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557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20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怀疑夏商历史的真实性。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中国上古史。能够推翻疑古学派学者观点的是A. 甲骨文的识读与解释B. 铁农具的发明与使用C.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 礼乐制度建立与巩固【答案】A【解析】【详解】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可以记录商代的相关史实,因此甲骨文的识读与解释有助于推翻疑古学派学者观点,故A

2、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周朝的,不符合题意,排除。2.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 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B. 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C. 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D. 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晋国赵盾和楚国子常在国君去世后都有废太子的主张,但是在别人的反对下,还是由两国太子继位,这反映出在春秋时期,虽然宗法制遭到破坏,但是嫡长子继

3、承制仍然获得很多人支持,故选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晋楚两国很多人仍然支持宗法制,B项结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除嫡长子以外的继承方式,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分封制的信息,故排除D项3.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这一举措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 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C. 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D. 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元帝罢除郡国庙的措施,是在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基础上,进一步从

4、宗法制度上打击地方郡国,通过收回宗庙祭祀特权,树立中央的信仰权威,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举措是规范混乱的庙制,并非宗法观念的淡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汉武帝之后,地方诸侯国失去了叛乱的经济基础,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4.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A. 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B. 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C. 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D. 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

5、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可知,孟子主张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联系,故B正确;材料反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联系,没有涉及儒家“仁政”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营工商业”的信息,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5.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A. 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B. 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C. 史书

6、私修优于官撰D. 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 “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可知,官修史书中修前代史时往往立足于为本朝统治提供合法性,修本朝史时则往往粉饰太平,表明没有心系民族兴亡的责任感,故D项正确。官修史书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史学家是否缺乏求真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了官撰史书的弊端,并没有体现私修史书优于官撰史书,故C项错误。6.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这反映出唐

7、宋时A. 门阀士族政治开始瓦解B. 社会垂直流动显著增强C. 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D.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表明唐宋时期的贵富与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等级关系,故选D项;A项中的“开始瓦解”与史实不符,魏晋南北朝晚期门阀士族政治就已开始瓦解,故排除A项;社会垂直流动指的是阶层的变动,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贫富、贵贱之间的转化,是社会财富的流动,而不是阶层的变化,故排除B项;C项是对材

8、料信息的误读,贫富、贵贱之间的转化并不表明当时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故排除C项。【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维去理解贫富贵贱转换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7.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 门阀政治受到冲击D. 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南朝时出身贫寒的人也可以担任重要官职,这对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产生了冲击,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问题,

9、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A;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仍然很有势力,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运作机制的信息,排除D。8.“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A. 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 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C. 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 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朝

10、商业的繁荣。“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工商皆本”错误;C项,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由材料“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可知宋朝商业繁荣,原因是宋朝不抑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而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9

11、.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该事件实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本质问题;C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

12、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10.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B. 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C.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知清初圈地主要是圈占汉人土地,分给满人,汉人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成为满洲的依附民,严重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故C正确;分析题干,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见清初圈

13、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尽管也有民生方面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确保满洲贵族的特权,维护统治基础,故政治动机超过经济动因,故A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错误。11.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A. 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B

14、.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D.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以及“私铸银元现象”等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一定危机。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只是呈现出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制造银元,而并未表明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实际上,铜钱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排除;CD项,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

15、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2.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B.

16、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7、结论,故D项错误。13.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A.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正义性B. 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C.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D. 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的“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可知,马克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

18、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B、C两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分析解答。14.江苏省一些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蚕桑,沪宁铁路沿线常能见到大片的桑田:“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工农业同步发展B.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C. 资本主义势力随铁路的修建深入内地D. 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区域化发展【答案】D【解析】

19、【详解】据“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可知,铁路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选D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项错误;B、C两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5.有学者在1934年撰文指出,中国东南沿海诸港口“几尽租给外人”,而西南、西北大后方又“国防空虚”,因此中国“应即利用铁道为补救缺乏军港之利器”,“就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多筑军事铁道,以资应付”,以免“万一不测,噬脐莫及”。这反

20、映出当时A. 积极备战成为国民普遍共识B. 加紧铁路备战成为当务之急C. 国民政府铁路备战取得成效D. 加紧铁路备战受到政府关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东南沿海诸港口几尽租给外人,而西南、西北大后方又国防空虚”“应即利用铁道为补救缺乏军港之利器,就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多筑军事铁道,以资应付,以免万一不测,噬脐莫及”等信息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中国修建铁路对国防的重要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该学者呼吁重视铁路建设,并不表明当时积极备战已成为国民普遍共识,也不表明当时铁路备战取得成效,更不表明铁路备战受到政府关注

