉:六曰算学”。对州刺史的事权规定“劝课农桑,敦谕五教”,其下置士曹、司士参军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这样做( )A. 阻碍中央与地方关系B.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符合科教发展规律D. 中央和地方表现为执行与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政治管理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材料中对科研事权和地方刺史的事
4、权分别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有利于中央的思想控制和对地方事务的有效处理,最终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说法正确;题中信息反映了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积极态度,不会阻碍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非全部与科教发展有关,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仅体现对相关事权的规定,不能完全反映中央和地方的职能特点,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4.李贽主张“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并公开招收女弟子。李贽这样A. 改变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B.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C. 挣脱了当时思想束缚和偏见D. 体现了其向世俗观念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较
5、大,女子的社会地位较低,李贽公开召收女弟子的做法挑战了当时的世俗观念,故选D;李贽的主张影响面较小,没有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排除A;李贽是开明的地主阶级,他的观点不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排除B;李贽是中国明代具有“反叛”意识的思想家,他的有些主张在当时是有些惊世骇俗的,但他本质上并未跳脱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因此C项说法错误,排除。5.鸦片战争后,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他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这一历史现象导致( )A. 中国农业经济全面发展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 我国自然经济彻底解体D. 乡村经济结构日趋失衡【答案】D
6、【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使乡村经济结构日趋失衡,故选择D;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受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排除B;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6.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革命的对象,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为这两种势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先进行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二大”( )A. 坚持一大纲领所规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B.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探索达到新高度C. 延续共产党一大确定党
7、的中心工作任务D. 明确解决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表明中共“二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故选择B;材料没有涉及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强调的是“当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党的中心工作,只是强调了“当前革命的对象”及革命步骤,排除C;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排除D。7.1926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民军中工作方针的决议中要求把农民运动看作与军事工作同样重要,“党要到农民中去”、“军队与农民相结合。由此中国共产党(
8、 )A. 确定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B. 提出了党领导农民进行革命的阶级路线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D. 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在北伐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要到农民中去”、“军队与农民相结合的主张,表明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表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故选择D;只是强调“把农民运动看作与军事工作同样重要”,没有确定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排除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肯定了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排除B;毛泽东创建井冈
9、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C。8.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三大成就:家庭承包制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发育和乡镇企业的崛起。这三大成就说明中国农村改革( )A. 市场取向的正确性B. 突破单一的农业结构C. 突破统购统销制度D. 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家庭承包制的建立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以市场为中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奠定了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的基础,市场体系的发育强化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体系的成长和巩固,因此这三大成就说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取向的正确性
10、,故选择A;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的农业结构,排除B;统购统销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群众的力量,排除D。9.罗马人不愿意把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赋予外来人。此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甚至享有市民权的妇女以及处于家长权之下的家子也被排除在罗马法主体之外,由此可以判断罗马法( )A. 法律关系客体范围小B. 一直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 与法律平等原则相悖D. 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法宣扬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但罗马人把奴隶、妇女、外来人等多数人排除在罗马法主体之外,这表明罗马法与法律平等原则相悖,故选择C;法律关系客体是
11、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这对象是物、行为、权利、智力成果,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罗马法法律关系客体范围的大小,排除A;“一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排除D。10.恩格斯曾在评论伦敦时指出:“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据此可以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后A. 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B. 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发展迅速C. 经济实力增强推动城市化发展D. 无产阶级壮大议会改革发生【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可知,
12、英国的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应,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故选A;材料中的250万人是从其他地方聚集过来的,这数字背后不必然代表人口的迅速增加,排除B;材料评述的是城市化的作用,而C项强调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材料与选项并不匹配,排除;材料中的250万人不必然指向无产阶级,无法得出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论,排除D。11.1996年12月由克林顿政府批准,英国波音公司成功以140亿美元购并麦道公司,以及早些时候的洛克希德和马丁、瑞德公司的合并,标志着美国规模空前的购并浪潮的兴起,这表明克林顿政府( )A.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B. 职能减弱私人垄断兴起C. 鼓励企业兼并促进资本联合D. 增强了
13、企业微观自主性【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规模空前的购并浪潮的兴起,表明克林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本国企业兼并,进行横向资本联合,以达到更大的规模经济,降低出口产品出口成本,增强竞争力,故选择C;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信息导向、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排除A;克林顿政府只是放宽了国内的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鼓励购并,政府职能没有减弱,排除B;增强了企业微观自主性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12.以英国脱欧为标志,欧盟一体化出现反向运动,出现前所未有的“去一体化”现象,观察表格分析其原因是欧盟( )A. 经济基础遭到削弱B.
