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作业: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251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作业: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作业: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作业: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作业: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衡中作业(二十)1河南社旗县是中国民间商会的发源地之一,清代山陕会馆最早制定了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等商业文物遗存。这说明()A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B会馆具备商业行政管理职能C清政府注重立法规范商业行为D商会成为政府重农抑商的工具解析: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都是与商业规范有关的文件,所以体现出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选项错误,这些商业规范都是组织自己制定的,不是清政府规定的要求;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A2据统计珠江三角

2、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A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有所发展B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D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解析:依据题中各地的乡村集市(墟市)从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数量增加很多可知明朝中后期农村商业发展迅速,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答案:C3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

3、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就已完全转移到南方,故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属于对外贸易方面,与城市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B项错误;C项说法缺少史料和材料依据;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答案:D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坊巷桥门及隐

4、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解析:“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D符合题意,故选D;A、B、C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5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A该碑刻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

5、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扬州有山西陕西的商业会馆,说明两地之间有商贸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会馆为远距离长途贸易提供了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是经常在外地做生意的商人组建起来的场所,会馆主要是为异地经商的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而提供的一个场所,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会馆只是为异地经商的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而提供的一个场所,并不是地方性商业中心,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6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

6、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B货币收税己取代了实物赋税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D为强化集权充扣地方的军费解析:材料中介绍的是清朝银币的使用情况。从材料中反映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商品市场中银币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清朝俸禄也用银两来支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腐败问题;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C7(2017江苏单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

7、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

8、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