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1040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新乡市一模夏商君主依据当时的“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这反映出()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B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C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D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解析:由材料“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可知,古代统治者利用天命维护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故选B项;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是早期政治的特点,排除A项;周朝继承和发展的是商代的天命观,排除C项;材料中不仅强调周朝还提及夏商,且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制,排除D项。答案:B2202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考试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其意为()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形成同一崇拜C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权力模式解析:殷墟是商都,材料中“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反映了商代出

3、现文化融合的趋势,说明商朝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融合,而非多样,排除A项;“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等于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的信仰,排除B项;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权力模式出现是在秦朝,排除D项。答案:C32020保定市高三摸底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

4、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解析:据材料“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可见分封制度下,职能清晰,隶属明确,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的社会统治,故选B项;分封制之下,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继续分封,减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不利于大一统,排除C项;分封制的标准仍然是以王室血缘贵族为主,郡县制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D项。答案:B42020哈师大附中等三校一模据考证,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这一状况()A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B说明三国国力最为强

5、盛C反映了国家统一趋势 D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解析:由材料“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可知,以农牧文明为分界线的防御工程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信息,不能得出国家间力量对比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并未提及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对农耕文明的保护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答案:A52020天一大联考测试三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A保护农业的生产 B抑制商

6、业的发展C限制贵族的剥削 D打击贵族的利益解析:由材料“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可知,商鞅主张保证人民的农业耕作时间,通过农业生产达到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交易的信息,排除B项;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的举措限制贵族对奴隶的剥削,排除C项;商鞅通过奖励军功的举措打破贵族的特权,打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答案:A62020韶关高三调研一“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

7、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解析: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法欠妥,排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观念尚未形成,排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排除C项。答案:D72020无锡高三调研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种观点()A否定宗法等级制度 B背离孔子礼治主张C追求人与人的平等 D成为当时统治思

8、想解析:“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表明荀子认为能够担任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不是出身,而是掌握礼义,这是否定宗法等级制度,故选A项;材料表明荀子注重礼义的主张,与孔子一致,排除B项;材料表明荀子有卿大夫、庶人的等级差别,并没有追求人人平等,排除C项;儒家的礼义观不是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排除D项。答案:A82020张家口高三期末质检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这反映出秦朝()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

9、功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解析:秦朝以法治国并不代表其不重视政治教化,材料“体道行德”“明以义理”说明在以法治国的同时秦朝还凭借公权大力推行礼制教化,故选B项;秦代纪功刻石宣扬的是皇帝的功德,而非各位官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代重视宣扬皇帝的仁义道德,未涉及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排除C项;仁义道德是儒家思想所宣扬的,与法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答案:B92020河池高三诊断一某学者对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的举措及其具体表现进行了归纳,如下表所示。这些举措()序号举措1参加叛乱的诸侯王,或被杀或自杀,七国之中,除楚国另立王以

10、续其后外,其他六国均被废2景帝有14子,七国乱前已有6子封王,“七国之乱”后陆续立其余8子为王,并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3景帝把“北边郡”“南边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4景帝下令剥夺了诸侯王的“治国”权,诸侯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已同汉郡无异5由于丧失经济特权,租税收入又遭削减,诸侯王财政入不敷出,甚至出现“诸侯或乘牛车”现象A.促进郡县单一制的形成B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家国一体结构彻底瓦解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题干提及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诸侯国、地方进行大力改造,从而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故选B项;七国之乱后,哪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仍存在,排除A项;家国一体结构仍然存在,排

11、除C项;“消除”一词不妥,太过绝对,排除D项。答案:B102020广州高三调研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A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加强田宅买卖的管理,鼓励分割田产后独立建立户籍,其目的在于便于税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加强的是对户籍的管理,而不是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土地买卖的管理而不是抑制土地自由买卖,排除B项;材料对户籍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而不是禁止,

12、排除C项。答案:D112020济南高三质量评估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孝经,而孝经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故选D项;“普遍接受”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汉代学者要掌握,排除A项;宗法观念包括亲亲尊尊、忠孝、男尊女卑、人情等内容,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孝经与“五经”地位如何,排除C项。答案:D122020无锡高三调研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

13、、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始,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解析:西汉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符合西汉国势强盛的时代特点,东汉中后期始,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符合东汉国力衰弱的特点,表明汉赋风格受时代影响,故选C项;材料表明汉赋风格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时代影响,没有涉及汉赋的兴盛,更没有涉及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排除A项;和帝以后的赋以抒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颂扬国运,排除B项;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不是官方文学,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

14、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皖南八校联考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朔二年(前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

15、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1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得出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有待巩固;由材料一“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得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由材料一“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

16、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得出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得出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由材料二“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得出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由材料二“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得出监察职责范围广。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二“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执政行为,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稳定;由材料二“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得出对地方割据势力具有一定监督、防范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结合古代专制制度的特

17、点得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徇私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答案:(1)背景: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有待巩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答出两点即可)(8分)(2)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执政行为,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稳定;对地方割据势力具有一定监督、防范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徇私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17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

18、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

19、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给出了两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观点,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与变革性。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2分)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法家的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4分,每个方面2分)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4点即可得4分)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这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