14、 内部差异未见缩小C. 经济增长后劲较强D. 一体化推动力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欧盟成立以后,自2011年左右开始,到2018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一直小幅波动,经济增长明显缺乏后劲,没有给成员国带来强劲持续的经济增长,这表明欧盟一体化的推动力不足,从而导致“去一体化”现象出现,故选择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基础”的变化,排除A;材料也不能体现出成员国内部差异的变化,排除B;经济增长后劲明显不足,排除D。13.阅读材料,完或下列要求。材料一 孙中山革命从忧国忧民的念头出发,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强烈地希望在中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产业。武昌起义后不久,孙中山即表示:“此后社会当
15、以工商实业为受点,为新中国武一新局面”。孙中山在1924 年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和三民主义的演讲中作了具体规定:“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辛亥革命刚刚胜利,孙中山辞去大总统的当天,他筹划民生建设时,便把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根本大计提到议事日程。他计划,等到国家收入富裕后,把大部分钱拿出来从事教育。”此时预算开消之法。则莫妙于用作教育费”。-摘自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材料二 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西方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形成
16、级为完备的列国家制度。在西方国家济贫扶弱和防范社会风险不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并由专门设置的中央机构负责提供社会福利,实行政府一分级管理体制。社会福利的模式从“选择性”转向“普遍性,使享受福利税息的对象由部分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符合条件的公民。不仅涵盖生活救助、教育结调、住房保障、其业救济、交通坏境、医疗保险等诸多内容,还包括娱乐文化、公共保健等方面的待遇。各福利国家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分别占到本国CDP的12%到20%,用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直至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本。-摘自民生国家和福利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
17、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的特点。【答案】(1)内容;兴办实业;节制资本;发展教育;平均地权。意义:较好地促进了当时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效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2)政府责任性;公民普享性;内容广泛性;较高福利性。【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强烈地希望在中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产业”可知,兴办实业;根据材料一“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可知,节制资本;根据材料一“便把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根本大计提到议事日程”可知,发展教育;根据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可知,平均地权。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可知,较好地促进了当时
18、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可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根据材料一“便把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根本大计提到议事日程”可知,有效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更是政府的责任,并由专门设置的中央机构负责提供社会福利,实行政府一分级管理体制”可知,政府责任性;根据材料二“使享受福利税息的对象由部分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符合条件的公民”可知,公民普享性;根据材料二“不仅涵盖生活救助、教育结调、住房保障、其业救济、交通坏境、医疗保险等诸多内容,还包括娱乐文化、公共保健等方面的待遇”可知,内容广泛性;根据材料二“用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直至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本”可知,较高福利
19、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观察新中国人民菜篮子的变化,选择一个时间点提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提炼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20世纪80年代,家家略有余粮,家家种菜,多数家庭能吃饱饭。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自主性增强,活力提高。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工人积极性提高。这十年,家家开始有了余粮,菜篮子里装的是白菜萝卜青菜,节假日还能改善生活。(90年代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企改革进行论述;现在围绕着加入世贸组织、深化体
20、制改革进行论述)【解析】【详解】首先,根据图片信息,提炼论题,如20世纪80年代,家家略有余粮,家家种菜,多数家庭能吃饱饭;然后,联系时代背景及相关史实,进行论述,阐述变化的原因,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在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自主性增强,活力提高。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工人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扩大也进一步刺激了生产的供应;最后,总结提高,这十年,家家开始有了余粮,菜篮子里装的是白菜萝卜青菜,节假日还能改善生活,这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好!15.阅读材料,回答问
21、题。北家初年,官学教育衰微。范仲淹科举改革的一大措施就是士人必须在州县学或国子监,太学听读一定时日(一百日,三百日或五百日),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样,太学、州县学就不会出现“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肆业之法”的现象了。庆历四年(1044),科举考试实行“先策论后诗赋”,又在重策论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庆历四年重新规定的策论诗赋的“不考式”、“点式”、“抹式”,应该是较宋初简化了许多,尤其是规定“今后进士依自来所试赋格外,特许依仿唐人赋体”,使应举人减少了一些声病偶对之类的束缚。科举考试在进士、诸科中废除了“帖经”,而诸科在对墨义之外,更问大义,并在等第、授官等方面,对试大义者多有奖励。大义不
