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081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水一中高二级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生物试题(理科)一、单选题1.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B、反射

2、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C、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C正确;D、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神经递质参与,D正确。故选B。2.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中B. 、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C. 、相比,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的渗透压的大小由蛋白质含量决定【答案】A【解析】【分析】上图中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细胞内液)、淋巴,其中细胞外液主要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成分相似,但血浆成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详解】A、神经

3、递质是从突触前神经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再作用于突触后膜,这里的突触间隙液即为组织液,故A正确;B、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故B错误;C、血浆、组织液、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C错误;D、血浆渗透压主要与钠离子和氯离子以及蛋白质有关,虽然蛋白质含量大,但钠离子和氯离子数量较蛋白质分子数多,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数量,故D错误;故选A项。【点睛】若渗透压概念理解不到位,则本题D项容易出现误判。渗透压是指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分子数目的多少,而非含量的多少,如血浆中尽管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分子数目较少,但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低,但分子数

4、目较多,因而血浆渗透压主要由后者决定。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

5、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4.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前角的传出神经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据此分析,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

6、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处理,对刺激有感觉;而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故选B。【点睛】本题以“小儿麻痹症”为材料背景,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并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5. 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错

7、误的是()A. 若b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c可代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 若b代表细胞,a为胰岛素,则d可代表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加快C. 若b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c、d可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D. 若b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c、d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

8、加。3、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详解】A、血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所以,若b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c可代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正确;

9、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因此,若b代表细胞,a为胰岛素,则d可代表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加快,B正确;C、生长素在单侧光的作用下,会发生横向运输,其运输部位在尖端,因此,若b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c、d可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部位的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C错误;D、抗原刺激人体B淋巴细胞后,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若b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c、d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D正确。故选C。6.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C.

10、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

11、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 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12、的状态;“空调病”“高原反应”“中暑”分别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差过大、氧气稀薄和长期高温造成的;人屏住呼吸时,与外界环境不发生气体交换,从而使CO2大量积累在血浆中,刺激呼吸中枢,进而使呼吸加快。【详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C、人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需加大呼吸强度才能提供足够能量,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符合题意;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C。8.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

13、是()A. 淋巴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 抗原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淋巴细胞增殖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降低会引发恶性肿瘤D. 唾液中的溶酶体能杀死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构成,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组成。【详解】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A错误; B、抗

14、原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通过增殖,完成相应的免疫反应,消灭抗原,B正确;C、人体依靠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清除癌变细胞,避免引发恶性肿瘤,故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会引发恶性肿瘤,C错误;D、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外来的病原微生物,但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不是唾液中的物质,唾液中含有的杀菌物质是溶菌酶,D错误。故选B。9.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B. 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C. 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D.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

15、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免疫系统可及时的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

16、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10.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

17、体或树突。【详解】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B、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C错误;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 下面是植物生

18、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据图分析,相关实验结论叙述正确的是( )A. 鲍森詹森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IAA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 拜尔认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C. 温特认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D. 达尔文认为单侧光对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使向光面生长比背光面更快,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1. 图中达尔文实验用锡箔纸分别遮蔽植物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可探究植物的感光部位;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2. 图中鲍森詹森实

19、验可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3. 图中拜尔实验可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4. 图中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所用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通过对照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详解】A.鲍森詹森实验可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但不知道生长素的成分是IAA,A错误;B.拜尔实验可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但还不知道造成这种影响的物质是什么成分,B错误;C.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温特把它命名为生长素,C正确;D.达尔文根

20、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D错误。故选C。12. 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

21、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直立生长;b单侧光使生长素跨过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琼脂块放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背光弯曲生长。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尖端受光均匀,直立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详解】A、a 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故a直立生长,A错误;B、图b中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使b向光弯曲生长;图c中由于胚芽鞘没有尖端,对光不产生反应,c向右侧弯曲生长,B错误;C、

22、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尖端受光均匀,直立生长,C错误;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故选D。13.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B.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D.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

2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详解】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

24、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14. 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

25、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考点定位】群落结构【名师点睛】没注意到害虫和植物之间不会存在竞争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15.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 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 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 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答案】

26、B【解析】【分析】【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C、环境容纳量受生物居住环境的影响,故C错误;D、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16.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D )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是突触前膜B. MAOID 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C. 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 图

27、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可释放神经递质,故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可以引起Y的兴奋。【详解】A、根据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可知,是突触前膜,A正确;B、MAOID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积累,故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B正确;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细胞Y会兴奋,膜内电位会由负到正,D错误。故选D。【点睛】1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

28、定性B.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多样性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

29、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详解】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动植物种类繁多,说明其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所以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弱,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D错误。【点睛】

3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本题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18. 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B. 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捕捞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C. 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能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进而使该害虫的种群

31、密度明显降低,A错误;B、K/2(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海洋捕捞时,捕捞后使鱼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才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而不是在K/2时捕捞,故B错误;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被循环利用,C错误;D、“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所以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D正确。故选D。19.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

32、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

33、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20. 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 小鸟把镜

34、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点睛】生态系统的传递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

35、)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21.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分析】【

36、详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反复利用,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22. 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37、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

38、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23. “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B. 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C. 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D.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答案】D

39、【解析】【分析】【详解】AB、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等,AB错误;C、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C错误;D、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D正确。故选D。24.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都属于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的方法B.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更容易C. 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答案】C【解析

