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文言积累:一词多义:通知、慷慨、激昂、何苦;实词虚词:绝、卒、因、为。【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喜欢读传记。爱英雄人物,做好汉男儿,这是我们少年人的追求。这篇文章就为几位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作了的一篇叙。是一篇后叙。读起来让人血脉贲张,豪气顿生。年轻人特别要受到精
2、英人物的精神滋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
3、语)。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书籍本身。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三、讨论、疏通文句。1、自读、掌握
4、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第一段:自名 恨 首尾第二段:授之柄 竟 志 死守 乌有 蒙愧耻求活第三段:所分始 诟远 成人之美 何说第四段: 创残饿嬴 其谁之功也! 逆乱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第五段: 双庙 延霁云 以示贺兰 指以相语 云敢不死第六段: 因乱抽他帙以试 巡起旋 颜色不乱 阳阳如平常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朗读、翻译全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
5、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
6、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象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象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
7、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前人已有十分精当的评价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 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
8、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
9、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
10、尺有余,一口胡须活象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象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
11、。张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第二课时一、理清文章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全文六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二)(24)通过议论,为许远辩诬,
12、并为整个睢阳保护战辩护。(三)(56)以记叙为主,展开对英雄人物逸事的描写。二、阅读与探讨1、文章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张巡、许远的写法?说法一: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驳斥:1、何苦守尺寸之地2、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3、乌有城坏其徒俱死(事实为据,推理有力)说法二: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之分始。驳斥:1、人之将死,必有先受其病者;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喻证形象)【小结】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13、,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议中有叙,义正词严。2、文章最后通过张籍转述于嵩的话,补充了几个细节?这对表现张巡的性格有何作用?3、文章写了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写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突出他们什么样的特点?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爱国,大事为重张巡: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服众;南霁云:
14、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从容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小结】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4、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举例分析韩愈的三长体现在何处?三、品味鉴赏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体会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首先本文先以来后叙事,从议论到叙事是一大变。首段,寥寥数语,类似日记或读书札记的写法;二、三段多用推论,在阐明一系列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入的抒情插入;第四段虽是议论,有“如崇山峻岭矗立天半”之感。五、六段是叙事,这两段文笔有拙朴处,有渲染处,有感情的叙述,有精细的描绘,多样变化又浑然统一,这除了组织结构之功外,还因为对张、许壮烈殉国而又蒙冤的悲剧感激荡于字里行间,成为统贯全篇的文气。全篇议论雄辩严密,叙述、描写中夹有精到的论析,充满着悲愤与慷慨激昂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