21、,故排除A、C、D三项16.“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A. 积极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客观上促进了进步力量的发展C. 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转折点D. 是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主力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力量的发展,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洋务运动的,B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不可能

22、扶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转折点,C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性质是官办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关,D选项排除。17.“(辛多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土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A. 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B. 呼呼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C. 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 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他对辛亥革命感到不满,认为其仅仅完成了政治革命,但旧杜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则“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23、”,因此他希望在思想领域进行彻底的启蒙,故选B。材料批评的是辛亥革命对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局限,而不是民主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中的陈独秀在当时还未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且材料中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生和工农斗争,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学生在做题时要对历史人物的阶段性特征予以准确把握。18.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B. 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

24、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上,即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指的是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不是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使得无产阶级力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5、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19.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描述当时的捐税之重:“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A. 政治分裂及财政困窘B. 政府颁布法令进行限制C. 海关关税自主权丧失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体现的是中国国内关税重重,这主要和军阀割据有关,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民国时期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支持的态度,但是由于国

26、内军阀割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很难在地方推广,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关税征收频繁,与海关关税无关,C选项排除;国内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征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无关,D选项排除。20.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查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A. 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B.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C. 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D. 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答案】B【解析】【详解】B项,题干中“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

27、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可知牛奶掺水的现象严重以至影响牛奶功效,间接表明上海喝牛奶的人增加,商家有利可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故B项正确。A、D项,题干中未涉及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监管和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的问题。故A、D项错误。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牛奶掺水的现象,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属于过度推断。故C项错误。21.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就土地革命问题出现烈的争论,一个主长“土地革命广出论”,一个坚持“土地革命深人论”,结果导致中共中央在革命紧急关头无所适从此次会议说明A. 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

28、的道路B. 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有限C. 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D. 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五大”上鲍罗廷和罗易的争论恰恰说明中国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共自己手中,必须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发展道路。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展示的是共产国际两位代表的争论,无法说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否有限,排除;C项,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是指搞城市暴动的道路,不是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22.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

29、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A. 使国民经济适应抗战需要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D. 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管控的力度,其意图是使国民经济适应抗战的需要,故A项正确。“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在战争时期的经济措施,不是为了强化一党专制,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分

30、布的信息,D项错误。23.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签约双方在协定中明确规定:“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等问题。”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A. 促成了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的出现B. 为新中国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基础C. 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D. 宣告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在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安全上有了发言权,这为新中国参与亚洲国际事务、走上国际

31、大舞台奠定了基础,1954年,中国作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重要方应邀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A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排除。24.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准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已被国际社会共同认可B. 能够解决各种国际争端C. 成为中国智慧重要构成D. 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关键【答案】C【解析】【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不仅成为解决国与

32、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更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也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之一。故答案为C项。AB项,“共同认可”“各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材料并未涉及到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且根据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不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

33、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5.1984年,我国国务院对国营企业职工奖金进行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并规定对奖金超过两个半月标准工资的部分,实行分档征收奖金税。据此可知,这次奖金改革A. 开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B. 遏制了企业溢发奖金现象C. 避免了职工收入差距过大D. 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答案】D【解析】【详解】国营企业职工奖金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有利于

34、增强国营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故D正确;材料属于分配方式的改革,无法体现“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排除A;BC项表述太绝,错误。26.下图反映了1983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B.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C.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D.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答案】D【解析】【详解】据图可知,20042008年时我国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三,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图示中没有体现我国进出口对比,不能说明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

35、超,不能说明是否是顺差,A项错误;仅凭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居世界第三位不能说明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项错误;图示内容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不能体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C项错误。27.古雅典政治家德摩斯梯尼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藏在某地,就将他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另一位政治家埃斯基涅斯抗议说,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于是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这说明雅典A. 很注重法律程序B. 审判缺乏诚信机制C. 司法权归议事会D. 保障奴隶主的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案例说明,对嫌疑人的逮捕不

36、能是私人行为,必须由公民大会授权;审判权也不能是私权,应是属于公民大会的公权。所以,虽然安提丰最后的下场没有变化,但过程不同、程序不同,就是非法程序与合法程序的差别。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审判缺乏诚信机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将他带回公民大会受审”可知,公民大会具有司法审判权,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的雅典是奴隶社会,保障奴隶主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与材料中“安提丰案”无直接关联,排除。28.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A.

