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堂巩固1(2015北京学考)下列人物中,将反对旧礼教与提倡白话文有机结合的文学家是()A蔡元培B鲁迅C李大钊 D陈独秀解析:选B。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2015江苏学考)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的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C提倡“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解析:选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掀起文学改良运动,故B项正确;陈独秀
2、提倡“民主与科学”,故C项错误;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故D项错误。3(2015浙江学考)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做一个文明人。”这反映新文化运动()A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B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C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涉及新文化运动中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早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就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
3、做一个文明人”可知对西方文化是全面肯定的态度,故D项正确。4(2014湖南学考)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此文的发表为开端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结合题干,敬告青年一文正发表在这一杂志上,故D项正确。5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C第一
4、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D。本题易错选A或B,错选原因在于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结果认识不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把握不准确。既然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说明二者在任务上是一致的,即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在当时这两大任务主要体现为反封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皇位上的皇帝,但是没有推翻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封建残余思想依旧统治着人们,而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就是把人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本题选D。6新文化运动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其巨大影响体现在()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5、播A B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分析备选项,并结合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可知均是其影响。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新文化的主体在流传了数千年的以儒学为主,以道教、佛学和诸子学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打开一个缺口,并进而取而代之。”其原因不包括()A中国社会危机严重B西方思想不断传入C新兴阶级日益崛起D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解析:选D。民主科学思想能够取代传统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不断传入的西方思想、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等因素是分不开的。D项不属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的原因。2北京大学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任北
6、大校长期间,在办学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吸引外来文化B提倡学术自由至上C促进民主改革D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把握。袁世凯当时在思想界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很显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实质是要让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得以传播,故答案为D。A、B不是主要的目的,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思想领域。3(2016广西桂林中学高二检测)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C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解析:
7、选C。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并非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也并非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是以民主科学而非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意在强调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为主要目的,也就是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4(2016江苏扬州高二期末)陈独秀在其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把向西方学习分为“学术”“政治”“伦理”三个阶段的觉悟,下列言论属于“伦理的觉悟”的是()A“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之利器”B“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C“师夷长技以制夷”D“以科学和人权并重”解析:选D。“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之利器”,外国之利器主要是指
8、西方的坚船利炮,故A项错误;“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属于政治觉悟,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故C项错误;“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D项正确。5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这说明他是赞同()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C人民民主 D君主专制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民与君势不两立”“复辟都是国家公敌”,可知李大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6“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
9、()A缓和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B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C消化吸收了尊孔复古思想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蔡元培办学方针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可知,其积极作用是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7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抵制“烈女传
10、”“反抗礼教”等关键信息都是冲击传统礼教的表现,是新文化运动促进妇女思想解放的结果。8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A。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打倒孔家店”是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体现的是对东西方文化的“非理性”的认识,B、C、D三项均是对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正确评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二、非选择题9(2016江苏扬州期末)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
11、是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则发达利己之心,实为完成人道主义之根本。人道主义其鹄的,利己主义其经程也;(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
12、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醒材料三“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青年的误会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什么?概括指出“新道德标准”包含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主要思想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3)材料三中陈独秀列举的“青年的误会”与新文化运动有怎样的关系?综合上述
13、材料,试分析这场道德伦理革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依据教材所学即可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平等博爱”“人道主义”“自由思想”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2)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共和立宪制”“保守纲常阶级制”“绝对不可相容”这一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从儒学的历史地位与袁世凯的尊孔复古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第(3)题第一小问,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出发,思考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三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革除旧道德”“平等博爱人道主义自由”和材料二中的“独立、平等、自由”等信息进行概括。答案:(1)观念:儒家传统道德(三纲五常)。内容: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2)观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治不能相容。历史原因: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3)关系: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导致材料三中“青年的误会”。 作用: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