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摘 要:笔者结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 版),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切入点,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初步探讨了该专业培养的总体规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问题。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职业素养;课程设置;培养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7-0025-04一、引言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 21 世纪前 10
2、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 2001 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 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 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由此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到渠成,各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得到蓬勃发展。不过,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师资问题。因为,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之初,为满足急速膨胀的师资需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将大量非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补充到该学科的教学中来,这一举措在短时间内对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逐步走上常态化的轨道
3、,这一措施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队伍不够稳定等2。这些问题导致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无法实质性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缺乏后继动力。笔者长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合格职业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并源源不断地将这些毕业生补充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带来源头活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才会注入新的动力。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2012 年 5 月,中国教育技
4、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该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能力和专业发展两方面要求。(一)基本能力要求主要指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用能力,即具有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另一个方面是专业能力,即具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定能力。(二)专业发展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运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基于技术的学与教的实践方案;通过与教学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交流机会,实现经验的提升和理论的构建;熟练掌握与信息技术
5、教学有关的网络及数字化媒体的特性,同时还能够规划、建设、维护、管理数字化教学平台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实施一定的评价;能够通过教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技术及新课程标准主动探索课程内容与技术资源有效整合的模式,并能支持管理者构建本校信息化教育环境。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他们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用信息化进行日常管理的能力。基于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可分为以下方面3。(一)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即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知
6、识及基本技能,其重点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板书设计、“三字一话”、信息技术教育学。其中,前面五项是所有师范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最后一项则是要求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规律、原理及方法;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和实验指导能力培养,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加强教育实习、信息技术教育实验能力的指导4。(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即能够运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相关原理,根据小学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应该通过计算机基础、教与学的理论、教学设计、教
7、育传播学等课程来提升此方面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教材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两个层面来实现,通过教材分析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丰富内涵,学会分析评议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常规方法,能够设计和编写规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课堂教学设计则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框架,让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三)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技能训练、实验研究、教育实习等课程对学生的相关方面进行培养。技能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常用技能;实验研究主要培养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教育实习
8、主要是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体验真正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6。(四)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提升来推动、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法课程来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科研的一般的方法、步骤,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五)教学辅助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能够带动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校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承担起学校日常的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工作。四、培养的总体规划(一)培
9、养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较强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技能,能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有关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和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硬件、软件开发、应用与维护工作,并且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7。(二)培养规格培养规格分四个层次8。第一,身心健康。小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参差不齐、教师校内外兼职工作增多、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教师备课数量和难度有所加大、信息技术新技术不断涌现等众多因素,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
10、人格,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第二,思想品德好、职业道德修养高。人民教师必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勤奋好学,要有钻研学习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奉献的志向,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第三,专业文化基础扎实。必须掌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理论与技能从事小学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关的软件开发、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设计与网络应用的能力;具备将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具备参与、组织、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第四,必要的技能证书。首先,熟悉操作系统的使用
11、,能够熟练进行文字录入,有娴熟的文字处理能力,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制作教学演示文稿,在进入专业学习一年后能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B 证书或相当于该水平的证书。其次,“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又根据内容进行分类9。不难看出,该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作为在校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更应该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缩短学生角色与教师角色的距离。在校期间,该专业学生应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B 证书、三级 PC 技术证书和网络技术证书,或相当于这些水平的证书。再次,取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学校教
12、育信息化的一些证书,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多媒体软件制作员证书等。能够熟练使用 Flash、网页制作等工具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集成、测试与评价,初步达到专业多媒体制作人员的要求。五、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一)课程设置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部分。必修课程又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个大类;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教育见实习、专题教育、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团活动等10。表 1 列出了某高
13、等师范院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模块及所占比例。表 1 课程结构比例表(学制:5 年)课程类别&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3275&50.6%&教育专业课程&770&11.9%&学科专业课程&910&14.2%&选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660&10.2%&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见实习&约 30 周&13.1%&专题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合计&100%&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主体,它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模块,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 76.7%左右。通识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
14、课程,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论、音乐、美术、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它们是后续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将其列为低年级的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 50.6%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是进行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主要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一方面能保证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学实施、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能力。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 11.9%左右。学科专业课程是主干课程,是体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15、。学科专业课程主要有信息检索与利用、小学信息技术学导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教学系统、网页创作实践、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与网络作品欣赏、多媒体创作实践、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传播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教育信息理论,等等。学科专业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 14.2%左右。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大类,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方向上的学科知识素养,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公共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化发展和特长的形成。选修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 10.2%左右。3.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前教育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国防教育(军训)、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教育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等。实践活动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