22、必死记硬背经书,“直取圣贤意义解释对答,或以诸书引证,不须具注疏”。-摘编自范仲淹与庆历科举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庆历科举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每项措施的意义,并概括其共同点。【答案】(1)措施,把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先策论过落;简诗赋考式;问诸科大义。(2)意义,有利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有利于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有利于充分展示应试者的才能;有利于提倡通晓经旨;共同点:致力于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士人必须在州县学或国子监、太学听读一定时日,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可知,把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结
23、合起来;根据材料“实行先策论后诗赋,又在重策论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可知,先策论过落;根据材料“重新规定的策论诗赋的应该是较宋初简化了许多使应举人减少了束缚”可知,简诗赋考式;根据材料“废除了帖经,而诸科在对墨义(唐以后,科举考试时令士子笔答经义)之外,更问大义”可知,问诸科大义(大道理)。(2)意义,根据材料“这样,太学、州县学就不会出现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肆业之法的现象了”可知,把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根据所学知识,从诗赋与策论的文章体裁的角度分析可知,“先策论后诗赋”有利于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根据材料“使应举人减少了一些声病偶对之类的束缚”
24、可知,有利于充分展示应试者的才能,从而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根据材料“义不必死记硬背经书,直取圣贤意义解释对答,或以诸书引证,不须具注疏”可知,有利于提倡通晓经旨,从而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共同点,致力于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41年德军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由于准备的不充分,战争的天平在一开始就倒向了德军。德军的三个集团军先后进攻苏联的边境,苏德战争就此爆发,面对德军的步步紧退,由于苏联事先并没有完全准备充分,最终苏联大片的国土陷入敌手,后来更是爆发了基辅战役,这场战役后来也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在这场战斗之中,苏军阵亡的将士高达15万人,
25、同时德军也付出了十多万人的死亡。最后占领了基辅。虽然事前来可夫曾经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在那里驻守的西南方面军撤退,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但是这个正确提议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这样反而为德军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埋下了伏笔。在后来的战役中,德军在猛烈的进攻下,很快就围困了基辅,随着苏军被切断与外围的联系,最后不得不投降,苏军在最后大约将近65万人投降德军。-摘编自基辅包围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辅包围战苏联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基辅包围战。【答案】(1)苏联准备的不充分; 斯大林战略上指挥失误;德国的突然袭击(2)基辅战役,是世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
26、而言,基辅战役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但从战略上来看,德军将庞大的中央集团军群投入到基辅战役中,使得进攻莫斯科的行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苏军来说,由于战略指挥失当,导致西南防御门户洞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战争损失。但对德军的闪击战起了重大抵制作用。【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信息“闪击苏联”可知,德国的突然袭击;根据材料“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可知,苏联准备的不充分;根据材“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可知,斯大林战略上指挥失误。(2)结合材料“这场战役后来也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和所学知识,基辅战役,是世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战。从德国角度进行分析,对德军而言,
27、基辅战役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但从战略上来看,德军将庞大的中央集团军群投入到基辅战役中,使得进攻莫斯科的行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苏联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战略指挥失当,导致西南防御门户洞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战争损失。但对德军的闪击战起了重大抵制作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于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
28、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称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摘编自邓稼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重大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稼先的优秀品质。【答案】(1)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
29、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2)甘当无名英雄,不顾个人安危。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含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可知,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根据材料“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可知,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根据材料“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知,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2)根据“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可知,甘当无名英雄,不顾个人安危;根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可知,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根据“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可知,艰苦奋斗、含生忘死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