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迪生孵小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独立认识本课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积累表示声音的词。积累词语:着凉、孵蛋、暖和、邻居、傻劲(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进一步了解表示人物语言的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结构图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迪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品质。教学重点:了解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进一步了解表示人物语言的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教学难点:知道爱迪生从小善于观察、敢于实践,后来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学习爱迪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2、:一.启发质疑,出示课题。1.师:美国有位发明大王,你们知道是谁?2.交流(板书:爱迪生)3.师介绍:爱迪生(板书:爱迪生孵小鸡)4.教学“孵”(字形指导,了解字义)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爱迪生有没有孵出小鸡呢?爱迪生是个怎样的孩子?2.生字教学给“嘘、笃”正音。“搂”找姐妹字:楼篓3.交流。(爱动脑筋、爱提问题)4.齐读第1节。过渡:轻声读2-12节,思考:爱迪生提出了哪些问题?5.学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6.交流找到的句子。(1)这是怎么回事?联系上下文,什么事让他感到奇怪?(指名读第2节)解决方法: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呦,窝里有10多个蛋。(师生接读第3节
3、1、2句话)(板书:善于观察)(2)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啊?解决方法:问妈妈。(同桌分角色读4-5)(板书:善于思考)(3)“蛋也和人一样,会着凉吗?(男女生对读6-7节)(4)“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思考:他是怎么孵小鸡的?(指名一人扮演爱迪生,一人读第8节第4句)(板书:敢于实践)(分角色表演爸爸和爱迪生的对话)7.完成词句活动室第二题:说说划线部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8.思考: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三.复习巩固,适度拓展。1.读词语:着凉、孵蛋、暖和、邻居、傻劲2.给句子配音(词句活动室第一题)3.送你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4.师:希望每位
4、同学都能像爱迪生学习,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孩子。四.课外延伸(可以任选一题)1.查一查:爱迪生小时候的其他故事。2.写一写:描写人物之间的一次对话,注意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
5、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板书设计:22.爱迪生孵小鸡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6、“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爱迪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为线索,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解决疑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当最后一个问题“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出现时,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研究兴趣。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前,我已放手让学生搜集过相关的资料,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谈了各自的观点,终于解开这个谜团。这一教学环境的设计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其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步尝试了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