40、】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都属于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的方法,A项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单子叶植物很难辨别是单株还是多株,B项正确;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项错误;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D项正确。【点睛】易错点提示:种群密度调查并不都是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都属于抽样调查法。而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25.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

41、是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6.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B. “远芳

42、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27. 下列有

43、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 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 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 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44、C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识记演替的类型、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28. 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

45、加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它具有四大特点: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优势;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本题题干虽然含有“立体农业”几个字,但落脚点仍然是生态相关的基础知识考查。【详解】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作分解者,A错误;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故B错误;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之分,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消费者具有促进生

46、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29.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强毒性病毒会淘汰大部分抗性弱兔,中毒性病毒保留抗性中等兔,A正确;毒

47、性过强会导致绝大部分兔死亡,病毒没有寄生场所,不能增殖,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选择了抗性中等兔,淘汰抗性弱兔,其宿主图数量最多,故其数量也多;而强毒性病毒由于能够寄生的兔数量极少,其数量也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蚊子传播兔病毒,充当媒介,而病毒和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C。30. 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菌、蚯蚓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 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可能有化能合成作用C. 狼和兔能依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捕食或躲避猎捕,它们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D. 若该草原

48、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e表示分解作用,细菌、蚯蚓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正确;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a所示的光合作用,此外,还可能有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狼和兔能依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捕食或躲避猎捕,它们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若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类型是在原有土壤条

49、件得以保留,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因此称为次生演替,D正确。【点睛】以题意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呼吸作用,e表示分解作用,进而围绕“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31. 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D. 该

50、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另外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C错误;D、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1、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能量流动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 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C. 鲢鱼和鳙鱼、青鱼、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有共同的水层,所以是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

52、鲢鱼和鳙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有竞争关系,但鲢鱼和草鱼、青鱼间没有竞争关系,C错误。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天敌,如果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加,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D正确。33.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C.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维护活动,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

53、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对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佳方法就是减少人为干扰,让其自然恢复;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详解】由于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要恢复生物多样性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种类和数量,B错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对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54、间接价值,C正确;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干扰,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D正确;故选B。34. 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2400只/hm2B. 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 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D. 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农

55、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12020010)4060只/hm2,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35. 媒体报告一

56、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 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D. 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

57、有下降,A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中暑是因为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C正确;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错误。【点睛】二、非选择题36. 雪乡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双峰国家森林公园,常年积雪可达8个月,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某科研小组对双峰林场内的一种森林害鼠棕背 平进行了调查研究,以

58、便更好地进行防治。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2)双峰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 而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_。(3)据调查,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千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 (

59、1). 性别比例 (2). 垂直结构 (3). 栖息空间 (4). 变快 (5). 未发生改变【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1)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处理后,会导致雄性个体减少,破坏害虫的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2)该林场植物明显的分层形成了群落的垂直分层,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动物也有垂直分层。(3)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故会向荒漠化演替,而人类的活动正是加剧了该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最后一空,注意该地区自然演替的

60、方向也是荒漠化。37. 为什么寒暑假没有学校的铃声,你却依旧7点醒来呢?为什么雄鸡啼晨, 蜘蛛总在半夜结网呢? 1994 年,科学家Takahashi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了哺乳动物的生物时钟 基因一Clock基因,才比较完整地解释了人和动物的生物钟。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有存在于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外周生物钟。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褪黑素俗称“脑白金”,其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多,白天少,外界的光照变化会导致人体内褪黑素含量变化,该过程是_调节。完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_。(2)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

61、_, 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_激素调节水盐平衡,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答案】 (1). 神经 (2). 反射弧 (3). 下丘脑 (4). 抗利尿 (5).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解析】【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

62、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1)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首先由视网膜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光照变化信号后,由传入神经将兴奋传递给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把兴奋传递到相关效应器分泌褪黑素,这个过程是神经调节。完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调节水盐的平衡。【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下丘脑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下丘脑的功能,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题。38. 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

63、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1中细胞的名称是_(2)在图1的-细胞中,不能识别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填代号),物质B与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答案】 (1). 吞噬细胞 (2). (3). 内环境 (4).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解析】【分析】1、分析图1:是吞噬细胞、是T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是记忆B细胞、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

64、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所以图1中细胞是吞噬细胞。(2)图1中,是吞噬细胞、是T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是记忆B细胞、是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物质B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其与抗原(银环蛇毒)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感觉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

65、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过程,需要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根据题图分析体液免疫过程,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39. 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2)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 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_克。(3)该食物网中的所有动植物是否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_(是或否)。(4)为了调查该生态环境中学兔种群的密度,捕获了6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30个个体,其中有10个带有标记,雪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个。(5)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_,鹰所处的最营养级是第_营养

66、级。【答案】 (1). 二氧化碳 (2). 400 (3). 否 (4). 180 (5). 物理信息 (6). 四【解析】【分析】1、分析图示食物网简图,此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3、标志重捕法(1)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2)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数量,记

67、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数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数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数量为X,则M/X=m/N。【详解】(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一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 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通过食物链:植物兔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220%20%=100;通过食物链:植物鼠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420%20%=50;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420%20%20%=250,因此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100+50+250=400克。(3)群落指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的生物。食物网中的所以动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4)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第一次捕获数/种群总数=第二次捕获带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即60/种群总数=10/30,所以种群总数为180。(5)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物理信息,例如蛇可以通过特殊器官测出几米远的老鼠身上散发的热能,从而准确地捕捉老鼠。图中最长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所以,鹰最高为第四营养级。【点睛】易错点:能量流动和标志重捕法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