37、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 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C. 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D. 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在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同时,还将法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担负着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后一部分,错误;C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前一部分,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普及工作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9.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

38、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 继承,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 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 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 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立法完善王位继承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D。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立法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排除B;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是正确的,但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手段,排除C30.英国的宪政体制从根本

39、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B. 议会与国王组成新政府C. 议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D. 国王仅保留了形式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宪政体制下,由国王主权转移到议会主权,议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是“议会中的国王”,故选C项;“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的权力也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英国宪政体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不是政府成员,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仍保留了部分行政权力,以后逐渐退出,故D项错误。31.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

40、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美国这一制度A. 旨在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B. 扩大了地方的自治权C. 阻碍了美国民主制度发展D. 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美国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的制度是联邦制,这一制度是为了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设立,故A项正确;联邦制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保留了部分地方的自治权,故B项错误;联邦制促进了美国民主制度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故D项错误。32.列宁曾经指出,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被压迫阶级如果不努力学会掌握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被人当做奴隶使唤。”列宁意在说明A. 阶级

41、斗争中暴力革命的必要性B. 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C. 俄国革命没有和平发展的可能D. 无产阶级必然会战胜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如果不努力学会掌握“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被人当做奴隶使唤”等字眼说明阶级斗争中暴力革命是非常必要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列宁意在说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而非十月革命的必然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有涉及到革命是否和平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必然会战胜资产阶级的问题,所以选项C、D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A。33.“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

42、农村而后攻占城市。”这里的“差异”A. 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B. 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C. 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 导致两国革命结果不同【答案】C【解析】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都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国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两国革命性质是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适合中国革命,中国的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而非共产国际指导,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结局是相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3

43、4.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A.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 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C.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D. 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

44、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C项错误。35.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C.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D.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一个基本根源”,说明此时是

45、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总体来看,说明不结盟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C项。36.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 福利救

46、助体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

47、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37.1860年,英法两国签订英法条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葡酒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法国降低英国煤炭及亚麻品的关税,在1864年达到商品价值的30%,以后

48、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折射出A. 重商主义思想导致贸易政策调整B. 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条约的保护C. 工业化与对外贸易关系相互促进D. 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减少征税商品,降低税率,说明两国都在努力减少贸易壁垒,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贸易的自由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贸易政策的调整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A错误;材料中是推行贸易的自由化,不是说明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条约的保护,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工业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C错误。38.“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

49、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先前主宰者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 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B. 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C. 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 蒸汽动力取代自然力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可以排除AD;B项材料无法体现。“而是用竞争取代先前主宰者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体现了经济运行规律的变化,C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39.

50、20世纪推出了4个新的世界性大国或准大国:首先是欧陆的德国和俄国,其次是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对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除了俄国而外,这几个新兴大国可以说都是“暴发式”的,而以美国尤甚。上述现象的出现A. 源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推动国际关系朝民主化方向发展C. 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D. 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爆发式新兴大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对新技术的利用程度及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关系并没有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51、而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排除。C项,新兴大国“暴发式”成长是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并非世界一体化的结果,排除。D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德国和俄国的发展不是十分明显,排除。40.1933年,伦敦召开世界经济大会讨论危机问题,会议被认为是一次令人惊恐的大失败。因为此次会议后,“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实际上说明A. 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B. 英美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斗争激烈C.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D. 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伦敦大会讨论的结果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

52、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显然会导致各个国家之间更加激烈的贸易战和货币战,不利于经济恢复,选项D正确;伦敦大会能召开,说明国际合作的意识已经存在,选项A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英美两国的斗争,排除B;材料未体现自由放任,而且自由放任和会议后出现的经济上的民族目标不符,排除C。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非选择题(共2道大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煌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

53、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摩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

54、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

55、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工商务实勤俭”“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

56、的滋长等。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消极作用方面分析。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消极作用,根据材料“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2)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工商务实勤俭”“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由尚俭到奢靡。第二小问“主要不同影响”,抓住“不同”,分别分析中国明朝、欧洲的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

57、本主义的成长。第三小问“原因”,从中国、欧洲分别分析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

58、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

59、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答案】(1)原因:中国: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英国:工业革命;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2)相同:都注重环保立法;强调政府干预;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兼顾自

60、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解析】【详解】(1)中国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的信息以及所学从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进步以及人口和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角度思考回答。英国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自由放任”的信息和所学从工业革命、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府自由放任政策以及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一“宋代设有专门环境保护部门”“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以及材料二“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的信息从立法保护、民众参与、政府干预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